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6.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1 / 1)

學習中沒有簡單的問題,隻有大腦簡單的人!隻有肯用大腦,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會提高。

每個人每天都要碰到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們不應該隻是學習知識,更應該重視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解決問題的心理因素

有些同學一碰到難題,頭就大了,大腦好像沒有思維似的,這樣,更不可能解決問題了。因此,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在心理上戰勝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問題解決好。

一、動機要適中

有關專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在很高地方放有香蕉,大猩猩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夠得到的,於是,實驗人員又在大猩猩的身旁放了一根竹竿,隻有利用竹竿才可以取到香蕉。結果發現:在大猩猩受餓不到6小時的時候,由於取食的驅動力(即動機)太弱,它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各種不相幹的因素分散;可是,當它受餓24小時的時候,取食的驅動力大大增強,因此注意力過分緊張地集中於香蕉這個目標上,忽視了解決問題的各種必要條件,同樣也想不到用竹竿去取香蕉;隻有在受餓6-24小時之間時,由於驅力強度適中,它的思敏敏捷,反應靈活,注意力集中,因而很快取到了食物。

同樣,對於人來說,如果解決問題時積極性不高,或者急於求成,就會走入極端,使問題得不到解決。

二、啟示與聯想

有關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天花板上懸著兩根繩子,二者相距較遠,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同時抓住兩根繩子,可這位專家卻要求實驗者把兩根繩結在一起。這就要求實驗者大動腦筋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是在一根繩頭上係一個物體,使之擺動起來,等它擺向另一根繩時,就可以同時抓住兩根繩。這位專家讓兩組人在解決這個問題前,分別記憶一些不同的單詞。第一組記憶的詞完全同繩索沒有關係,另一組則記憶“繩索”、“擺動”、“鍾擺”等詞,然後讓兩組去解決問題。結果發現’第二組比第一組解決問題的速度快多了。

顯而易見,第二組從記憶的單詞中受到了啟示。由此可以看出,善於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善於隨時隨地受到啟示或進行聯想的人。

三、功能的局限

人們對一件物品往往隻看到它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可能有的功能,因而影響人們充分利用物品去有效地解決問題,一位心理學家在他主持的實驗中,要求被試者把三枝蠟燭蠶直地固定於一架豎直木屏上。而給他們的材料是:三枝蠟燭‘三個紙盒,火柴和一些圖釘。解決這個問題的正確辦法是:點燃一枝蠟燭,在每個紙盒外滴一滴蠟油,然後將三枝蠟燭固定於紙盒上,再用圖釘把紙盒固定在木屏上。然而在兩組實驗者中,他們所用的方法各不相同:第一組實驗者領到的材料是擺在紙盒外的,即每一件材料都是單獨的;第二組是把蠟、火柴和圖釘分別裝在三個紙盒內交給他們。實驗的結果是:第一組有90%的人按照正確的方法解決了問題,而第二組隻有35%0的人按正確的方法解決了問題。

認真分析原因,發現第二組的人隻是把紙盒看作容器,而沒有想到它的其他功用。

日常生活中的這種例子很多,當你遇到問題一籌莫展,而突然聽到一個新奇的辦法時,不是也常常恍然大悟地一抬頭說:“哎!我真笨,我怎麼沒想到這個方法呢?”因此,我們每遇到難題,一定要先認真分析,從多角度考慮問題,這樣,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在你的腦海裏。

如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上成功的人,每解決一個問題,都要先動腦子,然後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麵前的難題。同學們要想在學習上取得成功,一定要多動腦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具體方法如下:

做題或做事之前先動腦筋思考,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機智靈活地解決問題。

充分利用大腦把所學到的書本知識和杜會信息進行加工,產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規則。這樣輸入大腦的就是知識,而輸出的卻是智慧。

做題和做事時要盡量想辦法改變現有規則來實現目標。

先向一個小目標奮進,實現一個目標,使自己有一種成就感,以增強自信心,為學習其他內容、其他學科提供智慧、信心而打好基礎。

如果同學們在學習中能做到以上幾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途徑提示:

在解決問題時,要不斷發現更靈活、更巧、更簡單的新方法。

遇到問題時不要隻看表麵現象,而要發現事物本質特征,以便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