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作父母的不應隻關注自己的情緒,而應把對家庭的愛化為實際行動——以笑語打破沉默,以笑臉代替愁容。
此外,還有的家庭夫妻經常當著孩子的麵吵架,視孩子如無有,給孩子心靈上造成了永久性的陰影,影響了孩子成人後與異性的正常交往。據調查,許多婚姻不幸的人年少時都有一個不幸福的家庭。夫妻若能多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戰火就會慢慢熄滅。
正是以上種種不良的家庭氛圍,無形中把孩子遠遠地推了出去。家庭不應該隻是孩子生存的地方,更應是他們心靈的港灣,孩子的人格塑造大多是在家庭中完成的。願每一對父母攜起手來,跳出認識的誤區和個人利益的小圈,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美麗的家。
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的尊敬孩子。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孩子探知身邊世界的過程。在這個探知過程中,孩子通過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接受外界信息,從而達到感知世界萬物,完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當然,這個探知過程是漫長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所感知到的不同信息使得不同孩子形成了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認識。孩子周圍的人事物無時不刻都在進行信息的交流,其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莫過去他們身邊的人,諸如幼兒園的小夥伴、老師、家人等。
其實孩子在家與學校的表現往往有所區別,究其原因即由於在家裏孩子的所作所為沒有可比性。在學校時,孩子會覺得周圍同齡的小夥伴會注意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下意識地對自己的言行有所控製與選擇。因此,當孩子處於家庭這樣一個小的環境時,家人的行事方式會對孩子起很大的影響。
部分家長習慣對孩子用命令的方式。當家長要求孩子改變某些習慣時,常常是簡單地告訴孩子不可以這樣或不可以那樣,往往忽略了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那樣和應該怎麼樣。而命令往往會令孩子產生抵觸情緒,明知道自己的行為令家長不高興,卻還樂意繼續按自己的方式進行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家長眼裏的搗蛋鬼。那我們何不換種方式,放下家長的架子,與孩子以平等的方式進行交流和溝通呢?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時,我們就以朋友的身份幫助其糾正,不僅要告訴孩子什麼是正確的,還應該讓孩子知道不當的行為會引起哪些不良後果。當然,僅有語言上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做家長的更應該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好的表率。要知道,孩子的模仿才能可是一流的。
另外,我們千萬不可小視孩子的榮譽感。給孩子恰當的、盡可能多的讚揚,要知道,讚揚的結果要遠好於批評和指責。
給孩子營造一個平等、民主、寬鬆的成長氛圍,科學關愛孩子,拒絕溺愛,培養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愛心,一顆善良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
多提建議,不要急於否定孩子
有很多母親認為,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沒有一點長處,完全沒有才能。這樣的想法是十分不可取的。任何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如果能使他們的興趣得以發展,成為那個領域裏的領頭人,他們一定能在這個社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有許多名人,在他們小的時候,學習也是一塌糊塗。比如,無人不知的托馬斯·愛迪生和漢斯·克裏斯汀·安徒生,以及愛爾伯特·愛因斯坦等,所以家長們一定不要僅憑學校的成績來判斷自己孩子的能力。
這個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總是大大多於有才能的人。美國著名的成功哲學家A。L。威廉姆斯在他的書中寫道:“從經驗來看,那些沒有才能卻仍然希望成為優秀運動選手的人總能在人生中獲得成功,因為他們在殊死的努力中學會了成功所需要的價值觀”。他還說,“恰恰相反,那些有才華的人們正因為他們不用努力也能取得一些成績,當他們遭遇挫折時,由於他們沒有鍥而不舍的耐性,最終將沒有大的成就。”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孩子的幹勁與耐性,培養能不斷努力的品質。對心靈的教育就能達到這樣的要求。人們常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誌者,事竟成。所以母親們應該認識到,如果你們用否定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孩子,真的可能讓他們一事無成。所以一定要拋掉這些負麵的想法,向自己的孩子傾注全部的愛心。這樣,孩子的心靈就能健康地成長。
通過身體接觸進行愛的傳達,培養兒童的健康心靈,可以讓兒童健康地茁壯成長。如果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注重對心靈的培養,那麼這樣的兒童長大後不會因為壓力而氣餒,他們就能勇敢地麵對困難。那些發生問題的孩子,通常都對自己的存在缺乏足夠的自信心。作為母親應該了解,隻有在媽媽的關愛中,才能幫助孩子們樹立起對自己存在感的信心來。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經常被媽媽抱在懷裏,孩子的心裏會有滿足感,對自己的存在充滿信心,將來就會成長為一個性格穩定、接受能力強、充滿愛心的孩子。如果家長不了解擁抱對孩子的作用,很少表揚自己的孩子,還不時地加以訓斥的話,孩子的心靈不就可能正常地健康發育。長此以往,孩子們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幹什麼事也提不起精神,缺乏耐心。
所以家長們不管在任何時候,都要讓自己的孩子處在一種愛的氛圍裏,用積極的感情來對待他。靠打罵是不可能改變孩子的任性的,相反,通過擁抱孩子,讓他的心裏充滿愛,那麼孩子就不會再任性、不聽話,他會變成一個懂事的、溫和的好孩子。兒童撒嬌的真正理由是,希望能得到媽媽的愛撫。
就算是難管教的、愛磨人的孩子,抱抱他們也隻不過要幾分鍾的時間。對於拒絕懷抱,頑強“抵抗”的孩子,隻要家長能抱他們在懷中,堅持三十分鍾或一個小時不放開,總有一刻,他也會鬆下勁,依偎在媽媽的懷裏。能做到這一點,以後的孩子就會以一個嶄新的麵貌出現在你的麵前。
與家裏的小寶貝溝通,一點都不難,隻要掌握技巧,就容易得很!很多父母往往在孩子才剛起了個頭,就直接打斷孩子的話語,並開始對孩子進行訓話,這樣可是會讓孩子倒足胃口,下回再也不願意和你分享生活點滴了!所以,建議你,盡量避免成為一個否定者、傳道者及施壓者,這樣才能成為小寶貝的最佳傾聽者!
