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選擇,他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如何試圖影響他們的選擇。微觀經濟學問題包括解釋消費者如何應對產品價格的變化,以及企業如何製定價格等。
1.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概念
(1)經濟學: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微觀經濟學研究家庭和企業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如何在市場上相互交易。
(2)稀缺性:社會資源的有限性。
(3)成本:賣者為了生產一種物品而必須放棄的每種東西的價值。
(4)機會成本:為了得到某種東西必須放棄的東西。
(5)市場經濟:當許多企業和家庭在物品與勞務市場上相互交易時,通過它們的分散決策配置資源的經濟。
(6)絕對優勢:用比另一個生產者更少的投入生產某種物品的能力。
(7)比較優勢:一個生產者以低於另一個生產者的機會成本生產一種物品的行為。
(8)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在可得到的生產要素與生產技術既定時,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也稱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征。
(9) 生產率: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與勞務數量。
(10)需求量:買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11)供給量:賣者願意並且能夠出售的一種物品的數量。
(12)需求定理:經濟學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對該物品的需求量減少,這種觀點稱為需求定理。
(13)供給定理:經濟學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時,一種物品價格上升,該物品供給量增加,這種觀點稱為供給定理。
(14)理性人:係統而有目的地做最能達到其目的的事的人。
(15)替代效應:當一種價格變動使消費者沿著一條既定的無差異曲線變動到有新邊際替代率的一點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16)效率:社會能從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17)效率工資:企業為了提高工人的生產率而支付的高於均衡工資的工資。
(18)收入效應:當一種價格變動使消費者移動到更高或更低無差異曲線時所引起的消費變動。
(19)需求價格彈性:衡量一種物品需求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20)供給價格彈性:衡量一種物品供給量對其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用供給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百分比來計算。
2.常見的微觀經濟學現象
(1)會計利潤:總收益減總顯性成本。
(2)逆向選擇:從無信息買者的角度看,無法觀察到的特征混合變為不合意的傾向。
(3)代理人:為另一個人(稱委托人)完成某種行為的人。
(4)平均收益:總收益除以銷售量。
(5)平均總成本 :總成本除以產量。
(6)受益原則:認為人們應該根據他們從政府服務中得到的利益來納稅的思想。
(7)預算約束線:對消費者可以支付得起的消費組合的限製。
(8)資本: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築物。
(9)循環流量圖:一個說明貨幣如何通過市場在家庭與企業之間流動的直觀經濟模型。
(10)科斯定理:在某些條件下,私人各方麵問題可以無成本地就資源配置進行協商,那麼,他們就可以自己解決外部性問題(非效率),從而達到社會效益最大化。
(11)公有資源:有競爭性但無排他性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