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享受教子的快樂(1 / 3)

孩子是家庭未來的希望,尤其是當今社會,孩子越來越少,父母對於孩子寄予的希望越來越大。然而,子女的成長和教育是父母的責任。尤其是母親,是子女的第一個老師,所以,聰明的媽媽,要諳熟子女不同階段的心態,教育子女有自己獨到的一套,把孩子管的人見人愛,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禮貌懂事。她們會跟孩子做朋友,會從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會給小孩做好各種榜樣。

傾聽孩子的心聲

現代青少年渴望理解,渴望民主,渴望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和家庭關係。這是一種合理而正確的要求。凡是正常生活著的人們都需要彼此的傾心交談和相互依賴,注意傾聽、正確對待孩子們的心裏話是育人的基本前提。

根據有關部門對北京市中、小學生的兩次隨機抽樣調查,發現他們在遇到困難和心裏煩悶時先和父母講的占30.7%,先和老師講的隻占3.3%,和誰也不說者達到29.7%。能和母親說心裏話的占29%,和父親說心裏話的隻占5.9%;和班主任說心裏話的占7.5%,和學科主任說心裏話的隻占0.5%。訴說心裏話的內容多側重於學習問題占54.1%,同學關係次之,占13.7%,娛樂問題占8.2%,異性問題為2.7%。

是孩子們不願意與老師或父母講心裏話嗎?他們說:“愛玩是我們的天性,每當我們打完球帶著滿心歡喜、滿臉笑意走進教室的時候,老師總在說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學習上;每當我們興致勃勃地談起男女同學活動交往是多麼快活的時候,父母總是拐彎抹角地追問和我在一起的都有誰?甚至要問清每一個細節……”通過調查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孩子不願與父母、老師說心裏話的主要原因,依次排列是:師長對我要求嚴,說了惹他們生氣;說的不對怕受批評;說了沒用不如不說;不願受大人擺布,不說很正常;老師太認真,不敢說;父母工作忙,沒時間跟他們說;學校抓學習,沒地方說心裏話。可見,能不能讓孩子們說心裏話,關鍵在大人。

首先,傾聽孩子們說心裏話是教育與自我教育的必然要求。其一,現代青、少年兒童正在成長發育時期。思想上的迷惘、心理上的苦悶,乃至生理變化問題的幼稚無知,經常需要有人來指點迷津。其二,科學地認識教育對象,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了解孩子們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心態,了解他們內心的欲望和要求,幫助他們分析現實的可能性,以實現人生目標,是教育者的責任和義務。其三,孩子們生來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人與人的感情交流會使恐懼、慌亂、苦惱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心靈得以慰藉,從而激發起積極向上的力量,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對師長、對朋友的心靈開放,是維係現代社會教育關係所必須的。如果孩子的思想與心理矛盾不能及時解決,久而久之積重難返,到發生惡性膨脹事件時人們會追悔莫及。

其次,要善於“破譯”心裏話,對待抱怨話。

孩子們的世界與大人不同。他們常常憑借自己的好惡感情認識事物和思考問題。如:厭倦層層的考試,喜歡豐富多彩的生活,希望大家都來關心他、愛護他,他們甚至會悄悄談起依戀異性長者或與異性同學接觸的情誼……這與他們的經曆和成長期出現的心理現象有直接關係。在“破譯”孩子語言行為的過程中,大人則要從孩子們的實際出發,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用共鳴的思想感情品味這些心裏話,時刻不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對於心裏的抱怨話要做具體分析,不要輕易下結論。其中有合理的、激進的成分,對此師長要積極滿足要求,發展正當的興趣和愛好;其中也有些不合理的、落後的,乃至奇怪的和不講理的話語,對此師長要耐心地進行說服教育,善於說“不”字,啟發他們正確地對待周圍發生的事情。特別是將“自我”為中心的興奮點引入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軌道。

孩子們能與大人敞開心扉,說說心裏話,這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應當鼓勵和支持。但是,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傾聽心聲,而應著力於疏導。不慣縱也不強求,不任意遷就也不動輒遷怒,而把它作為培養優良品德的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敢拿腦袋擔保:如果學生不願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教師,不願意與教師坦誠相見,那麼,談論任何教育都總歸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現代教育中的育德功能是通過信息反饋實現的。接受與反饋揭示了選擇的雙向性。心裏話的傾訴是教育的重要鏈條,因而成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

