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卡紮菲怒吼:我要當烈士!(1)(1 / 3)

第一節 中東“多米諾” 利比亞難保自身

1.風雨飄搖利比亞

時間剛剛進入2011年,北非西亞等國相繼發生大規模大範圍的反對現政府的社會騷亂:突尼斯盤踞總統寶座23年的總統本·阿裏在短短十幾天內被逼無奈、逃亡他國;執政時間長達30年,曾經叱吒風雲的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在短短18天裏就在反對派的反對聲浪中黯然下台。

受埃及和突尼斯動亂的波及,阿爾及利亞、伊朗、巴林、也門和利比亞等國也都發生了規模不同、大小不一的反政府遊行。

從1969年上台至今,卡紮菲在利比亞的執政時間進入第42個年頭,是非洲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2011年2月15號,數百名利比亞民眾在該國第二大城市班加西舉行抗議活動,與當地警方和政府支持者發生衝突,之後,抗議示威的浪潮很快席卷了首都的黎波裏,整個國家處於內戰狀態。漸成規模的利比亞反對派示威,將執政42年的卡紮菲逼入了絕境。

至於利比亞社會動亂的直接原因,有消息稱,利比亞政府與代表1996年利比亞“阿布薩利姆”監獄事件受害者家屬的委員會之間談判的破裂,是引發了這次抗議運動的導火索。當年,該監獄的數百名囚犯被安保部隊開槍射殺。目前,政府已經同意進行賠償,但委員會要求懲治犯罪嫌疑人,遭到了政府的拒絕。

另有說法稱,受外界的影響,利比亞多個反對派團體舉行抗議活動,呼籲利比亞進行更加廣泛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目的是要求卡紮菲下台並和平移交權力,因而引發了騷亂局麵。

自2011年2月15日以來,利比亞爆發的騷亂及流血事件不斷升級。以下是2011年以來利比亞局勢大事記:

2011年2月15日,利比亞多個城市開始出現抗議活動,要求政府下台,抗議活動隨後波及首都的黎波裏。遊行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發生衝突。

2月20日,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之子賽義夫·伊斯蘭·卡紮菲發表電視講話,警告說利比亞有發生內戰的危險。

2月22日,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決定暫停利比亞參加阿盟及其所有附屬機構會議的資格,直至其對本國人民的訴求予以回應。鑒於安全局勢動蕩,多國開始緊急撤離在利比亞人員。

2月25日,聯合國方麵估計,自2月15日利比亞反政府示威爆發以來,短短10天內,死於卡紮菲軍隊槍口下的示威者已經超過1000人。利比亞人權聯盟組織3月2日稱,半個月來共有約6000人在利比亞動亂中死亡,其中的黎波裏有3000人,班加西有2000人,另外1000人在其他城市。死亡數字的不斷攀升,招致了安理會的反對,並決定把這一暴行提交給國際刑事法院進行“反人類罪”調查。

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970號決議,決定對利比亞實行武器禁運、禁止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及其家庭主要成員出國旅行、凍結卡紮菲和相關人員的海外資產等。

3月1日,聯合國大會以協商一致的方式通過決議,中止利比亞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國資格。這是聯合國大會首次中止人權理事會某一成員國的資格。

3月12日,阿盟在開羅召開成員國外長緊急會議,決定促請聯合國安理會采取行動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

3月13日,繼收複西部城市紮維耶以及東部的賈瓦德、拉斯拉努夫、布雷加等城市後,利比亞政府軍開始向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以及其他東部城市推進。

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並要求有關國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利比亞平民和平民居住區免受武裝襲擊的威脅。

安理會當天上午再次就利比亞局勢舉行閉門磋商,於美國東部時間下午6時30分左右就法國、黎巴嫩、英國和美國共同提交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表決結果顯示,安理會15個理事國中有10個國家投讚成票,中國、俄羅斯兩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印度、德國和巴西三個非常任理事國投了棄權票。

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一個決議案在獲得9票讚成,且沒有任何一個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的情況下即可獲得通過。

決議要求利比亞衝突雙方立即實現停火,全麵停止對利比亞平民的一切襲擊,呼籲利比亞各方加強努力,推動對話,以尋求一個和平和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此外,決議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比第1970號決議更為強硬的武器禁運和財產凍結等製裁措施,其中包括凍結利比亞中央銀行和利比亞全國石油公司等利比亞實體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