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非重要的產油國,石油及其產品出口占利比亞出口總值的95%以上,但由於多年來西方的經濟製裁和僵化的國有體製,目前利比亞的原油日產量僅為100多萬桶。據估計,一旦製裁被取消和美英公司重返利比亞,其原油日產量可在5年內提高到200多萬桶。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有比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更能夠贏得民心的,利比亞領導人也深知這一點。
至於美國樂意緩和與利比亞關係的原因,首先是其推進中東戰略的需要。美國打伊得手後,目前風頭正盛,要挾掌控伊拉克之勢,重塑中東地區格局,為美全球戰略服務。然而,美對伊動武能做到速戰卻難以速決,完成對伊的重建,實現對本地區力量格局的重組,需要國際社會配合。美占領伊拉克後,忙於應對伊境內針對美軍的恐怖襲擊,深感不陷於伊國內泥潭並非易事,特別是還有敘利亞、伊朗等國環伺周圍,美不願在本地區樹敵過多。另外在應對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方麵也需要利比亞的合作,並凱覷利的市場和資源,因此也不希望使雙邊關係陷人嚴重對立。
其次,美國政府還受到國內石油資本家的壓力。利比亞是北非重要石油生產國,“歐佩克”成員,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為500億桶和1.3萬億立方米,且極適於開采。1993年美國公司陸續撤出利比亞後,歐洲石油公司立即借機湧人,迅速填補了美公司撤走後留下的空缺。目前,歐洲公司在利石油生產領域中的份額已占總量的1/3。眼看著利潤豐厚的資源白白落到別人手中,美國能源公司自不甘心。最近,美一些大石油公司猛烈抨擊政府的對利政策,敦促政府盡快改變政策,為美公司重返利開綠燈,重新占領利石油天然氣市場。
盡管利美互有需要,但雙方關係短期內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利美關係的堅冰不可能迅速融化。美一貫認為卡紮菲是專製獨裁統治者,卡本人慣於出爾反爾,且對地區有野心,他的終極目標是要在地區稱雄。因此對利要實現有效遏製,迫使利完全就範。隻要卡紮菲仍執掌政權,美就不會輕易將利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上刪除。利比亞將對洛克比案的賠償問題同美解除對利單方麵製裁、並將其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掛鉤,更多的是卡紮菲一廂情願。從目前情況看,利美進一步改善關係的路途不會一帆風順,還會充滿坎坷與曲折。
第三節 卡紮菲的核武夢
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於2003年宣布主動放棄核計劃,當年他還曾勸告朝鮮一樣放棄核武器。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刊2011年3月30日刊登對卡紮菲一位親信官員的獨家專訪,透露卡紮菲當下最大的遺憾是未能製造出核武器:“他隻是後悔當初中止了核武器研製工作。現在所有人都害怕去動朝鮮,如果擁有核彈的話,也沒人會入侵我們。”
1.卡紮菲的核武夢
為了“消滅”以色列,為了確立利比亞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年輕的卡紮菲在上台伊始就意識到,必須要搞到核武器。
利比亞的核計劃始於20世紀70年代,80年代開始加速,由於1988年洛克比空難帶來的封鎖,禁運和製裁,利比亞的核計劃曾一度停頓?90年代中期,利比亞的核計劃再度啟動。美英情報機構認為,利比亞擁有11處核設施,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利比亞支持恐怖主義和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方麵深懷疑慮,對其實施製裁。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戰爭前夕,利比亞曾主動提出與英國政府進行秘密談判的要求。後在多方斡旋下,利與美英就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問題進行了多次秘密會談,同年12月,利正式宣布自願放棄研製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接受國際社會的核查。12月28日,巴拉迪率領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視察利首都的黎波裏地區4處核設施,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初步調查,利比亞的核計劃仍處於“低水平,小規模”的鈾濃縮試驗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