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
1.宏觀經濟學的主要指標
(1)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即在一定時期內究竟創造了多少新的物質財富。常住單位,是指在一國的經濟領土內具有經濟利益中心的單位和個人。經濟領土,是指由一國政府控製或擁有的地理領土,即在本國地理範圍基礎上,還包括了該國駐外領事館、科研站和援助機構等,並相應扣除外國駐本國的上述機構。
(2)國民生產總值(GNP):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
GNP=GDP+(本國居民在國外投資的收入-外國居民在本國投資的收入)
與國內生產總值不同,GNP是個收入概念,GDP是個生產概念。GNP衡量的是一國國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是從國內生產還是從國外生產中獲得的。
(3)國民生產淨值(NNP):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的總和,減去在這一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折舊後的餘額。
NNP=GNP-折舊
(4)國民收入(NT):在一定時期內(如一年)以貨幣計算的用於生產的各種生產因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的總和。它是反映一國綜合國力的綜合性指標。由於它最終會形成一個國家範圍內的各種收入,如國家收入、企業收入、居民收入等,因此,稱為國民收入。
(5)國民可分配總收入(GDI):本國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原始收入的基礎上,經過與國外的轉移支付收支後可最終用於消費和投資的收入。
GDI=GNP+ 來自國外的轉移支付淨額
(6)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用來反映物價水平及其變化的一種指標。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一個廣泛的概念,應用範圍非常廣泛。
CPI=(一組固定商品按當期價格計算的價值/一組固定商品按基期價格計算的價值)×100
2.常見的宏觀經濟學現象
(1)經濟周期:經濟運行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的不規則的上下波動。
(2)失業:在當前工資水平下願意工作的人無法找到工作。
(3)失業率:失業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率。
(4)結構性失業:來自於經濟結構的變動導致的特定地區或行業就業機會的減少。
(5)摩擦性失業:來自於勞動力市場正常變動的失業。
(6)周期性失業:由於經濟擴張步伐變慢或者經濟周期而產生的失業。
(7)充分就業:工作機會與失業人口數量相同的狀態。
(8)自然失業率:勞動和產品市場都平衡時的失業率。
(9)經濟增長:一個國家產出水平的提高。
(10)流量:特定的時間段中發生的經濟量值。
(11)存量:特定時點上現存的經濟量值。
(12)奧肯定律:失業率的上升伴隨著實際GDP的下降,描述這一關係的經驗規律,稱奧肯定律。
(13)潛在產出:所有的生產要素都被充分利用,這時經濟的產出稱潛在產出。
(14)歐拉定理: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如果生產函數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的性質,國民收入將正好分配給各種生產要素,這時利潤就等於零,這一規律被稱為歐拉定理。
(15)自生消費:不隨收入變化而變化的消費,是為了生存而必需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