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精英分子是每個職場人士的夢想。這些精英分子無疑是職場中重要的少數人。要想實現這個夢想,就要把自己調整為帕累托最優的狀態,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決策,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這樣才能成為職場中“二八現象”中的“二類”人。隻有成為這樣的少數人,你才能在風雲變幻的職場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職場利益最大化。
1.職場中的最佳狀態——帕累托最優
小莉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外企工作。憑借她的親和力和努力,她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認可和老板的賞識。在他人眼裏她是人緣不錯、業績不錯的實力派。很快5年就過去了,她這才恍然大悟,升職機會並不是她想象中那樣,隻需努力就唾手可得的,除了努力,有時還要靠運氣,靠計謀。30歲的她,身上已經沒有了學生時代的那種自信,反而增加了恐懼,希望尋求另一種穩定。那一年,她結婚了。為了不當高齡產婦,她婚後就打算生孩子。沒想到,當她剛剛懷上孩子的時候,公司卻意外地給了她升職的機會,並且給予她被外派至國外接受為期3個月培訓的機會。當好運降臨時,她卻猶豫了,因為要生孩子肯定就無法升職。麵對遲到卻難得的機會,她還是為了孩子和老公做了最後決定:放棄升職機會,生下孩子。後來,在她懷孕的幾個月,考慮到自己將來在公司發展的空間很小,她做出了辭職的決定。
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她就請了保姆來照顧,並打理家務。專業的保姆需要花費2500元/月,盡管老公的收入不低,但是,房子、車子的貸款和全家的開銷也都嚴重地超過了財務預期。在家休息了半年後,小莉思來想去還是決定要去工作賺錢,減輕老公的養家負擔。很快,她找到了一份策劃的工作。但是,同樣在外企工作,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有人說職場女性婚後和婚前不同了,由於牽掛著家裏的孩子,不可能再達到之前的良好狀態。到底該怎麼辦?小莉陷入了苦惱之中。
在職場中,無論是工作多年的職業女性,還是誌在必得的男性“白領”,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麵前,都想在工作中不斷突破自我,實現自己的最佳狀態。
那麼,什麼樣的狀態是最佳狀態呢?在經濟學中,一般運用“帕累托最優”來形容最佳狀態。
“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
意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雪多·帕累托(Vitfredo Pareto)提出的這個命題的意思是:當一個社會中的資源利用已經達到了“好得不能再好”的情況時,就是“帕累托最優”了。如果一筆資源的轉移可以讓所有的人都受益,沒有人受損,那我們就可以判定這種資源的配置使社會總體的福利水平改進了。同時,我們也可以斷定,在此之前,社會的福利水平沒有達到它的最佳狀態,因為它還有改進的餘地。我們可以一直這樣做下去,直到達到“好得不能再好”的狀態。
相反,如果對某種資源配置狀態進行調整,使一些人的境況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狀況至少不變壞,符合這一性質的調整被稱為“帕累托改進”。
同樣,在職場中,這種“帕累托最優”狀態指的是“好的不能再好”的狀態,也就是不能再做任何“帕累托改進”的狀態。那麼,現實職場中有沒有帕累托最優狀態呢?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
張先生本科畢業6年後,由於業績非常出眾,很快被單位提拔為策劃總監,並且給予他月薪3萬元的高收入。此時,以他的工作資曆、學曆、薪資情況等來分析,不太容易再找到薪酬更高或者職位更高的工作。主要的原因在於,一般的高薪工作門檻都非常高,如至少需要碩士研究生以上的學曆、工作10年以上的經驗等。因此,從這個角度說,張先生已經實現了帕累托最優狀態,很難再有帕累托改進。此時,他的最佳決策就是在這個工作上繼續努力幹下去。
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也稱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累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並且在經濟學和社會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
一些在全球頂尖公司供職的中層領導,他們很難在其他單位得到比自己單位更好的福利、待遇及工作的滿意程度等,這時他們已經到達了相對的帕累托最優,這就是為什麼越是好的職位、公司流動性越小的原因了。
當然,也並非是隻有最好的薪酬、最好的職位才能達到帕累托最優,很多人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滿足程度也是非常高,這是因為他們對本職工作非常感興趣,或者在家庭、人際關係等中達到了一種博弈的均衡點。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或者接近帕累托最優狀態呢?下麵運用經濟學原理,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1)核算投資收益率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都是經營實體。那麼,我們核算過投資收益率嗎?在職場中,不要隻貪圖麵子,不要被虛榮所俘獲,要講究效益。因此,人人都要打好自己的算盤,清楚什麼是自己的核心利益,清楚什麼是現在最核心的利益。例如,時間、精力、機會、關係、能力、現金、物資等要素都是資本和資源,也是我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你有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嗎?你是否將這些資源運用得當呢?
