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措施的實行,很快消除了統治區域內漢族人民的反抗情緒,使後金政權的統治得以進一步鞏固。

皇太極在經濟建設方麵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他繼承並發展了努爾哈赤的經濟政策,還加強整頓吏治,使得後金在皇太極統治的短短10餘年時間內國力飛速提高,擁有了與明王朝相抗衡的經濟實力。

皇太極在繼承了努爾哈赤的八旗製度以後,進一步對八旗製度加以完善。他充分利用了蒙、漢歸附的充足兵源,建立了與滿族八旗大體相同的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惟一不同的是滿族八旗的旗主是實行世襲製,而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的旗主則由皇太極任命,並可隨時撤換。皇太極還將所有兵權收歸自己,三大八旗都由皇太極親自指揮和調遣。

這時的皇太極,已經越來越像一個封建王朝的皇帝。為了加強皇權,他對後金“八王共治”製度進行改革,不斷削弱其手中的權力。所謂“八王共治”,即由八旗旗主組成議政會議,也就是國家的決策機構。所有軍政大事都必須在議政會議上通過集體定奪,對汗還有廢立的權利。皇太極對其進行的第一項改革,便是在八旗中各旗設一名總管旗務的大臣,後來又增設佐管大臣和調遣大臣,分別管理民政、司法和軍事事務,分散了八旗旗主的權力。公元1629年,皇太極在議政會議上又宣布免去三大貝勒輪流執政的權力,由此奪走了三大貝勒的特權,也使得“八王共治”的局麵瓦解,皇太極順利地加強了權力。公元1635年,後金在與蒙古的戰爭中,從蒙古蘇泰太後手中得到了傳國玉璽,於是皇太極便在群臣的擁戴下,於公元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仿照明朝官製,初步建立了清王朝的行政機構,清朝由此建立。

皇太極在位期間,在充分研究了當前的軍事形勢後,確定了對明朝議和,先進攻朝鮮和蒙古,待朝鮮和蒙古被征服後,再揮師南下攻明的策略。實踐證明這一策略是非常正確的,皇太極首先征服朝鮮和蒙古,解決了後院起火的問題;並通過征伐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增強了清朝的實力;而且還通過戰爭擴大了兵源,鍛煉了隊伍的作戰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皇太極首先征伐的是明朝的忠實盟友朝鮮。公元1627年,皇太極趁朝鮮內亂之機,派大軍出征朝鮮。後金軍隊一路凱歌高奏,不久就攻占了義州、鐵山等地,俘虜了朝鮮王妃、王子和宗室大臣,逼迫朝鮮國王出降,成為清的屬國,並全殲了明朝派駐朝鮮的守軍。通過討伐朝鮮,皇太極既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迫使朝鮮納貢稱臣,又去掉了明朝的一個胳膊,將朝鮮完全控製在自己的手中。

隨後,皇太極又揮師西進,與蒙古科爾沁、喀喇沁和敖漢等部。聯合出兵征討漠南蒙古中實力最強的察哈爾部,連續兩次擊潰察哈爾部,逼使其首領額哲率部歸降。從此,皇太極便控製了漠南蒙古。

同時,皇太極還采取招撫與軍事相結合的手段,不斷向黑龍江中上遊地區發展勢力。在他恩威並用的策略指導下,當地部落紛紛前來歸附,到公元1642年時,東自鄂霍次克海濱、西至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都成為清朝的管轄之地。這樣,皇太極完全肅清了後方的異己力量,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對明作戰中來。

公元1628年,皇太極得知明天啟帝死崇禎帝即位的消息後,立即率領大軍南下,並繞過袁崇煥所鎮守的寧遠錦州防線,一舉突入到北京城下,逼得崇禎帝不得不下令袁崇煥回師救援。皇太極深知袁崇煥統兵作戰的能力,於是巧施離間計,讓多疑的崇禎帝剝奪了袁崇煥的兵權,下獄治罪,並在第一年將其淩遲處死。得知袁崇煥的死訊後,皇太極先是拍手叫好,後又扼腕歎息,叫好是因為皇太極不費吹灰之力,便借崇禎之手除掉了皇太極的最大勁敵,歎息的是一代名將竟這樣死去。皇太極用離間計除掉袁崇煥後,在北京城下一舉擊潰前來勤王的各路明軍,攻克了永平、遵化、遷安和灤州等城,然後布置好永平等4城的防守後,班師回到沈陽。當時曾有大將勸皇太極乘勝一舉攻陷北京城,但皇太極認為當時的明朝國力還比較強盛,並不可能將其消滅,於是他製定了不斷騷擾明朝邊境,對邊境人民大肆屠殺,以削弱明邊防軍乃至整個明朝的實力,同時也讓邊境地區百姓產生厭戰情緒,然後再戰而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