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裏安靜到能聽見鬧鍾嘀嗒嘀嗒的聲音,要不是因為你正在等待什麼,類似這樣極其微小有節奏的聲音一般誰都不會去注意。你一邊等待一邊在心裏默默數數,而鬧鍾的嘀嗒聲正好配合了你。或許你剛剛告訴8歲的女兒去做家庭作業,也或許是讓她關掉電視、出發去學校或者上樓睡覺,而孩子到現在還沒任何反應,你不過才等了5秒鍾,感覺卻像是過了一年。其實你知道孩子聽見你說什麼了,可她就是不照你說的去做,你不得不采取點什麼措施了!這樣的事兒,或許今天你已經經曆了85次。
你早已被這類事情折磨得筋疲力盡,你一邊自嘲地想著:“每次讓她做什麼,說了跟沒說一樣,一點兒效果也沒有,唉!”一邊卻不得不再次提醒孩子,而且聲音越來越大。
糟糕透了!還是一點兒反應也沒有,你的孩子繼續玩她鋪得滿地都是的玩具。鬱悶的等待中你聽見鬧鍾嘀嗒嘀嗒的聲音,越發清晰。
你不得不開始威脅孩子,盡管你知道之後通常都會後悔,你威脅她說“如果現在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那麼這周末就別見好朋友了”等等。威脅之後,有效果了!孩子回應你了:“好吧!等會兒。”
最後,你實在不能再等下去了,你爆發了!屋裏的平靜瞬間被打破,你對孩子大吼大叫:“別讓我再跟你說一次!”這下孩子立刻有了反應,她很快收拾了手上這一攤事兒,然後默默地、不情願地做了你要求她做的。屋裏又恢複了平靜,隻是,氣氛變得有點怪怪的。
好吧,一切都結束了。你達到了目的。但是,真的是這樣嗎?當孩子下次再跟你頂嘴、拖延時間、忽視你,又會發生什麼呢?提醒、重複、威脅、叫嚷,這個步驟將重新上演。你將感到憤怒與沮喪,對於不得不采取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
你嚐試過所有可能會帶來點兒效果的措施:讓她坐反思角,大吼大叫,反複提醒,不斷嘮叨,剝奪某種權力,數1、2、3,等等,都沒有用!和大多數父母一樣,你真的厭倦了,厭倦了每天一遍又一遍地要求孩子去做那些非常簡單的事情,你甚至厭倦了聽你自己要求孩子的那些話,你不斷地問自己:“讓孩子去做她應該做的事為何會這麼難?”
現在的年輕父母比從前的父母在知識文化上更勝一籌,知道得更多,育兒裝備也非常現代化。我們可以很輕鬆地聊不飽和脂肪酸的優點,我們有機會和兒科醫生、幼兒園教師聊一些比較專業的話題,我們給孩子擦屁股用的濕紙巾也有專門的機器來加熱。除此以外,我們向網絡尋求幫助來學習各種幼兒醫療常識,從如何預防疾病及如何用藥,到如何舒緩曬傷,再到如何製作蔬菜比薩等等,這些簡直都毫無困難。除非想要鍛煉孩子做家務活,否則洗碗、洗衣服這些事也都可以交給洗碗機、洗衣機。
或許有人要說了,現在的條件這麼好,各種設施裝備都很完善,年輕父母應該會感覺很輕鬆、很有成就感才對啊,但似乎並不是這樣,來看看現在的父母通常在哪些方麵更覺得頭大吧:幾個孩子之間總是吵鬧,糾紛永遠解決不完,5分鍾都不得消停;早晨,孩子總是拒絕穿衣服,拖拖拉拉不肯出門;你讓孩子洗衣服,孩子堅決不肯,還說為何不讓妹妹去做;等等。這些事天天上演,年輕父母太需要幫助了,他們需要得到一些育兒方麵的指導。
你家是不是也天天都有類似事情發生?你是不是無比期待情況能好起來?因為每天都要麵對孩子的抱怨、吵鬧、發脾氣、推卸家務責任等,讓你筋疲力盡。盡管你愛你的孩子勝過一切,但有時你也會感到為人父母的不快樂,因為,你常常感到你過去儲備的育兒知識不夠用,你不知道該怎麼辦。最讓你難受的是,你可能做了許多努力想要理順各種家庭事務,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以養育快樂健康的孩子,但結果是,你所做的一切看似沒有得到任何回報,你的孩子還是那麼不聽話。
想到這兒,你是不是鬱悶至極?跟你說點讓你感到欣慰的事吧,那就是有這種感受的人不隻你一個,幾乎所有家長都不同程度地體驗過,或正在體驗著。另外,還有一些讓你稍感安慰的事實:其實孩子不聽話有很多原因,比如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比如你采取的錯誤管教方法。幸運的是,本書裏所描述的方法,就可以解決你的困境,相信在學習並運用這些方法後你的家庭生活會越來越順暢。
如果你認真理解書中所述內容,你會慢慢發現教育孩子的時候,在方法和技巧上你會越來越得心應手、越來越有自信和成就感。我們就從解釋兩種基本養育模式的區別開始吧!為之後要講到的教育策略和技巧打下基礎。
懲罰和規則