每時每刻,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通過科學的管理,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可以說,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而通常成功的最佳路徑,就是不斷提高投資收益率。
(2)學會借力借勢
這裏所說的借力借勢,並不是投機取巧,而是一種優秀的資源整合能力,利用外力來完成一些任務或計劃,從而實現利益最大化。舉例來說,合理借用前輩、上司、專家的影響力和領導威信,用好崗位賦予我們的權力和所掌控的資源,考慮長期向特定對象投入較小的資源可以獲得更大的回報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都能獲得較好的收益,但要量力而行。此外,除了本人、單位擁有的資源之外,關係良好的合作夥伴以及競爭對手,也是我們借力借勢的思維出發點。
(3)保持良好的心情
如果帶著不良情緒走進辦公室,一天的工作都不會太順利。每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難免有痛苦和煩惱,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調節維持心理平衡。如果感到情緒低落,心理狀態不佳,應該盡可能在開始工作以前進行調整。因此,隻有保持良好的心情,才能保持不斷的學習狀態,讓知識浸潤大腦;才能保持每天的“外交”水平,讓人脈關係持續增值。
以上3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實現職場中的帕累托最優狀態。當然要想實現這個願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成功,這需要長時期的努力。希望讀者朋友們通過自己的付出和辛苦,早日達到最佳狀態!
2.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優決策
趙先生大學畢業後,到一家非常有名的傳媒公司應聘,可最終卻因工作經驗不足而落聘。後來,他隻好進了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傳媒公司。
當他上班以後,卻驚喜地發現這家公司雖然很小,但工作環境卻很好。公司的同事都非常熱情,如果在工作中遇到什麼事,他們都會盡心盡力地幫忙。老板待人也很和氣,對於下屬的傳媒產品從不多加指責,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他總是非常委婉地提出來,然後一同商量解決。因此,在這樣一個輕鬆自由的環境中工作,趙先生顯得遊刃有餘。短短幾年的時間,他的才華便漸漸顯露出來,不少的創意都得到了業內專業人士的肯定。
俗語說“人怕出名”。自從趙先生在行業有了些名氣之後,便有一些大公司爭著挖他。當初淘汰他的那家公司也在其中,而且開出的條件最為優厚。後來趙先生有點心動了。畢竟人都想往高處走,對方給的薪水是自己現在的幾倍。而且對方是有名的大公司,他想,在那裏自己的才華也許能得到更好的施展,在工作上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於是他便跳槽到了那家大公司。
趙先生到了那家大公司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感到很不適應。這裏的同事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精英,既有資曆又有經驗,因此一個個都心高氣傲,很難相處。而他的上司是一個既嚴肅又非常挑剔的人。每當趙先生的工作有失誤時,上司總是當眾指責,完全不顧及他的麵子。如果趙先生提出不同的見解,上司便會不耐煩地說:“你是領導?我是領導?”這讓趙先生非常尷尬。處在這樣一個工作環境中,他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來琢磨與上司以及同事如何搞好關係上,相對而言,投入到工作中的精力就少了許多,因此他工作並沒有太大的起色。而此時,幾個一直在那家小公司的同事,原本能力方麵不如趙先生,卻出人意料地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們的幾個產品創意在全國獲了大獎。
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時候,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總會不顧一切地去追求最好的東西,而往往忽略了它是否適合自己。其實,“最好的不一定是適合自己的,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經濟學術語中,有一個概念是最優決策。
最優決策(Optimal Decision):決策者追求理想條件下的最優目標,選擇最優方案的決策。
一般來說,實現最優決策需要滿足以下4個條件。
(1)決策者了解與組織活動有關的全部信息,即處於完全信息的狀態。
(2)正確辨識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價值,並製定毫無疏漏的方案。
(3)能準確計算每個方案在未來的行動結果。
(4)決策者對組織在某段時間內要達到的結果具有一致而明確的認識。
在商戰中,最優決策是指那些成本最低、利益最多、市場份額最大化的決策。那麼,對於職場人士來說,什麼樣的決策才是最優決策呢?很顯然,適合自己的工作,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強項,揚長避短,並且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工作就是最優決策。對於理性的人來說,沒有最好的工作,隻要適合就好,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最後導致結果總令自己不滿意,不能踏實地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能完全發揮聰明才智,錯失許多機會。
有些職場人士認為,學習多年畢業後不能“學以致用”是對多年學習資源投入的浪費,但即便如此,仍有很多人心甘情願地“轉行”。主要原因在於,專業對口固然理想,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生活中經常存在一些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對本職工作不感興趣,轉行後卻成功的事例。
田先生在大學時學的是師範學校的數學專業。大學4年他對數學並不是特別感興趣,常常抱怨自己高考時報錯了專業。轉眼間大學畢業了,他被分配到石家莊一所高中任教。雖然教師的工作比較輕鬆,但是平淡的生活、單調的旋律讓他感受到沉悶和厭惡。已經在高中任教4年的他,回想起在大學時曾經對於經濟學和金融學癡迷,很想再重新學習經濟學、金融學的知識。這時,他恰好在報紙上看到,石家莊一家大型證券公司在招聘證券經紀人,要求不高,隻要求勤快、工作踏實。這條消息對於田先生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美事,於是他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應聘了。應聘成功之後,田先生不顧家人的勸阻,去證券公司做了一名證券經紀人。由於他勤快、熱情,口才也比較好,沒幾年的時間,他就積累了幾千萬資產的客戶。當一個人事變動的機會來臨時,他被領導提拔為單位的市場部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