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身“本分”投資家:從巴菲特?福爾克公司做起
1951年,巴菲特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然而,畢業後的他卻多次碰壁,找不到工作,心灰意冷的他回到了父親的投資公司——巴菲特?福爾克公司,做起了股票銷售商,負責把自己認為不錯的、可以賺取較大利潤的股票推薦給別人,自己掙得傭金。他在福爾克公司的第一種向別人推薦的股票,是鮮為人知的證券GEICO股票。為了更好的了解這隻股票,他專門去華盛頓的GEICO公司進行了長達4個小時的采訪參觀。雖然當時很多投資人並沒有聽取他的建議,甚至有些奧馬哈的保險經紀人還說他推薦了一家“無人敢當經紀人”的保險公司的股票。但投資結果令人興奮,在別人不看好的情況下,一年後他竟賺得了50%的利潤。在福爾克公司呆了3年,最後他終於有機會於1954年應格雷厄姆之邀,到華爾街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上班。在終身的導師格雷厄姆的言傳身教下,巴菲特學到了投資的真諦,其投資業績也相當不錯,個人財富也激增到了14萬美元。1956年,格雷厄姆解散了他的投資公司,“失業”的巴菲特回到奧馬哈,開辦了合夥公司。由於巴菲特的謹慎和保密意識,在1957-1969這13年間,他的合夥公司資金越來越多,還創造了遠遠超過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的年均收益率。1969年,巴菲特認為股票市場正處於極度狂熱的投機時代,真正的價值在投資分析與決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於是解散了合夥公司,用一年的時間進行清盤工作。後來的事實證明,他的直覺是正確的,他經受住了華爾街“買空賣空”的感性折磨,度過了一段相當困難的時期,他堅決拒絕了投機之後,把資產投在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這些使得他在1970年美國股市踉踉蹌蹌的時候增持了自己控股公司的股票。此時,巴菲特天生的獵人本領再次複蘇,開始了他投資生涯更加耀眼的第二幕。
打造投資帝國:從低潮中崛起的奧馬哈收購狂人
1962年,巴菲特開始買進一小部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1963年,他不知不覺購買了一大堆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成為了該公司的最大股東; 1965年5月10日,巴菲特順理成章接管了伯克希爾公司,但仍任命肯?察思為總裁,自己隻看管公司的資金,並坦誠地告訴公司的董事們,讓他們中的任何人都不要染指股票期權。此後的1967年,巴菲特以86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奧馬哈國家賠償公司,伯克希爾公司也開始了傳奇的成功之路。1993年,伯克希爾公司的淨資產已經從2200萬美元,增長到104億美元。1964年,在華爾街的證券商們驚慌失措地紛紛拋出手中的美國運通股票的時候,巴菲特把自己1/4的資金(約1300萬美元)投資在了運通公司5%的股票上;隨著股價的回升,巴菲特又增加了投資,之後,運通公司成了他持股時間最長的股票之一,並且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70年代初,巴菲特盯上了報刊業——1973年,他開始悄悄買進《華盛頓郵報》的股票,這使得該報總裁凱瑟琳?格雷厄姆最終以讓巴菲特擔任該報董事為條件,才使他停止了“惡意收購”;1977年初,巴菲特以3250萬美元投標《新聞晚報》成功,從此擁有了一家自己的公司,這家公司在1982年布法羅城另一家報刊《信使快報》倒閉後的第一年稅前贏利達到了1900萬美元,到80年代後期每年贏利4000萬美元。1983年,巴菲特以6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奧馬哈內布拉斯加家具商場,在一年零三個月之後,該商場原主人羅斯?布朗金太太為他賺了相當於紡織廠19年賺得錢,這使得他的投資觀點發生了巨大的改變,1985年,他關閉了紡織廠,使得伯克希爾徹底變成了一家從事資本運作的現代金融企業……從伯克希爾到內布拉斯加家具商場,巴菲特的收購熱情日漸高漲——1986年,他支付4600萬美元買下了費奇海默兄弟公司84%的股權;同年,他還收購了每年銷售額達7億美元的司各特-費澤公司;1991年,他用現金買下了布朗製鞋公司;1993年,他以4.62億美元伯克希爾股票買下了德克斯特製鞋公司,擴大了其在製鞋領域的投資……從報業到家具,從媒體和通訊公司到銀行,從消費品公司到航空公司,從國內到國外,巴菲特的“魔爪”蔓延範圍十分廣泛,通過擇優收購、多樣組合、國外投資等途徑和方式,他一手締造了隻有他才能操控好的投資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