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學會職場經濟學,輕鬆麵對職場(2 / 3)

投資(Investment):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投資可分為實物投資、資本投資和證券投資。前者是以貨幣投入企業,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取得一定利潤。後者是以貨幣購買企業發行的股票和公司債券,間接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

因此,作為職場人士,必須要做好全盤的職業定位和職場規劃。在第五章第3節中我們學過,職業定位是職業人通過對行業發展的充分了解,並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將來從事的職業方向。而職業規劃就是個人針對自身的性格、能力、特長、興趣、潛能,根據市場的行業發展與從業準則進行分析和測定,製訂相應的職業計劃,從而達到個人職業發展的終極目標。但在現實職場中,很多人很少會考慮為自己製訂這樣的計劃,以致於迷失方向。

此外,在現實職場中,因為分工合作、職位升遷等利益分配,使得原本簡單的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變得複雜起來。在職場打拚的人,很關鍵的一條就是EQ技能——人脈關係的處理能力。這個能力往往決定一個人的工作成就。但有許多職場人士往往處理不好工作中的人脈關係,而影響個人工作和事業的發展。

麵對紛雜的人脈關係,一定要牢記:“人脈就是錢脈。”要主動和自己利益相關的同事建立起友好的關係。和諧的人脈關係不僅會讓工作愉快,如果運用得當,還有可能轉化為你的錢脈。

總之,一個人幾十年的職場生涯,就如同一場馬拉鬆比賽,在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策略和技巧。這時候,就需要用職場經濟學的原理來幫你做好職業規劃,努力走好職場的每個階段。隻有這樣,才能順利實現各種既定目標,輕鬆、快樂地走過整個職業生涯!切記:職場需要長線投資,要做到短期利益服從長期利益,這樣才能利益最大化!

2.經濟學理論教你延長職業生涯

李女士今年43歲,在福州做居委會主任已經6年了。幾年前,一條新規定出台了:福州的社區員工須具備大學本科文憑。本來認為已經穩定下來的李女士再一次有了危機感,如果不學習,可能又要麵臨下崗的危機。於是,她做了一個讓身邊的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參加成人高考。此時,距她高中畢業已經25年了。

四十多歲的人要重新拾起課本,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到輔導班,老師講的內容都讓她感覺在雲裏霧裏一樣。她的做法是,把這些文化知識“能背下來的全背下來”。考試之前,她家的牆上、櫃子上貼滿了小紙條,全是她寫的課本上的內容。除了吃飯、工作之外,她所有時間都在背書。

巧合地是,李女士的女兒也在準備高考。於是,母女倆一起複習功課。經過一年的苦戰,43歲的李女士通過了成人高考,進入福州大學學習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而她的女兒也順利考上了大學本科。4年後,她將和女兒一起畢業。

事件中,李女士遭遇的“中年失業危機”已經不再為社會陌生,並成了社會中的一道並不靚麗的風景。例如,現在的“中年失業危機”在很多國家都很普遍,在我國,招聘網站上的年齡限製也都在40歲以下,

這些都對中年人就業造成了不利影響。

所謂“中年失業危機”,是指職場人到了中年之後,由於方向不明、競爭優勢下降等,經常會出現改行、轉業或者“飯碗不保”等職業危機。

下麵來看一組真實的數據統計。2011年,廣州市統計局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對5000名年齡在18~60歲的常住市民進行了一次有關就業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逾七成市民認可全市就業總體形勢,但是,40~49歲年齡組中有13.8%的市民認為自己今年內存在失業可能性。與此對應,40~49歲年齡組無論對就業現狀還是未來預期都最為悲觀,失業後等待政府安置的比重達到7.2%,均比40歲以下年齡組比例高。

對於廣州的就業形勢,評價“很好”或“較好”的市民比重合計為19%(其中認為“一般”者比重為56.2%;認為“較差”或“很差”的市民合計為21%,其餘4.8%的人感覺“說不清”),但是,40~49歲年齡組隻有16.8%的市民認為目前就業形勢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