尊重是六大原則的核心,如果僅做到信任孩子,不注意尊重孩子,那麼這種居高臨下的信任是蒼白無力的,也不會被孩子認可。

賞識教育的本質是看得起,也就是在人格上尊重孩子。而現實中孩子的地位是低下的,家長總認為孩子懂什麼,把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孩子,替孩子做主,不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把孩子當作私有財產,隨意打罵孩子……總之親子關係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能在尊重上找到原因。

學會傾聽。

家長認真傾聽孩子說話是尊重孩子的重要標誌之一。

其實孩子的心裏話最想告訴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現實中的許多孩子卻不願與家長交流呢?原因在於我們不會傾聽孩子講話,不是嫌孩子煩,就是認為孩子的思想幼稚,在孩子說話時忙於做其他事情,等等。久而久之,孩子覺得你不尊重他,也就不願意把心裏話告訴你了。

傾聽是尊重孩子效果奇佳的方法。通過傾聽,你了解孩子;通過傾聽,孩子鍛煉了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溝通能力,也培養了孩子豁達坦誠的品格。傾聽的好處實在太多了,願我們的家長都能夠認真地傾聽孩子的心裏話。

學會請教。

不少父母為孩子徹夜難眠,到處打聽教育方法。其實,一旦我們家長從真正意義上懂得了尊重孩子,也就會自然地向孩子請教。向孩子請教,就是研究孩子是怎麼想的,研究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麼,取得孩子的積極配合。我們說,教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教育者本人的行為、態度和方式,最直接最深刻的影響著教育對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什麼,必須明確他需要什麼。不是家長怎麼想就怎麼來。向孩子請教這個方法,最能體現互動的教育規律。

農民種莊稼都知道,莊稼最重要的養料是最好的養料;廠長經理們也懂得使顧客滿意的商品是最好的商品;那麼我們教育孩子也該如此,孩子最喜歡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做孩子的朋友

一個朋友說孩子剛上初中一年級,就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裏,整個晚上不和家長說話,也不願意讓媽媽進他的房間,如果家長多問幾句,孩子就開始煩躁,這一變化好像來得很突然,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

記得北京前幾年對中學生進行調查,接受調查中能與父母談心的孩子占30%,也就是說70%的孩子(初高中生)不願與家長談心。

從這個現狀看,家長想與孩子做朋友恐怕都不容易。朋友是什麼?朋友是可以傾訴的對象,如果孩子的喜怒哀樂或有問題根本都不想跟你說,你想要與孩子做朋友是不是有點兒一廂情願呢?那麼孩子是不是都願意選擇“孤獨”?

就經曆和了解的情況看,不是這麼回事,孩子在從兒童過渡到青年時期,一方麵因為成長的衝動在思想上遠離成人(老師和父母),另一方麵因為對社會的不了解又極度地“空虛”,常常產生無緣無故的煩惱,不知道怎麼解決,他們渴望有朋友,所以說能不能與自己的孩子做朋友我認為完全在於我們當家長的怎麼做,而不是我們怎麼說。

首先,家長要跟上“孩子社會”的發展時代。雖然家長都是從孩子時期過來的,但現在的孩子麵對的是先進的網絡世界、多彩的娛樂天地,家長要盡快適應這種社會環境的變化,為了教育孩子、走近孩子,要主動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學習、去接觸。比如說經常上上網,看看孩子都喜歡什麼東西,帶孩子經常看看電視,和孩子尋找共同語言。孩子隻有感覺你是朋友了,才會和你有感情、才會和你親近。

其次,對孩子不要過高要求。如果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太高,往往會導致孩子的反感。現在都說“望子成龍”不如助子成龍,從多年的教育得出的結果看,很多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是家長逼出來的,孩子的學習要有環境氛圍也要有天賦,學習成績僅僅代表著孩子的一個方麵,我們家長要注意發現培養孩子某個方麵的天分,加以肯定,而不是隻將交流的內容限定在讀書、成績等方麵,還盡可能與孩子平等交流,建立更為寬廣的交流平台。

第三,當孩子試圖將他們的疑惑向我們訴說的時候,我們最好不用迫不及待地以自己是過來人資格,用自身的經驗和教訓來告誡孩子,而是在感情上去接近孩子,引導孩子慢慢地接受我們的理念。

隻有孩子樂於將自己的心事、秘密向我們吐露,我們才有可能作他們的朋友。

作父母的往往發現:孩子有什麼心裏話更願意跟自己的好朋友說,父母有時反而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我們不禁想到:假如我們是孩子的好朋友該多好!同時我們也不妨認真想一想,我們是否為孩子提供了如同朋友間那種可以傾吐的氛圍呢?

