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同一天,班加西、阿爾貝達和托布魯克等東部城鎮幾乎全部落到反對派手中,利比亞國內外一片“人民即將勝利”的歡呼,歡呼聲中,反對派開始自西向東席卷利比亞,許多部落據稱都發表了拋棄卡紮菲的聲明。反對派進軍途中,卡紮菲軍隊一觸即潰,許多官兵倒戈,反對派在旬日之間已橫掃沿海地區,把卡紮菲勢力壓縮在首都的黎波裏和卡紮菲故鄉蘇爾特等少數據點。
隨著外國記者紛紛從幾乎不設防的邊界湧入,人們漸漸發現,和卡紮菲軍隊對抗的,已不再是“手無寸鐵的平民”,而是一支由部族武裝、拿起武器的示威者、渴望變革的年輕人、來路不明的武裝分子,以及嘩變倒戈的前政府軍組成,擁有輕重武器的軍隊,他們的目標是打倒並審判卡紮菲,然後取而代之。
多國軍事幹預行動展開後,卡紮菲20日通過利比亞國家電台發表了簡短但措辭極為強硬的講話。他指責有關軍事行動“野蠻”,是“不公正的十字軍式侵略”。“現在應該打開武器庫,用各種武器武裝所有民眾,以捍衛利比亞的獨立、領土完整和榮譽。”他說,入侵隻能讓利比亞在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更加堅定和團結。”卡紮菲威脅將對地中海沿岸的軍事和民用設施進行打擊,並警告“地中海國家和北非國家的利益處於危險之中”。他說,“地中海已陷入戰爭”。
第二節強硬卡紮菲,誓死不退讓
麵對法國為首的西方的狂轟濫炸,卡紮菲怒氣衝天,直斥法國的行徑是“殖民主義對非洲的侵犯”,“如果世界繼續對利比亞瘋狂,利比亞也會以瘋狂對待世界”。
卡紮菲有多少本錢可以抗擊多國幹涉呢?據說,他有兒子赫米斯和女婿統率的5萬陸軍、1.8萬空軍和8000人的海軍,其戰鬥力並不低。不過,這些對付國內民眾綽綽有餘的軍隊,在和美法聯軍對著幹的時候就是小兒科了,他的先進武器和凶狠的雇傭軍,是難抵美法英聯軍更先進數十倍的武器攻擊的。
1.卡紮菲的鬥爭藝術
2011年2月14日利比亞局勢發生動蕩,卡紮菲一度麵臨著高官背叛、士兵倒戈、反對派武裝圍城的危局,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他將隨時倒台。然而,在兩個月時間過去了,局勢發生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變化——在利比亞國內,支持卡紮菲的力量大部分時間都占據著上風;在國際社會,從眾口一詞的譴責、製裁變成了各懷鬼胎的觀望。
戰爭開始後,卡紮菲就多次表示寧死也不離開利比亞。
這個表態很重要。
人都是自私的,即便是卡紮菲的鐵杆粉絲,大概也不會甘願為卡紮菲去殉葬。同時,“挺卡”與“倒卡”的也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的利比亞人都是“騎牆派”,而“騎牆派”的倒向將決定最終的結局。在危局之下,卡紮菲隻要流露出一絲一毫的動搖,局勢必然是一泄千裏,無可挽回。卡紮菲的強硬姿態,是在告訴自己的支持者“卡紮菲絕不會拋棄”,是在告訴那些中間派“卡紮菲絕不會放棄”。事實上,這就是對人心最大限度的籠絡,也是對反對派最有力的心理打擊。
“走群眾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卡紮菲也是依樣畫葫蘆,照方抓草藥。在危機之初,卡紮菲就號召自己的支持者走上街頭,後來,他打開了國家的武器庫,給支持者發槍支保衛“革命果實”,再後來,卡紮菲居然號召自己的支持者在反對派的控製區進行“革命”!
卡紮菲發動群眾,至少有兩個作用:
第一是檢驗自己的實力。如果群眾能夠發動起來,說明卡紮菲還是有號召力的,還是有基本盤的,這就可以堅定他的信心。
第二是展示自己的實力。這不僅僅是向反對派展示自己的實力,也是向國際社會展示自己的實力。
至於有人認為卡紮菲的支持者是被收買的,這好像不重要。對於卡紮菲來說,外界不必知道到底是因為信仰、族群還是因為糧食、金錢,隻要有人肯賣命就夠了。
對美國,卡紮菲一再宣稱“反恐”,還向美國哭訴“不被理解”,甚至說抓到了毛裏塔尼亞“基地”組織的頭目。
這是在最大限度的討好美國。
在這段軍事打擊之前的時間裏,卡紮菲的嘴也沒閑著,開出了大量的空頭支票。他的外交官們的腿也沒閑著,走訪了鄰國與歐洲數國。
對歐洲,卡紮菲也是有打有拉。首先是斷絕了與法國的外交關係,其次是宣稱被意大利總理出賣了,第三是派特使赴葡萄牙等三國溝通,宣稱德國公司“靠得住”。盡管歐洲各國給他以極大的壓力,他還稱歐洲各國為“友人”,並一再強調利比亞與歐洲有“一係列符合其利益的重大安全協議和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