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微軟掌門人:比爾?蓋茨(3 / 3)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IBM的幸運彈“砸”到了微軟的頭上,蓋茨也說“IBM是大公司,與之合作,可以說是攀上了高枝”。但這隻是微軟走向更高高峰的先兆,高明的蓋茨從不會隻滿足於現狀。在1981年末與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一次會麵後,他決定在蘋果公司Macintosh發布之前創製一個屬於微軟的圖形界麵,也即是1985年8月問世的Windows視窗操作係統。在進行了不斷的改善之後,待到Windows95麵世,微軟正式被推上了計算機行業的巔峰。

禮賢下士穩坐江山

蓋茨對優秀人才的渴望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他會不惜任何代價把世界上任何角落的優秀人才吸納到手,其中不乏很多奇聞軼事。1991年蓋茨決定發展微軟研究院,可誰來主持這項事業卻讓蓋茨煞費苦心。此時,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世界著名的計算機操作係統專家裏克?雷斯特進入了蓋茨的視野。為了爭取他的加入,蓋茨發動了包括DEC公司的戈登?貝爾、微軟的首席官內森?梅爾沃德在內的一些計算機界最有名的人物對他實施輪番轟炸,雷斯特終於沒能招架住,以“尋找50個比我更優秀的人到研究院來”為條件答應了蓋茨的邀請,而實際上他請來了500名計算機專家。

蓋茨隻把金錢看做一種符號,他引以為豪的是他那些出色的優秀人才。為了激勵員工,蓋茨首創了獎勵員工股票與員工分享贏利的薪酬管理製度;微軟優美的工作環境也是很多公司無法比擬的——每個員工都有一間辦公室,配有高價的舒適的座椅,緊挨著辦公室有食品櫃,食品櫃上陳列著免費的飲料和價格低廉的糖果零食。雖然微軟員工的工資並不高,但他們有年度獎金和員工配股,還有期權,其實報酬是很豐厚的。這也是為什麼微軟能夠造就那麼多百萬富翁的原因。蓋茨對待員工亦是一視同仁——所有的人,不管是高級主管,還是新來的程序員,不管有什麼主意、問題和煩惱,都可以直接給蓋茨發電子郵件。蓋茨認為“是微軟公司的智囊深度,是微軟的人才優勢撐起了一個時代”,所以他選擇知人善任、用人不疑、適當放權的人才策略,這些促使他迅速稱霸軟件市場,並始終站在他人無法超越的高度。

始獲蛻變再攀高峰

坐飛機出差不坐頭等艙;平時不開豪華轎車;時常穿件普普通通的T恤衫,背個雙肩包——如此形象出現在微軟的某個總部,甚至都沒有隨從人員,行李亦是精簡至極——這樣節儉的生活方式放在普通人的身上,會被認為是勤儉持家的優秀表現,可是放在這位世界首富的身上,卻變了味。創業初始的蓋茨如若掏出幾十美元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購置過冬的衣物,人們會認為他有愛心;但是在他成為世界首富之後,若仍隻是拿出錢買一批過冬衣物,人們則會認為他“實在是摳門”。有關蓋茨捐款的報道亦不多,且所捐財物不帶功利目的、純出自愛心的亦甚少,這些就促使社會給蓋茨扣上了“一毛不拔的吝嗇鬼”的帽子。

直至1993、1994年情況才有了變化。1993年,蓋茨與當時還隻是其女友的梅琳達前往非洲紮伊爾旅行,當地淒涼的景象和婦女的悲慘境地給蓋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踵而至的1994年對於蓋茨來說可謂是悲喜交加啊:該年元旦,蓋茨與相戀多年的女友梅琳達喜結連理,在夏威夷舉行的婚禮可以說是不想張揚的奢華的“秘密”(其中有6位億萬富翁參加);就在同一年,蓋茨深愛的母親死於癌症。生活上的巨大變動促使蓋茨走出虛擬的世界,開始思考自己周圍的事情,許多原來無足輕重的事情被提上了日程,這其中就包括慈善事業。於是1994年資金總額高達9400萬美元的蓋茨基金會成立。成立之初,基金會的重點是向學校或圖書館捐贈電腦,理所當然的,蓋茨的舉動被認為是“三句話不離老本行”的一箭雙雕之舉——以慈善為幌子試圖占領電腦軟件市場。1998年《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才使蓋茨基金會的重點轉向了全球衛生保健領域,並且捐款的數目也開始增加——這從蓋茨夫婦基金會2000年財政年度報告中可見一斑,當年蓋茨夫婦基金會已支付的捐贈款為21.139億美元,已批準的捐贈款為14.35億美元。“一毛不拔”的蓋茨開始“揮金如土”。這些讓公眾再一次見識到了蓋茨的經營作風——不是不動,隻是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必會全力以赴。

蓋茨的巨大成就使得他在“20世紀企業家”落選之後仍獲高度評價:“蓋茨根本就沒有掉進錢眼不能自拔……‘怪人蓋茨’、‘大笑星蓋茨’、‘億萬富翁蓋茨’,他們都是同一個人,是20世紀最優秀的人物之一”。隨著2008年蓋茨從微軟正式退休並將其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業上,這個財富上已經是“坐在世界巔峰的人”,成就了另一巔峰——“國際慈善家”。他仍然將活躍在萬千粉絲心中,依然是媒體人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