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柏拉圖筆下的第十個繆斯,是西方文學史上一位開天辟地的女詩人、傳說中的詩歌女神,她叫薩福,生活在公元前7——前6世紀的古希臘。
古希臘的詩人,大多數都是信奉某一個“神”,薩福信奉的神不是柏拉圖所說的繆斯,而是古希臘神話裏的愛神——阿佛洛狄忒,這就注定了她的風格:優雅精致、性感香豔。
當然,她是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當之無愧的明星,可謂家喻戶曉。更為難得的是,她喜歡在自己的詩裏自曝隱私,在她的殘篇裏我們分明能看到她對其他女子心旌搖蕩、神魂顛倒以及她們相愛時欲仙欲死的琴瑟和諧。
在薩福詩歌裏的女子名字眾多,相傳這些女子都是她在勒斯波斯島上創立的女子學校裏的學生,她經常以勾引那些崇拜她的女學生為樂。假如有人問:一個女人的愛能分為幾份?薩福給出的答案是很多,很多!
薩福往往給自己的詩歌譜上曲調,供人吟詠彈唱。在技巧上,她創立了“薩福體”,改革了當時詩歌創作的韻律;在內容上,她與其他詩人一起,把詠唱的對象由神轉向人,用第一人稱抒發個人的哀樂,2600多年前的一個女詩人,她已經開始了現代詩歌的創作!
千百年來,薩福被人們視為描寫女性愛情的聖人、“女性主義者的偶像”、“化身為文學家的羅蕾萊”(羅蕾萊是德國民間文學中傳說的女妖)。當時很多希臘女子慕名來到勒斯波斯島,拜在她的門下學習詩藝,甚至在當時勒斯波斯島上的貨幣,都以薩福的頭像為圖案。
在不同的年代,薩福被定義為不同的象征,她是一個符號,一個榜樣,抑或是某些人嘴裏的“壞女人”。從19世紀末開始,薩福成為了女同性戀的代名詞,“Lesbian”(意為女同性戀者)與形容詞“Sapphic”(女子同性戀的)等,均源於薩福。由此,薩福也被視為近現代女權主義者和女同性戀者的鼻祖。
當然,說她是一個壞女人有些牽強,她更多的是作為“偏激”女性的代名詞:“同性戀”、“為愛跳河自殺”、“女權主義者”……這些極端的名詞集中在一起,讓她不得不背負有悖世俗尺度的叛逆之名,讓人或多或少嗅出“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