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世界傳媒大王:魯伯特·默多克(1 / 3)

傳奇人物

魯伯特·默多克

在當今世界超級富豪之中,魯伯特·默多克 是無可爭議的世界傳媒業的龍頭老大,他從澳大利亞一份地方小報起家,奇跡般地建立起了一個空前的國際傳媒帝國。作為一個全球傳媒帝國的“帝王”,他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複雜的人物,他的世界裏沒有規則,他的道德就是他的標準。他像打仗一樣經營事業,他喜歡製造爭端,喜歡煽風點火,然後在亂世中突圍而出。也許現在有很多人不喜歡這個冷酷、狡猾卻天生應該成為傳媒巨子的老人,但是卻沒有人可以否認,默多克性格中的種種激進因素,造就了其傳媒集團在全球信息產業中的所向披靡。

人物簡曆

1964年創辦澳大利亞第一家全國性報紙《澳大利亞人報》。

1968年邁步進入英國艦隊街,收購《世界新聞報》。

1996年7月,默多克的新聞公司收購美國新世界通訊集團。成為美國最大的傳媒公司。

2007年5月1日,新聞集團斥資50億美元獲得了美國百年財經大報《華爾街日報》母公司道瓊斯集團。

傳奇語錄

“從根本上來說,最成功的商業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投機,你必須學會在機會出現的時候迅速采取行動。”

“任何社會或者機構,若期望輝煌的過去仍能保障他們不受科技演進逼迫,其命運隻有失敗並遭淘汰。”

“我為自己感到非常驕傲與自豪。但是,這是一條漫長而又崎嶇不平的路,當然,也是很偉大的一條路。在這條路上,除了勤奮,除了把握機會,除了發揮優勢,沒有任何別的捷徑可走。”

“偉大的壞人”

當人們津津樂道地談論新聞業的偉大人物時,人們從來不會把新聞集團主席兼CEO魯伯特·默多克 與約瑟夫?普利策、凱瑟琳?格雷厄姆等人一起談論。盡管默多克在傳媒領域取得的商業成就比他們之中的任何一個都高。在傳媒圈,他是一個令人恨得掉牙的人,他的“媚俗化”的商業理念和利潤追求方式不斷受到人們的指責和討伐。在很多人眼中,默多克是一個多少有些“無恥”的報業投機商,他離高尚報人這一目標還相去甚遠。然而不管怎麼說,默多克都已經改變了新聞行業、好萊塢,乃至整個媒體世界。不僅如此,那些曾經對默多克大加鞭笞的競爭對手們最終都成了他的模仿者,默多克就是這樣一個難以定位的複雜人物,他同時擁有“全世界最顯赫的傳媒巨子之一”和“魔鬼”的稱謂,被譽為現代傳媒業的拿破侖——“偉大的壞人”。

童年從剝削自己的姐姐開始

魯伯特·默多克 1931年3月11日生於澳大利亞墨爾本以南30英裏的一個農場,他是4個孩子中唯一的一個男孩。默多克的父親凱思?阿瑟?默多克爵士是一名戰地記者,擁有澳大利亞4家報紙。默多克小的時候,凱思爵士經常帶他到弗林德爾大街《論壇報》的辦公室去玩,默多克每次都很興奮。每當回到家,默多克就向他的姐妹炫耀他的經曆,眉飛色舞地描述報社的情景,並充滿向往地說:“出版商的生活是全世界最好的生活。隻要小孩子接觸它、了解它,無疑都會被它所吸引。”

默多克小時候最親密的朋友是姐姐海倫,他們倆總是形影不離。默多克和海倫整天忙於騎馬或是捕捉兔子和水鼠。默多克將這些動物的毛皮賣掉。水鼠皮最值錢,但也最難捉。他們小心翼翼地從倒下的樹上過了河,尋找水鼠的洞穴,輕輕地安放好用線編織的套子,拿出一小塊肉,放上一些茴香子。準備工作完成後,兩人靜靜地躲藏在附近。香味把水鼠吸引出來,而肉使水鼠落入了事先下好的套子裏,當然不是百發百中。一看到水鼠落網,他們立即出現,從套中取出水鼠,再剝水鼠皮。如果說捉水鼠是最難的,剝皮則是最不好玩的,默多克總是叫海倫幹這活。他拿皮去集市上賣,每張皮賣6 個便士。盡管海倫不得不幹髒活,而且盡管她是姐姐,默多克每張皮仍隻給她1 便士。

初戰悉尼,用別人口袋裏的錢把事辦成

1952年秋天,突發心髒病奪走了老默多克的生命。作為唯一的兒子,默多克從英國牛津大學回到澳大利亞,繼承父親的產業。那一年,默多克才21歲。在管理方麵,初出茅廬的默多克卻不因循守舊。鑒於父親留下的幾家報紙都陷於財政危機,默多克轉讓了兩家報紙,隻保留了《星期日郵報》和《新聞報》,並親自擔任出版人。默多克拚命工作,事必躬親。當年在他手下幹活的編輯都說:“默多克一工作起來就發瘋,就像一隻停不下來的馬達。”默多克堅持以自己的方式辦報,有時還不顧董事會其他成員的反對,甚至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但幾年之後,他將最大的競爭對手《廣告報》兼並到《星期日郵報》旗下,並使《新聞報》盈利。事實擺在眼前,那些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得不繼續為他打工。

