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派生消費:由於收入增加而導致的消費。
(17)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費部分。
(18)索洛餘值:技術進步的貢獻是根據產出增長率扣除要素投入量增長率貢獻而得出的餘額,也稱索洛餘值。
(19)稻田條件:資本(或勞動)趨向於0時,資本(或勞動)的邊際產出趨向於無窮大;資本(或勞動)趨向於無窮大時,資本(或勞動)的邊際產出趨向於0。這個條件也稱“稻田條件”。
(20)貝弗裏奇曲線:崗位空缺率與失業率之間此消彼長的負相關關係可以用貝弗裏奇曲線來描述。
(21)交易動機:人們為了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定數量貨幣的動機。
(22)預防動機:人們為了預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
(23)投機動機:人們持有貨幣是為了等待有利的投資機會的動機。
(24)流動性陷阱:利率低到所有人認為它肯定上升時,貨幣的投資性需求可能無限大,任何新增貨幣供給都被人們持有,不會增加對債券的需求,結果利率進一步下降,稱“流動性陷阱”。
(25)基礎貨幣: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和位於銀行體係之外的公眾所持有的現金稱基礎貨幣。
(26)貨幣乘數:人們將貨幣供給量與基礎貨幣(高能貨幣)之間的比例係數稱為貨幣乘數。即一單位準備金所產生的貨幣量。
(27)法定準備金率:以法律規定的商業銀行對於存款所必須保持的準備金的比例。
(28)古典兩分法:將名義變量與實際變量分割開來猶如涇渭分明,互不影響,這種觀點稱古典兩分法。
(29)鑄幣稅:發行貨幣以提高政府收入,就如同向貨幣持有者征收了一筆通貨膨脹稅,稱鑄幣稅。
(30)費雪效應:通貨膨脹率和名義利率之間具有一對一的關係,即通貨膨脹率上升一個百分點,名義利率也上升一個百分點,這一關係稱費雪效應。
(31)事前實際利率:借款人在簽訂借貸合同時所期望的實際利率。
(32)事後實際利率:按照借貸合同上的名義利率所最終實現的實際利率。
(33)貿易逆差: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進口貿易總值大於出口總值。
(34)貿易順差:一國在一定時期內進口貿易總值小於出口總值。
(35)名義彙率:兩國間貨幣的相對比價。
(36)實際彙率:兩國間商品的相對價格。
(37)總需求:社會在一定價格水平下所願意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也就是對國內生產總值的需求。
(38)總供給:在任一價格水平下,企業所願意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量,因此,總供給曲線反映了價格水平和總供給量之間的關係。
(39)失業均衡:短期均衡產量低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
(40)充分就業均衡:短期均衡產量等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
(41)超充分就業均衡:短期均衡產量大於長期潛在產量的均衡狀態。
(42)乘數效應:政府購買增加對於國民收入的放大效應稱乘數效應。
(43)擠出效應:當財政擴張使利率上升時所引起的需求減少被稱為擠出效應。
(44)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如果總需求衝擊造成總需求曲線持續右移,使價格水平不斷上升,就會形成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45)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如果總供給衝擊造成短期總供給曲線持續左移,使價格水平不斷上升,就會造成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