否定者:當孩子述說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時,就算您不認同,也不應當場否定孩子的看法,如是說:“你這樣,媽咪不喜歡”等。正確的做法是說,“這樣啊!媽咪覺得很好,不過……”
講道者:與孩子溝通,最怕的就是成為一個傳道者,當孩子才起個頭,家長就說,你這樣做不對,媽咪覺得……經常性地長篇大論,可是會讓孩子退避三舍的哦!
施壓者:惱羞成怒是為人父母最忌諱的。由於孩子還小,語言表達能力仍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家長如果不斷地追問,可能會形成孩子的壓力,而造成反效果,使孩子越說不出口。
最常見的是小朋友剛上幼兒園,一回到家,媽咪就急著追問:“今天你學了什麼啊?說一句英文給媽媽聽。”如果孩子不會,媽咪可能就會生氣地逼問孩子:“為什麼你都不會,快點說啊!”那麼就可能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壓力,使孩子更緊張。建議父母在孩子答不出問題時,可以說,“我來猜猜,你今天學了什麼?”或是說,“啊!你忘記了?沒關係,想起來再告訴媽咪。”減少孩子無形的壓力。
不要對孩子發脾氣
孩子越來越大,父母與孩子的衝突越來越多,我認為大多的衝突來自父母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與標準來衡量孩子,卻沒有發現孩子的世界與大人有明顯不同,此時,父母應換位思考,多體察孩子的需要、對孩子的慢節奏要有耐心,不要輕易發火,這不僅會傷害孩子的內心,而且讓孩子學得像你一樣火暴。
當孩子又在惡作劇時,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你往往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起來。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你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幹你不希望他幹的事,也不去幹你想讓他幹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
孩子對大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你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他的行為和情緒。但是,他還弄不清你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你發脾氣的時候,他雖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有時候,情況還會更複雜一些。孩子做錯了什麼,在平常也許並不足以引起你發脾氣。但此時此刻,也許你剛剛和別人吵完架,也許工作上的千頭萬緒正讓你無從理起,也許你剛剛被自己的父母數落了一通,無處發泄……於是,孩子那點小毛病成了導火索。
顯然,有些火發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而且,很多時候,發火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如果我們總能夠清楚地這樣分析問題,我們當然能夠遵循眾多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的建議:冷靜!不對孩子發脾氣!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情緒,有時並不受我們的主觀意誌的控製。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換個角度想想看。
(1)你發火對孩子到底有沒有用
有用。它阻止了孩子正在進行中的不良行為。緊急時刻,你的一聲吼也許能夠讓孩子避開危險。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還學到了什麼
①除了他自己以外,還有別人存在,別人也是有脾氣的。他要學著尊重別人。
②情急中,每個人都會發火。
③這種情緒表達有可能給彼此的關係帶來緊張的氣氛,事後,父母往往會通過一定的行為來消除緊張,修複關係。
(3)你發火對你自己到底有沒有用
也有用。讓你積攢的情緒得到迅速的宣泄,之後,你的頭腦很快會理智起來。有不少父母,剛吼到一半,就已經知道自己很過分了。
跳出發火情緒可以運用以下幾點提示:
①不必刻意壓抑自己,讓孩子了解一個真實的你。否則你積攢的負麵情緒太多,爆發時更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②無論如何,你都要給自己設一個限:不打孩子。
③發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他該怎麼做;有沒有其他因素讓你心情不好,等等。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④可能的話,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
⑤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同時可以尋找其他溫和的策略。
⑥尋求支持。找一個有類似經驗的好朋友聊一聊,幫助自己把情緒平複下來。
請記住,憤怒有時候是雙方的。在憤怒中,人接受信息的通道會變得狹窄,對信息的理解也會變得偏執。麵對孩子,製服彼此的憤怒,要比和成人爭執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你不僅要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且要調節孩子的情緒。當然,也正是由於你有這種責任,並掌握著主動權,也使你們之間的關係更容易調解。
如果遇到想對孩子發火的時刻,不妨試一試:
①深呼吸,然後從1數到20,不要急著。
②冷靜下來,確定自己可以保持理性的態度說話了,再開始說。
③先看孩子有什麼樣的反應,如果他已經有心虛的樣子,就再重複一次我們的要求。
④如果孩子依然故我,就可以跟他說:我現在很生氣了,請你聽話好嗎?並且向孩子說明為何希望他可以照著做的原因。
⑤若孩子還是不依,就請先暫停他正在進行的動作,嚴肅地告訴他:“我想我需要你好好聽我說話;或是你有什麼是想抗議的,可以說出來讓我知道。”
⑥我們可以先說我們的,或是先聽聽孩子的;原則是:靜靜地聽,而且是真的聽,不要被先入為主的觀念綁住了。
⑦與孩子達成協議。原則上,孩子可以有自己的要求,但也是要與我們的期望相平衡;且讓孩子知道事情的規則,這樣才不會像是一味的縱容孩子。
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步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孩子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從觸及孩子的心靈開始。而走入孩子心靈的最好辦法,莫過於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關心孩子。
從生活細節上體貼孩子,包括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每一次談話,細心觀察孩子的每一個眼神。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教育都應當體現出對孩子的人文關懷,這種關懷應從生活的細枝末節入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尊重、關愛,從而影響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