收拾完自家的“爛攤子”,默多克又開始向悉尼亂糟糟的報界宣戰。當時,悉尼的報業由三個家族把持著——經營《太陽晚報》和《先驅早報》的費爾法克斯家族、擁有《每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電訊報》的帕克家族、掌管《鏡報》和《星期日鏡報》的諾頓家族。默多克通過一步步吞並,逐步收購了這幾家報紙,還買下了多家印刷廠,最終一統澳大利亞的報業市場,確立了自己的“盟主”地位。對此,默多克的一個朋友感慨地說:“默多克總是能夠利用別人口袋裏的錢把事辦成。” 1964年7月14日,默多克迎來了他的輝煌時刻。在首都堪培拉,經過兩次轉手的報社終於發行了由他開辦的第一份報紙——《澳大利亞人報》,它也是這塊大陸上第一份全國性日報。在報紙的形成過程中,《澳大利亞人報》就已經對澳大利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開始從各方麵改變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方式。

搶灘英倫,借小報打入不列顛

《世界新聞報》是英國曆史最悠久的暢銷報紙。從1890年以來,它一直屬於卡爾斯家族。到上世紀60年代,《世界新聞報》的利潤開始下降,股價開始下跌,公司主席威廉?卡爾斯爵士先賣給英國工黨議員、擁有出版公司的羅伯特?馬克斯韋爾大批股份。然而,他很快意識到,此人不可信任,不能依賴他在股東大會上投票讚成自己。他隻得又找新投資人。

就在這時,卡托找到了默多克。默多克說,他想控製整個《世界新聞報》公司。卡托趕緊警告他說:“你可要小心從事,不要嚇壞了威廉?卡爾斯爵士!”於是,默多克夫婦先請卡爾斯爵士的兒子、侄子夫婦在倫敦最昂貴的飯店吃飯。然後,又來到卡爾斯爵士的豪宅,與卡爾斯爵士本人共進早餐。卡爾斯爵士對默多克的母親一向懷有敬意,這使他認為他可以信任她的兒子。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他們終於達成協議。他們同意,將以發售新股方式,使默多克擁有該公司40%的股份。這樣,他們兩家將可以控製一半以上的股份。默多克還答應,他不再多買進股份。卡爾斯爵士則支持默多克和他的侄子一起,擔任公司總經理。

1968年10月24日,消息一公布,羅伯特?馬克斯韋爾大為憤怒。他要求倫敦的接管辦公室推翻這一協議。接管辦公室命令公司在1969年1月2日舉行股東大會,對此協議進行表決。羅伯特?馬克斯韋爾提出,在爭議發生後買進股票的股東沒有投票權,接管辦公室同意了。這意味著,默多克沒有投票權。形勢對默多克和卡爾斯爵士十分不利。當時,卡爾斯家族僅擁有38%的股權,馬克斯韋爾則擁有32%的股權,其他30%是小股東。小股東們到底讚成誰,很難講。卡爾斯家族全體出動,盡了最大努力說服小股東支持他們。1月2日的股東大會,卡爾斯家族盛裝到場。當卡爾斯爵士進入大廳時,全場熱烈鼓掌。這種氣氛正是投票需要的。果然,投票結果一邊倒,以299票對20票,通過對卡爾斯家族吸納默多克的支持。默多克搶灘成功,贏得打入英國傳媒市場第一仗。

過了不久,卡爾斯家族的親戚傑克遜教授急於將手中的股票脫手,默多克不守諾言,立即一舉買進,因此掌握了49%的股份。卡爾斯家族大呼受騙,卻無計可施。默多克步步進逼,利用總經理職位,大刀闊斧地幹預報社的編輯管理工作。此時,年事已高的卡爾斯爵士身體越來越壞,默多克要求他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他意識到,讓默多克進來猶如引狼入室,默多克比馬克斯韋爾危險十倍。然而,他已無力與默多克爭鬥。1969年6月,卡爾斯爵士辭職,默多克被選為董事會主席。

轉戰美國:“惡魔的力量”席卷美利堅

早在50年代,默多克就發現,美國是一個將要在未來40年中統治世界的國家,所以他決意在這個國家留下他最堅實的腳印,把主營方向轉向美國,然而美國社會似乎並不歡迎這個澳大利亞來的野心家,他在美國曾被視為辦低俗小報的異族頭子,被人叫做“災星”、“強盜”、“臭東西”,他的《紐約郵報》被貶稱為“惡魔的力量”。別人評價說,他是繼赫斯特之後在媒體巨頭中最有爭議的人,他影響數百萬美國人的觀念,毫不掩飾自己想對美國文化施加影響的企圖。

1973年,默多克第一次在美國收購了三家報紙,分別是一份快報,一份晚報及一份星期天報,總計支付1970萬美元。這次收購讓他獲得了在美國發展的立足點,盡管所費不菲,卻還是值得的。他堅持用自己的辦法改造新收購來的報紙,以觀察家的視角和意見作為取舍標準,使呆板的變靈活起來,使冒進的變平穩下來。增加了爆炸性新聞的報道,補充了瑣細的端枝末節,使報紙增強了可讀性和商業氣息。他依舊大搞促銷活動,通過電視作廣告和其他報紙搞競賽,爭取讀者青睞。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晚間《新聞》的銷售量由12000份提高到76000份。雖然美國讀者不像英國讀者那樣願意捧場,但他的晚間《新聞》和早間《快報》還是日益走俏,到1983年的時候已經把利潤定在500萬美元,晚間《新聞》也早超過了赫斯特公司的晚間《光報》。與此同時,他開始準備創辦一份全國性的報紙。《美國之星》就是由他創辦的一份文摘小報,他模仿《美國求索》的樣式,把太空旅行、健美及美容,還有好萊塢明星們的私生活作為報道內容,終於使其興旺起來,最後還成為新聞帝國中贏利最多的報刊之一。到1980年初期,其銷售量達到400萬份,銷售額達到1200萬美元。1976年底,默多克買下美國的主流報紙《紐約郵報》,確立了在美國新聞界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