父母們都知道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製定規則是極其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許多家長和專家都把製定規則和實施懲罰混淆並用了,他們認為在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上,二者是同一回事兒。實際上,兩個詞語的真實含義和功能都多種多樣,下麵對這兩個詞的簡短概述將會讓你清晰地區分開各種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及認識到怎麼做有效、怎麼做無效。
吃飯的時候,4歲的埃瑪向2歲的本傑明亂扔豆子,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跳起來對埃瑪實施一定的懲罰。你的理由是,隻有用負麵的反應應對她錯誤的行為,她才會知道她做錯了,比如讓她離開餐桌、嚴厲地斥責她或者強迫她吃掉所有剩下的豆子。懲罰這個手段在我們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從小就如此,無論是從童話故事裏聽來的,還是在家和學校裏耳濡目染的:做錯事就應該接受一點兒不公平的待遇,做錯事的人必須感受到他的所作所為帶來的不良影響,即要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代價”。不實施懲罰,不讓孩子感到難堪或者難受,他怎麼能記得住?當然,你從來沒想過要傷害孩子,你隻是想使他印象深刻以免再犯。但其實實施懲罰時,孩子有一種恐懼和自衛的心理,並不會真正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以後要如何避免類似懲罰而不是思考自己到底哪裏做錯了。更糟糕的是,懲罰有時會導致孩子撒謊,畢竟,讓孩子承認他犯了錯就意味著將要遭受懲罰。
而規則,在應對錯誤行為上,比懲罰來得更正麵積極,也有效。規則這個詞來自拉丁語的“學生”,意思是“教和學”,可以理解為教育孩子並使其樂意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我們想要的不是實施懲罰,即簡單地對錯誤的行為給予負麵消極的反應,而是想要充分利用每一次錯誤行為帶來的機會,教孩子明白事理,並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任。而且這樣的機會還可以教會孩子一些生活技巧和藝術,這個過程就像是給孩子進行一種“成人培訓”,引領他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通過相應的後果和責任來告訴孩子什麼是規則,讓孩子真正認識到應該怎麼做,他就不會再重複之前的錯誤了。孩子也知道你允許他犯錯,並從錯誤中學習,而不是隻有恐嚇、打罵。
記住,你使用本書中介紹的策略和工具去改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長期的良好行為,最終,使其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成年人。製定合理的規則,鼓勵孩子自願去承擔自己的責任,這是你作為父母的職責。想讓孩子很好地遵守規則是需要通過訓練的,而消極的懲罰在這個過程是不必出現的。當然,你的孩子有可能會不喜歡這個訓練過程,不過這至少可以維護他們的自尊,畢竟規則不涉及身體上的痛苦、羞辱或沉重的內疚。稍後,我們將介紹一些積極的工具,例如後果工具,即使在埃瑪將豆子撒得滿屋子都是時也可以使用。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規則的概念,下麵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樣的規則不起作用,以及甚至當你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時,孩子仍然不聽話的原因。
時代改變孩子
現在的父母最普遍的一個抱怨就是:“我的孩子就是不聽話!”不管是媽媽還是爸爸,經常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就知道聽大人的話,否則,大人就會隨時給他們點顏色看看。為什麼現在不可以像以前一樣讓孩子嚐嚐大人的厲害呢?為什麼我們要竭力保持父母的涵養,就算氣得把牙咬碎了也不對孩子實施一定懲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