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卡紮菲怒吼:我要當烈士!(3)(1 / 3)

在卡紮菲看來,這是直接危及其統治基礎和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對於一個在利比亞呼風喚雨近半個世紀的統治者,和一個已從體製上將這種統治當做合法、將質疑和挑戰這種統治當做非法的國家而言,自然是“絕不可以被容忍”的。因此,其它中東國家,示威盡管逐步升級,一些國家甚至出現和解、妥協的轉機,但在利比亞,這一基礎從一開始就不存在。

由於獨一無二的“綠色政治體製”,在利比亞,什麼人負責什麼事務,都由卡紮菲一人說了算——包括他自己的“位置”。卡紮菲這個“國家元首”的正式頭銜是“人民兄長、革命導師”,連個辦公室都沒有,名義上的議會“大人民委員會”本質上不過是橡皮圖章,實權則掌握在非正式的“革命者核心小組”和“顧問小組”手中,實際上等於掌握在他一人手中。

在這種體製下,政黨無立足之地,軍官團也屢遭砍削,甚至在1987年羞恥的利比亞-乍得戰爭失敗後被戲劇性地集體“貶官”——裁撤了所有上校以上的軍銜。很顯然,在這樣的體製下,類似突尼斯或埃及事件中強有力的體製內挑戰者很難出現。而卡紮菲也無法選擇如巴林、敘利亞等國解散政府,甚至本人交權之類折衷做法,因為正如他所言,他本人就是政府,是沒有任何職務的特權人物,既無處交權,也無職可辭,要麼頑抗到底,要麼和自己的特殊政體一起完蛋。

利比亞傳統上是個部族色彩濃厚的國家,二戰中曾全境淪為戰場。二戰後的1949年11月2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利比亞三個部分必須成為一個獨立的聯邦國家,獨立時間不能晚於1952年1月1日。事起倉促,當時的三個部分中,自治權最大、政權形態最完整的是昔蘭尼加,由酋長伊德裏斯管理,1951年12月24日,即離聯合國規定獨立日僅差一周時,“利比亞聯合王國”成立,伊德裏斯成為國王伊德裏斯一世,首都定在的黎波裏和班加西兩地。

之後,伊德裏斯國王對這種類似聯邦製的分權體製漸漸感到不滿,他希望削弱各部族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1963年,他取消聯合王國製度,將國號改為“利比亞王國”,把原有的3個行政省劃為10個,以拆分舊部落,強化王族和原先嫡係的東部各部落權力。伊德裏斯王朝過於偏袒東部原屬昔蘭尼加的瓦拉塔赫、巴祖維兩個部落,而卡紮法、麥格拉希等西部部落和貝都因人遊牧部落則受到歧視、壓迫。

1969年,深受納賽爾“泛阿拉伯主義”影響的卡紮法部落一個小家族的後裔、“自由軍官聯盟”領導人、青年中尉卡紮菲趁國王出國治病,發動“91起義”,一舉推翻了伊德裏斯王朝,建立了共和國。自命“阿拉伯世界的理論家”的他掌權後不斷宣揚所謂“綠色理論”,主張“不學東方、不學西方”,認為一切政權形式,如政黨、議會、選舉、正規軍隊等,都是“限製人民權力”的,1973年5月,他提出“世界第三理論”,主張不要共產主義,也不要資本主義。1976-1979年,他連續發布3本綠皮書,主張“不要政府、黨派、議會代表、軍隊和階級”,並最終在1977年建立了今天這個看上去怎麼都不像國家的“民眾國”。

由於本人出身卡紮法部落的下層,卡紮法和麥格拉希成為特權部落,他本人的家族更成為特權之特權,原本是“人上人”的東部部落被百般排擠,石油利益被剝奪殆盡。此外,卡紮菲還常借口“反恐”,對不聽話的部落大打出手。

卡紮菲出身貧寒,較重視底層民眾福祉,一些原本地位低下的部族、階層獲得不少實惠,但原本的上層、精英卻遭到百般猜忌、排擠,本就突出的東西矛盾更加尖銳,並在曆史上爆發過幾次大規模暴動,每次暴動,反對者都會遭到血腥鎮壓。這次利比亞國內政治事件的誘因,盡管是來自突尼斯、埃及政權垮台對利比亞反對派的鼓舞,但雙方矛盾的根源其實卻早已埋下。

第三節 另眼看利比亞戰爭

這是繼2003年伊拉克戰爭之後,21世紀人類最大的一場戰爭,舉世矚目。

觀察戰爭有很多角度:大國博弈,戰爭場麵,軍費開支,戰局走向等等。但如果要真正了解這個國家,了解這場戰爭,還需要去研究它的曆史與現實,研究它的領導人和普通人,並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

須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

戰爭可不是一場熱鬧。

1.“國際社會在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