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效應:是投資不是投機!
2002年7月初,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宣布要投資Level3公司,當日Level3的股票市值就飆升至5億美元。對此,瑞士通用公證行執行董事戴維?福雷曼評價說,“5億美元的投資也許並不能改變Level3公司的最後命運,但是當巴菲特一涉足,人們就信心倍增。這就是巴菲特效應。”當然也有很多人對巴菲特這一一反常態的收購行動深表懷疑,認為他拋棄了自己作為一個投資者的準則,也在跟著投機。但對於是投資家而非炒股家的巴菲特來說,放長線釣大魚才是他的作風。他之所以選擇Level3公司,是因為該公司在財務方麵比較“幹淨”,並且電信業也並沒有走到無可救藥的地步,電信業的春天並不一定馬上來臨,但它值得期待。作為撿便宜貨的高手,巴菲特總是能撿到好時機來避免與他人的競爭,不被世人看好的Level3公司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好事成雙,2002年度伯克希爾公司的第二季度報告淨盈餘增長35%。因此,《經濟學人》評論巴菲特對Level3的投資道:“巴菲特的投資好像是在買彩票,而獎品則是足夠的多、足夠的吸引人”。巴菲特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對於人們來說真的是太神奇了,以致於在股票市場上,為了尋找他的蹤跡,股民和分析家常常削尖了腦袋,哪怕是一絲一毫也不放過。隻因為他的投資不是短期的投機,他所能獲得的是長期的贏利。
“逐漸達到吝嗇的地步”:率性而為的億萬富翁
在巴菲特看來,就算是節省一分錢,也可以在很多年以後變成滿屋黃金。所以,他不願意隨意花掉一分錢,任何一種花費他都要考慮再三。在他成為億萬富翁之後,他仍住在35年前花3萬美元買下的位於奧馬哈的普通房屋裏;1954年,已經從格雷厄姆公司掙到第一筆錢的他,仍舍不得為第二個孩子買張嬰兒床,隻是從朋友那裏借來一張小床才把孩子安置下來;1962年,巴菲特合夥人公司搬到了凱威特廣場附近,但他的辦公室一如往常的簡單而實用;他還曾對妻子蘇珊花費15000美元用於家庭裝飾而相當不滿,還說“你知不知道如果把這筆錢累積投資,20年以後將會有多大一筆財產啊!”;對自己的兒女,他也例外——女兒蘇茜向他索要20美元的機場停車費,他告訴蘇茜必須給他帶回發票;孩子們需要錢向他貸款時,都必須簽訂協議;聖誕節到來,伯克希爾其他股東紛紛將大量的股票作為禮物送給自己的孩子,而他卻隻是給妻子和孩子沒人包了一份剛好免稅限額的一萬美元的小紅包……他知道,作為一個億萬富翁,他可以用錢買到卡車、轎車、玩具、名畫、高級住宅、珠寶、絲綢、名牌衣飾等任何他想要的東西,但是對於對錢“貪婪”的他來說,這些東西是毫無意義的,怎樣使他手中的財富越積越多才是他最關心的,所以,就連他自己都評價自己正在“逐漸達到吝嗇的地步”。盡管如此,孩子們還是很愛他們的“吝嗇”父親,在他們眼中,父親是慈祥的,還帶點活潑,並且很直率。孩子們想要做的事情總是得到他的鼓勵。有誰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他也總是耐心地開導和安慰。雖然由於他狂熱地熱愛自己的工作,從而冷落了妻子,致使妻子蘇珊離家前往加利福利亞,兩人各居一方。但離家的蘇珊仍會關心這個被她視為大孩子的男人——她打電話給奧馬哈許多相識的女友,讓她們不時到家裏給巴菲特做飯;如果她們之中有人想取代她和巴菲特之間的夫妻生活,她也表示欣然同意,所以,有了後來在巴菲特家“安營紮寨”的法國酒吧的金發少婦阿斯特利?曼克斯。在這位現在年事已高的成功男士家中,明顯有一種特殊的氛圍,這種氛圍隻有在某些特殊人物的家中才會有。所以,率性的巴菲特會有“早晨,在離家前往辦公室前,我真想跳踢踏舞”這些毫不矯揉造作並洋溢著無限的幸福的話語。
巴菲特說,他投資的目的不是賺錢,而是享受賺錢過程中的快樂。所以,這個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家,一直恪守著自己的原則,本分地進行他的投資——從11歲賺取的第一筆錢,到1957年創建巴菲特合夥人公司成功變身“投資家”,再到狂熱收購企業之後的“巴菲特投資帝國”,憑借著他的率性和“吝嗇”,他所進行的一次次的投資而不是投機使的“巴菲特效應”必將日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