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1592——1643),即清太宗。努爾哈赤第八子,滿族,愛新覺羅氏。天命元年(1616年)封和碩貝勒,在四大貝勒中依序稱四貝勒。十一年繼位後金汗後,分編滿洲貴族所屬部分“奴仆”為“民戶”。頒布保護農業的法令。積極吸收漢族文化,翻譯漢文書籍。仿明官製,設立六部,同時廢除四大貝勒共理政務舊製,自掌三旗(正黃、鑲黃、正藍),加強專製統治。天聰十年(1636年),改後金為清,稱皇帝,年號崇德。又增編“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繼續完成對今黑龍江和吉林東境女真各部的統一,進一步加強對東北邊疆各少數民族的統治。為奪取全國政權,曾屢次對明用兵。
皇太極的名字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父親努爾哈赤的特意取名,竟和漢族皇位繼承人的皇太子的音相似,而蒙古人把王位繼承人叫做台吉,並習慣於在台吉前麵加上黃、紅等顏色名稱,也與皇太極的音相似。用宿命一點的話來說,皇太極剛一出生,就注定他必然是將來清王朝的第二個皇帝。
皇太極的生母葉赫納喇氏很受努爾哈赤的恩寵。子以母貴,她所生的兒子也得到了努爾哈赤的疼愛,在努爾哈赤眾多兒子中,皇太極是很早就接受教育的一個。以至於在努爾哈赤軍中眾多的戰將幾乎都是不識字的文盲,隻有皇太極夠得上一個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於連年烽煙不息,父兄經常出征作戰,皇太極7歲以後,努爾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給了他。努爾哈赤擁有眾多的妻妾、子女、奴仆和財產,並且當時國事和家事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很清楚,要處理這樣繁雜的家政,對皇太極來說是副不輕的擔子,也是個極好的鍛煉機會。而皇太極根本無須父親多加指點,就能把繁雜的事務幹得井然有序。
公元1612年秋,年方21歲的皇太極第一次跟隨父兄出征作戰,從此以後逐漸成為父親麾下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皇太極也在戎馬生涯中逐漸提高了自己的軍事才幹。
努爾哈赤於公元1616年稱帝後,命令年青的皇太極和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等四人負責管理國家政務。皇太極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逐漸成為努爾哈赤身邊的一位得力助手,努爾哈赤也逐漸將皇太極作為自己的繼承人著力培養。
等到努爾哈赤死後,深得父親信任和兄弟愛戴的皇太極順理成章地於公元1626年繼承父親的帝位,是為清太宗。
皇太極即位以後,首先著手解決的,便是日趨緊張的民族矛盾問題。在努爾哈赤統治後期,由於努爾哈赤堅持執行對敢於抗拒的漢人一律格殺勿論的政策,使女真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到後來,努爾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要出行就必須10人以上結伴同行,不得單身出門,否則要罰銀。為此,皇太極上台後,首先把女真族改為滿州族,以改變曆史上女真人與漢族的對立仇恨。隨後又頒布法令,滿人、漢人享有同樣的政治、經濟權利。同時,皇太極還對奴隸製莊園拖克索進行改革,規定每個莊園隻能擁有8個農奴,其他漢人都必須解放成為民戶。為了進一步籠絡統治地區的漢人,皇太極又於公元1631年頒布實施了《離主條例》,規定凡是私逃的農奴一律不追究,這個規定得到了漢人的極大擁護。皇太極還於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農奴,為後金的農業生產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
皇太極還選拔任用了大批漢族知識分子,其中範文程受到皇太極的重用,成為皇太極手下最有名的謀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