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擁袁反袁為哪般(1 / 2)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調查幕後主使人竟是袁世凱的親信趙秉鈞,這個消息像晴空霹靂一般打碎了國內虛假的和平局麵。一些沉迷於議會鬥爭的革命黨人也從迷夢中清醒過來。社會進步輿論紛紛譴責袁世凱的卑劣罪行。

張謇這時正在南通,他對宋教仁的逝世非常痛惜。他親書挽聯一副:“何人忍賊來君叔,舉世誰為魯仲連?”

他還給朋友趙鳳昌寫信說:“遁初(宋教仁的字)以調和南北慷慨自任,無端被害,此必有不欲南北調和者,亂人橫行如此,世豈可問?”

張謇擔心宋案會影響剛剛走上統一安定的南方局勢,再出現革命戰爭、社會動亂,因此在東南紳商上層人士的敦促下,參與了一係列調停活動。他在正式調停以前,首先發出了《調和南北致孫少侯、王鐵珊函》,全麵表明自己對宋案的看法。宋案發生後,江西的革命黨人準備興師問罪,張謇致函孫、王,力主宋案應由法律解決,反對訴諸武力,導致南北分裂,為列強瓜分中國造成機會,他再三呼籲,國家不能再經曆像辛亥革命那樣的戰亂破壞。他又給袁世凱寫信,陳述時局變化,他訴說自己的一片赤心:“區區私忱,但求從知覺中有國計民生四字,彼此相諒,各讓一步,使正式政府早日成立,國會漸次寧靜。”

張謇雖以調解者的身份講話,但卻沒有一句話是責難袁世凱的,而對革命黨的報複行動則多所指責,全國總商會發出了和他的想法幾乎一樣的公開信:“開歲以來,各省商務甫經發動,不意三四月間,謠言四起,險象環生。疊按各省商會函電報告,商貨停頓,市麵凋零,綜計暗中損失不啻恒河沙數,匪徒乘機煽亂,意圖劫掠,驚風駭浪,尤以他處為甚。其有謀不軌者,一體嚴拿,盡快懲治。”在他的眼裏,袁世凱才是中國安定、社會發展的動力,革命黨人是破壞社會的主謀。

5月下旬,全國商會勸張謇到上海調解日益緊張的局勢,袁世凱暗中磨刀霍霍,準備內戰,但為了製造假象,麻痹國人,也假意表示希望張謇出麵調停,張謇深感此時千鈞一發,各方麵對自己寄予厚望,於是正式接受調停重任。

但是袁世凱是決心以武力解決的,6月9日,當他做好一切準備後,他首先下令將傾向於武裝反抗的江西都督李烈鈞免職。這時候的張謇已經通過和國民黨談判,把國民黨中的一些請求談和的條件通知袁世凱:國民黨為顧全大局,仍選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嚴禁軍人幹政,請袁暫不撤換江西、安徽、廣東等省國民黨都督;宋案依法律解決,並不予深究。

但是袁世凱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既定方針的。6月14日,他下令撤換廣東都督胡漢民;6月30日,下令撤去安徽都督柏文蔚。他還給張謇發電說:“調人絡繹,名曰維持;而暴烈進行,仍不住手;無非甘心鄙人,破壞民國。”指責革命黨人是破壞民國的禍首。

7月12日,革命黨人忍無可忍,發起反擊。張謇對此十分憤怒,他7月17日給趙鳳昌寫信說:“吾兩人為人利用,信用失矣。實業生計大受損害,外交亦恐生危阻,殊可痛也。”他還表示“國軍”快快消滅“叛軍”。7月17日,他又給趙鳳昌寫信說:“滬上罔死之民之眾,損失市產之巨,彼作難者何詞以對吾民。南通實業之受損失亦數十萬矣。可恨!”他認為民國以來工商業的發展都是袁世凱的功勞,而現在這一切都被革命黨人破壞了,實為“可恨!”這年10月,張謇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擔任了北京政府的農商總長,成為袁世凱所說的“一流人才內閣”中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