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在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後,采用各種手段加強自己的統治,他掌握著帝國的軍事、行政、司法的最高權力,而且阿育王還極力神化自己,他稱自己為“諸神的寵愛者”,是帶人形的偉大之神,這就像秦始皇稱自己為天子,是代表無所不能的上天統治天下蒼生的,都是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尋找根據,神化自己的統治。在阿育王時期,帝國的專製統治達到了頂峰,阿育王一方麵神化自己的統治,另一方麵也加強了國家機器的功能。在阿育王之下,有太子輔佐朝政,並設有顧問和貴族會議,在邊遠地區設總督加以控製,而總督多由皇子充任,另外特務機構也遍布全國,以加強對人民的控製。孔雀帝國是以武力征討而建立的,所以,阿育王手中有一支在當時所向無敵的龐大軍隊,它成為阿育王對內統治的重要工具。
大力弘揚佛教
阿育王在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後,為加強對龐大帝國範圍內的臣民的控製,他開始利用佛教,把它作為加強精神統治的工具,大力提倡佛教。
在征服了揭陵伽之後,整個印度基本上都歸屬於阿育王的帝國,他擁有龐大而無敵的軍隊,已沒有明顯的對手了,阿育王以後的任務就是如何治理其帝國了,這時,他想到了在印度流傳已久的佛教,它作為一種精神上的鴉片,可以為他的統治服務。於是阿育王便故作姿態,宣布在帝國內要用“法的聲音”代替“戰鼓的響聲”,他要讓佛教充當他統治和征服人民的工具。
在揭陵伽戰後,阿育王在其帝國範圍內大力弘揚佛法,教導人民服從忍讓,開始使佛教成為國教,這可從遍布全國的刻石中看出。同時,阿育王還對其他傳播於印度的宗教如婆羅門教、耆那教等宗教持寬容態度,利用它們作為麻醉人民的工具,以利於其地位的鞏固。
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大約在前253年,在孔雀帝國的都城華須城召開了佛教曆史上著名的第3次“結集”,即是進行佛教經典的編纂。此次集會曆時9個月,使佛教經典最後成型,經律論三藏皆備。在進行了大規模的佛教經典的整理之後,阿育王派大批僧侶到全國各地去宣揚佛法,向人們灌輸佛教教義,以便於他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統治。除了在國內發起大規模的傳教活動外,阿育王還廣派僧侶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弘法。
這樣,在阿育王的大力提倡與支持下,佛教不但在印度盛極一時,而且還開始走向世界,在亞洲地區廣泛傳播,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宗教。隨著佛教的流布,佛教經典也隨之流出,當時佛教的南傳北播,其書寫經典的語言也出現了分野,南傳錫蘭的佛教,其經典是用巴利文寫就的;北播中亞內陸的佛教,其經典是用梵文寫出的,後來中國接受的經典大多是用梵文寫成的。
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流布廣,影響大,特別是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對各國的曆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佛教流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與中國文化互塑,形成了獨具中國色彩的禪宗佛教文化。
阿育王大力倡導佛教,其本意在於加強自己的統治,但卻在不經意間使佛教成為世界性宗教,對人類的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使他成為人類佛教史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