每個人都喜歡生活在一種和睦溫暖、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在這樣的氛圍裏,一個人的身心得到釋放,更容易顯出活潑、和善、易相處、易合作的性格。相反,人在一種沉悶壓抑的氛圍中會緊緊關閉自己心靈的窗戶。家庭是孩子唯一的避風港,他們幼稚無助,對環境缺乏自我適應能力,就更依賴於這樣的家庭氛圍了。可惜許多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深遠影響,給孩子營造的恰恰是消極不利的氣氛,大大阻礙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正常交流。下麵幾種是比較典型的,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

(1)高高在上型

這樣的家長信奉“威嚴式”教育,視孩子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孩子就該全聽父母的。他們很少過問孩子個人的想法和感受,談話也多用命令式的口氣。若孩子做錯了事更是不分清紅皂白地訓斥一頓,就算發現錯怪了孩子也不肯承認。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總處於一種屈從被動的地位,沒有自由發言權,更談不上相互溝通了。

父母應把孩子當作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獨立生命來尊重。彼此間多交流、少命令。教他做任何事時應讓他懂得:隻有這樣做才是對的,而不僅僅因為要聽從父母。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是真為自己好,才會願意把父母當作可靠的大朋友。

(2)學習至上型

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是孩子本身。每每孩子回到家,父母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考得怎樣?”見了好成績就喜笑顏開,一旦成績不佳馬上就沉下臉來訓斥孩子,不分析具體情況如何,也不管孩子的感受怎樣。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久而久之就金口難開了。

這些父母中,最不可取的是拿孩子當門麵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光宗耀祖;或是拿孩子當寄托以實現自己未了的夢想。就像徐力的母親。他們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孩子的利益,關注的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因此才會演出打死孩子和殺母的悲劇。

但大多數的父母隻是把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當作關心孩子了。因為他們認為隻有把學習搞上去了,孩子將來才可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這種認識無可厚非。隻是如果父母能以理解開路,把關心的焦點集中在切實有效地幫孩子提高學習能力上,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要知道,孩子自己也願意學好。隻不過有的從小沒培養起好的學習習慣;有的基礎太差,心有餘而力不足;有的可能因事情分心;有的可能隻是沒發揮好,等等。隻有通過關心孩子的感受,與他進行真誠的溝通才能找到問題的根結並對症下藥。隻要家長真心付出且方法得當,孩子是會體會到父母的苦心的。

(3)沉悶無趣型

這種家庭中父母本身性格內向,不喜言語,連夫妻之間都很少溝通,家庭氣氛自然沉悶。而有的父母(尤其是父親)認為跟孩子不能沒大沒小,“正事”說完就沒話了,更談不上和孩子有說有笑了,家庭生活沒什麼趣味可言。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心靈得不到舒展。他們有的向外尋求釋放,可能做出些讓父母震驚的事情。更多的孩子則容易形成孤僻、神經質的性格。長大後不善與人相處、多愁善感,嚴重者甚至由於久久找不到可以釋放的空間而形成心理障礙。我認識的一個朋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父母關係一直不太好,彼此之間很少交流,更少於過問她的內心世界。在這種壓抑環境中長大的她,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所以一直沒有一個可以交心的好朋友。後來她碰到了感情危機卻無處傾吐,直到最後承受不了,出現了輕度精神分裂。她的身體在精神分裂的瞬間造成了永遠無法彌補的創傷,精神上需靠吃藥來穩定病情。她告訴我,如果當時她父母能覺察她的反常並主動關心她,或者如果她懂得向他人傾吐自己的痛苦,情況就不會是這個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