正文 第13章 不朽的豐碑(1)(1 / 3)

《新工具》是《偉大的複興》的第二部分,也是培根勾勒出的這張新世界的藍圖中最完整的一部分。因為它最完整、最多,所以也就成了這部未完成的著作的主體部分。它本身並不是一部獨立的著作,必須把它放到培根創作《偉大的複興》的整體計劃中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

《新工具》是《偉大的複興》的邏輯部分,全書共兩卷,均以箴言的形式寫成。第一卷有130條箴言,第二卷有52條。第一卷是緒論性的,培根本人把它叫做“破壞性部分”。這一卷主要是批判舊的傳統哲學的各種弊端,實際上是我們前邊已提到的他寫作的那些殘篇的思想的一種係統化和最終的定稿形式。此外,在這一卷中培根還揭露了妨礙人們獲得真理性認識的幾種心理障礙,提出了自己的幻象學說。第二卷是培根的建設性部分,這是他闡述自己的方法論的部分。不過,《新工具》的第二卷也是未完成的東西,培根列舉了他的方法的九個方麵,可在這一卷中實際上隻闡述了其中之一。在《偉大的複興》出版後培根雖然還活了6年,並且寫出了大量的著作,可是卻從未把其他八個方麵寫出來,甚至也未能以大綱的形式指出他的要旨。從《新工具》的寫作情況看,第二卷可能是在第一卷定稿以前寫成的,因為在第一卷的結束時作者曾明確表示,他要終止邏輯學的探討,因為這部分內容與另外一些部分相比,處於次要地位。可在第二卷結束時,作者卻許下了要把它完成的諾言:“現在我必須進而探討歸納法的論據和修正,然後討論具體的事物,‘潛在過程’,‘潛在位形’等等,——如箴言21中所依次列舉的:這樣做的結果我就可以像一個忠誠老實的監護人一樣,把人們的財富交給他們,因為他們的理解力得到解放了,變得好像成熟了;從這種解放及成熟而來的隻能是人類生活的改善和人類駕馭自然的力量的增長……”培根在《新工具》這一部分闡發了經驗論的認識原則,奠定了近代歸納學說的基礎,為恢複人們對自然的統治權開辟了一條與以往完全不同的道路,這使他成了近代唯物主義經驗論的真正鼻祖。為了使讀者對培根的生平與思想有一個比較全麵的把握,就不能不在除了前邊已經提到的思想之外對《新工具》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另一些主要貢獻作一個介紹。

(一)唯物主義哲學家培根通過對以往一切學術的審視發現,以往“哲學的傳統不過是一些老師和弟子的前後相繼而不是發明者和發明的改進者的前後相繼。”用它們來辯論是有效的,而它們對實際生活卻沒有任何補益。早在1608年培根在筆記中就曾談到他想“降低學究式研究的價值”。

而培根所要幹的則是恢複人對自然的支配,使人能控製、改變和改善自然。他曾說過:“我所謂的自然哲學就是指的那種不會消失在玄妙、崇高的思辨的烏煙瘴氣之中而是對於減輕人生疾苦會發生效果的那種哲學。這一種哲學不但會起一時的良好作用,……並且對事物的緣由和科學規律的研究也一定會發出比迄今照耀人類的光更真實的光明。”培根創作《偉大的複興》正是要為這一偉大目的服務,其中邏輯學部分則是要為恢複人們對自然的統治權提供方法——即工具。因這一工具與亞裏士多德《邏輯學》所提供的工具根本不同,故曰“新工具”。

培根認識到,要恢複人對自然的統治權,就必須讓人們重新與自然直接接觸,以新的眼光來觀察事物,通過觀察與實驗得出關於事物的規律性知識,而不能還像以往的舊哲學那樣,總是從書本到書本,搞文字遊戲。這就必須堅持走一條新的獲取知識的路線,這樣,他就提出了一條全新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路線,同時開創了以認識論為中心的哲學研究的新時代。

我們知道,在古代,哲學主要是研究本體論問題;中世紀哲學是神學的婢女,論證宗教教義,宣揚盲目信仰是它的中心任務,培根從對以往科學的研究中認識到,脫離事實,脫離經驗,脫離自然,造成了科學的不景氣。而要促進科學發展,就必須使科學成為真正有用的知識,這就必須使認識符合實際,人何以能認識自然界?有哪些方法可以保證做到這一點?這樣他就開創了哲學在近代以認識論研究為中心的新時代。這是新興資產階級為了促進生產,強烈要求正確認識自然、發展科學技術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