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的目標首先便是明朝的軍事要塞和互市的重要場所,位於臨渾河邊的撫順城。努爾哈赤智取撫順,又將前來援救的明軍全殲,繳獲了大量武器輜重隨後又智取清河城,殺死守將和軍民萬餘人。明朝當朝皇帝,昏庸不堪的朱翊鈞坐立不安,派明軍10萬人分四路進攻赫圖阿拉城。明軍各路大都行動遲緩,隻有明將杜鬆一路按時趕到了薩爾滸。

在敵我軍事力量懸殊的形勢下,努爾哈赤決定發揮後金軍隊運動作戰能力強的優勢,采取集中優勢兵力消滅的戰略手段,設計包圍並全殲了薩爾滸的明軍,明軍主將杜鬆也力戰而死。隨後又策馬北上,殲滅消極防守的北路明軍,僅有主將馬林及等少數人逃脫。之後,努爾哈赤聽說另外兩支明軍同時從東、南兩個方向逼近赫圖阿拉,為避免與兩支明軍同時交戰,努爾哈赤又心生一計,將繳獲的杜鬆令箭讓明軍降卒去催促東路軍前來作戰。然後將東路軍誘進埋伏圈,一舉全殲,其主將劉鋌也力竭身亡。得知另外三路大軍被殲滅的消息,膽小怯弱的南路軍統帥李如柏帶著士兵落荒而逃。

薩爾滸戰役堪稱軍事史上的又一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尤其可貴的是采用了運動戰術,在運動中集中兵力消滅敵人的軍事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薩爾滸之戰後,後金與明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逆轉,努爾哈赤開始由防禦轉入進攻。隨後,努爾哈赤率領後金軍隊於公元1621年春在遼沈之戰中取勝,取得了整個遼東地區,後來幾經征戰又奪取了遼西地區。從此,努爾哈赤將進攻的矛頭對準了山海關。

明朝在屢次大敗後,明崇禎帝任用了名將袁崇煥,參與對後金的防守。袁崇煥走馬上任後,向當時的主帥孫承宗提出了守山海關必須先守寧遠的建議,並重建了寧遠城,以及錦州、鬆山、杏山、右屯等城池,分別派兵防守,這樣一條以寧遠和錦州為中心的防線建成了。

後來,明朝內部黨爭又起,孫承宗被魏忠賢的同黨高第取代。高第上任後,就下令撤走了錦州等地的守軍全部退回關內,隻有袁崇煥堅持留在寧遠。努爾哈赤在完成遷都事宜後,得知明軍撤換主帥全線後撤的消息後,決定立即出兵。公元1626年年初,還沒有過完新年的努爾哈赤就親率10餘萬大軍向遼西殺來。後金軍隊長驅直人,直攻到寧遠城下。被連續的勝利衝昏頭腦的努爾哈赤認為此戰必勝,於是采取了先招降後用兵的戰術,結果袁崇煥拒絕了後金的招降,與不到3萬的士兵堅守寧遠城。努爾哈赤征戰多年,第一次敗仗就是敗在袁崇煥的手下,他以10餘萬兵力攻打寧遠城,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結果是後金士兵死傷無數,努爾哈赤自己也受了傷,但寧遠城在袁崇煥的堅守下,依然固若金湯,巍然屹立。

在寒風中,努爾哈赤眺望著暮色中的寧遠城,長歎一口氣,率領殘兵撤回了沈陽。

這次平生未有的失利令努爾哈赤難以接受,撤回沈陽後不久,年近七旬的努爾哈赤一病不起,於公元1626年病逝享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