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服膺共和反清廷(2 / 3)

1911年11月6日,張謇向袁世凱發出電報,勸他正視國內現實,尊重國人“趨於共和”的選擇,不要與革命黨人為敵,應當立即前往北京,爭取南北達成協議,確立共和政體。當時通州革命黨人也在醞釀起義,地方形勢不穩。張謇立即與上海民軍取得聯係,決定對通州實行“和平光複”。11月8日晚,滬軍都督府派遣前狼山鎮遊擊許宏恩,帶領兵船前往通州,因張謇已去了上海,所以由他的三哥出麵,帶領紳、學各界人士,以及學生數百人前往江岸列隊歡迎。通州軍政府成立後,他的三哥被推舉為總司令,大生係統各企業照常生產。張謇得知家鄉穩定後,便安心在上海、蘇州等地奔走,謀求全國政治局勢向有利於民主共和的方向發展。

11月21日,張謇當選為江蘇臨時議會議長。12月14日,他義無反顧地剪掉了作為清朝臣民標誌的發辮寄回家中,並在日記中寫道:“此亦一生之大紀念日也。”袁世凱這時已經接任了內閣總理大臣,他為了提高新內閣的聲望並收買東南人心,接連發出邀請張謇出任江蘇宣慰使和農工商大臣的電文。張謇發表《辭宣慰使、農工商大臣電》,公開表示與清王朝決裂的態度,同時,他接受了江蘇軍政府授予的兩淮鹽運使的任命。

當時駐守南京的江南提督張勳決心頑抗到底,不願歸順共和。革命方麵的江浙聯軍隻好立即發動會攻南京的光複之戰。江蘇軍政府都督程德全親臨前線督師,由張謇出鎮蘇州。南京之戰十分激烈,張謇以江蘇省議會的名義送牛50頭,酒1000瓶,又以通海實業公司的名義送銀6000元,麵1000袋,布1000匹,犒賞攻城聯軍。

12月1日,江浙聯軍經過浴血苦戰光複南京,在同盟軍領導人宋教仁支持下,張謇等按原定計劃協助程德全以江蘇都督身份移駐南京,取得了江蘇全省軍政大權。

張謇感到,全國政治形勢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清廷已退出了統一全國的政治權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方實力派和革命黨為代表的南方民主共和勢力。他認識到,要結束南北對立,統一全國,不能靠戰爭,隻能靠和平方式,而實現和平統一的唯一途徑是實現民主共和製度。張謇對形勢的判斷是冷靜的、清醒的。他順應曆史潮流,實現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轉變。革命黨人歡迎他的轉變,對他極為尊重,袁世凱也極為重視張謇,因為張謇是一位極有威望的江南紳士,籠絡了張謇,不僅可以得到東南上層紳商的支持,而且可以得到南方革命黨人的諒解。12月7日,袁世凱派唐紹儀為代表,前往上海和談。12月18日,南北議和在惜陰堂正式開始。

為了促成南北議和和臨時政府的建立,張謇與程德全、章炳麟、趙鳳昌議創統一黨。他們的政綱包括:團結全國領土、行政區域;完成責任內閣;注重民生,采用社會政策;維持國際和平,保全國家權利,等等。統一黨於1912年3月宣告成立。這是民國建立後第一個采用政黨名稱的政治組織。它的主要成員集中在東南地區,基本成分包括立憲派、革命黨人、上層紳商和部分官僚,多數是張謇的好友和誌同道合之士。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立即成為革命黨人和一切進步人士關注的中心,張謇特地與他會見交談。

12月29日,各省代表聯合會議公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張謇還在自己住宅的大門對聯上,親筆書寫了“民時夏正月,國運漢元年”一聯,以紀念這一曠古未有的變局。張謇應黃興之約,參加了臨時政府成立儀式。令張謇感慨不已的是,臨時大總統宣誓就職的會議廳就是他一手規劃建築的江蘇谘議局新房。就職演說結束後,還宣布了各部領導人選,張謇出任實業總長。臨時政府剛剛成立,便處在十分艱窘的境地。財政極端困難,“需款的用途極多,籌款的方法極少,在最初最迫急的當兒,連幾十萬元都難應手,待用急於星火,籌款難於登天”。張謇奔走於寧、滬、通三地,費盡心力籌措了一百萬元,然而“每日到陸軍部取餉者數十起。軍事用票,非不可行,而現金太少,無以轉換而環顧一省又無一錢供給”,百般無奈。孫中山等被迫通過盛宣懷向日本正金財團出讓漢冶萍公司50%的股權,以應付財政急需。張謇在上海得知消息後,立即致函孫中山加以勸阻,認為日本別有用心,盛宣懷尤不可信。抵押借款或讓股權均有嚴重後果。此後臨時政府秘書長奉孫中山之命向張謇作了懇切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