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樂善好施,深為時人所景仰(1 / 1)

與其他行商不同,伍秉鑒很願意嚐試新的投資領域,他有時投資並不單單是為了獲得利益,還為了得到一個好的名聲和心理上的滿足。19世紀初期,隨著外國商人在廣州口岸的日益增多,歐美基督新教的傳教士也看上了中國這片土地。

1835年,第一位美國傳教醫生伯駕來到廣州,但由於中國一向推崇儒家的思想,注重現世,不關心彼岸世界,所以基督教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排斥。伯駕看到在中國的傳教效益甚微,便轉而利用醫學途徑作為傳教的輔助手段,創辦了廣州眼科醫局,開始了以醫療活動為手段,以傳教為目的的“醫學傳教”曆程,同時也開始了美國醫學在中國的傳播。伯駕隻是個剛從耶魯大學醫學係畢業的博士生,要想創辦一個相當規模的眼科醫局並非易事,所以他找到了當時號稱“世界第一富翁”的伍秉鑒。

麵對伍秉鑒,伯駕把創辦眼科醫局,並以此作為拯救中國人民的途徑向伍秉鑒講述了一遍。伍秉鑒念他處處急中國人之急,想中國人所想,便答應捐出10萬元銀元建立醫局。在當時,伍秉鑒的這一舉動實屬首例。因為伯駕來中國的目的是傳教,所以為了博得中國人民的信任,他所創辦的醫局不收取任何醫療費用,那麼伍秉鑒的這10萬銀元也就相當於一個沒有任何收益的投資。

1835年11月4日,伯駕終於開設了“眼科醫局”,但由於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對西醫總持疑懼態度,因此眼科醫局的開業並不是一帆風順。開業第一天,醫局門可羅雀,直到第二天才來了一位患青光眼的婦女就診,第三天又來了六個病人。而後,醫局的情形才慢慢地轉好。在伯駕的治療下,隨著病人病情的好轉,人們的恐懼和疑惑逐漸消失,開始認同這個西方人主持的西醫醫局,就醫人數也逐漸多起來了。

伯駕經營廣州眼科醫局長達20年之久,一直到他從政,醫局業務才由另一位美國傳教士嘉約翰主持。在嘉約翰的主持下,醫局逐漸成為初具規模的西醫院,並正式命名為博濟醫院,此名沿用至今。雖然伍秉鑒的這次投入沒有任何利潤,但他因此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使他在以後的商業活動中更加順利,並載入了中國的史冊,這也使他成了一個比較有爭議的曆史人物。

伍秉鑒的投資活動並不僅限於中國,更能表現其膽略和風範的是參與美國的證券和鐵路建設的投資。1837年,24歲的美國商人約翰·穆瑞·福布斯回到美國。8年前他前往中國時,還是一位不名一文的學徒。在中國,福布斯以販賣茶葉為生,並認下了一位義父——伍秉鑒。而就是因為這層關係,在他回美國時口袋裏竟多出了50萬墨西哥銀元的資金,他在美國利用這筆錢開始了一門新生意——修鐵路,而後福布斯成了橫跨北美大陸最大的鐵路承建商。

另外,伍秉鑒還獨立購買了美國的證券,並且向美國的鐵路建設進行了多次投資。在他多方麵投入的同時,也為自己換來了更多的收益,使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跨國財團首領。

另外,伍秉鑒還憑借自己雄厚的財力籠絡其他行商。十三行雖然是由官方組織起來的社會團體,可是行商的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常常因生意產生激烈的競爭,甚至相互傾軋。於是,伍秉鑒便對這些行商恩威並用,就在英商公司要求伍家獨立擔任羽紗銷售代理人時,他則要求將利潤按比例分給全體行商。

後來,老行商劉德章因得罪英商公司失去了貿易份額,伍秉鑒出麵斡旋,恢複了他的份額。行商黎光遠破產充軍伊犁,伍家又同外商籌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費。

從1811年起,伍家就利用其雄厚資金,協助英商公司向瀕於破產的大多數行商進行放債,其債款數額就高達二百餘萬元,使大多數資金薄弱的行商都願意聽從伍家的安排。因而,怡和行也逐漸成為了一個令人敬仰和羨慕的大型跨國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