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政治狂人卡紮菲(3)(1 / 3)

2008年9月,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賴斯成為50多年來第一個訪問利比亞的美國高官。卡紮菲別出心裁地開展了一次“廚房外交”:在一間廚房以齋月膳食款待賴斯,並送給她自己的相片和一枚戒指。這被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稱為“卡紮菲伸向布什的橄欖枝”。在接受

采訪時,卡紮菲稱賴斯為“我親愛的黑非洲婦女”。當時,有關賴斯和卡紮菲兒子賽義夫“熱戀”的傳聞也被中東和西方媒體熱炒。美國和利比亞的關係仿佛走進了蜜月期。

但不和諧之音並未消失。卡紮菲在他的公開言論中依然時常流露出對美國的不滿。賴斯訪問之前他曾表示:“既不想成為美國的朋友,也不想成為美國的敵人,隻希望利比亞不受幹擾。”

2009年8月底,在利比亞要求下,蘇格蘭司法部決定以人道原因釋放已到癌症晚期的“洛克比空難案”嫌犯邁格拉希,卡紮菲不僅派自己的兒子去英國迎接,還在國內機場組織了上千人的歡迎隊伍。9月,卡紮菲去美國參加聯合國大會,提出要在紐約中央公園搭建帳篷住宿,遭到了當地居民的強烈抗議。聯大會議上,他又滔滔不絕地講了1小時36分鍾,言辭中不乏對美國和聯合國的不滿。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惹惱了美國人。

專家認為,美國和利比亞的關係並不穩定。美國此前緩和與利比亞關係,很大程度上是看重利比亞豐富的石油資源以及該國在中東、非洲政治中的影響力。據統計,截至2007年1月,利比亞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為415億桶,在非洲排第一位。更為重要的是,利比亞石油開發的潛力很大,廣大未勘探地區吸引著美國石油巨頭的目光。同時,卡紮菲曾長期與中東和非洲地區一些國家和組織有著密切的往來,美國要解決中東和非洲的一些熱點問題,利比亞能派上用場。

然而,美國與利比亞的矛盾畢竟根深蒂固。卡紮菲給美國所能帶來的現實利益,還不足以抵消兩國幾十年的矛盾。現在,美國正從伊拉克脫身,中東、北非一些國家又接連發生動亂,加上有法國、英國一同出頭,美國看到,順手把卡紮菲搞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3.與英法關係錯綜複雜

利比亞與英法兩國曆史上的淵源更深。1943年初,英法兩國就分別占領了利比亞南部和北部,並分別成立了軍政府。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宣告獨立,成立利比亞聯合王國,才擺脫了英法的殖民統治。利比亞離歐洲近,周邊的鄰國都是法語國家。最為關鍵的是,利比亞蘊藏大量的石油。於是,曆史原因、地緣政治加上現實利益,讓英法等國一直“惦記”著利比亞。

洛克比空難也是英國和利比亞結怨的一個核心。由於事件在英國發生,死難者中也有不少英國公民,英國處處追隨美國,在對利比亞製裁上毫不留情。而卡紮菲也曾毫不讓步,讓兩國關係陷入低穀。

1996年2月,利比亞一些反政府分子對卡紮菲實施暗殺,不過,卡紮菲躲過一劫。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後來報道,利比亞反對勢力在行刺卡紮菲兩個月前,就將行動計劃通知了軍情六處。軍情六處則將刺殺行動向英國政府做了詳細報告,還專門撥出10萬英鎊的款項,購買了250多件武器來裝備刺客。

得知這一“內情”,卡紮菲大為光火。利比亞外交部發言人在電視講話中表示,利比亞政府將嚴肅對待這一事件,“要求英國政府協助調查”。盡管英國對此予以否認,但利比亞外交部發言人在電視講話中還是稱其表態為“欲蓋彌彰”。

利比亞與法國也有矛盾。1989年,法國聯合航空運輸公司的一架客機在尼日爾上空爆炸墜毀,機上170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喪生。西方國家認定是利比亞情報人員製造了這起空難。雖然事後利比亞賠償了3500萬美元,但與為“洛克比空難”付出的27億美元代價相比,這筆錢太少了。法國政府對此極為不滿。

薩科齊上台後,據說也與利比亞當局有過利益交換。卡紮菲的兒子賽義夫日前透露,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時,利比亞曾掏錢資助薩科齊。賽義夫說:“我們有當時所有的詳細資料,準備將它公諸於眾。我們當初援助他(薩科齊),以便他能幫助利比亞人民。但是他令我們感到失望,那就將錢還給我們。”對此,法國政府予以否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