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少年亂世崛起
元天曆元年(1328),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州太平鄉一個貧苦農民家裏。他的祖籍是江蘇沛縣,祖上數代都是農民,由於忍受不了地主的剝削,幾經遷徙,直到他父親這輩才落戶到濠州。
但是在濠州朱元璋一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難過,債務、饑荒一直纏繞著他們。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朱元璋一天天長大了,到了他17歲這年,家鄉發生旱災,蝗蟲橫飛,瘟疫橫行,每天都有人死去。
災難在不知不覺中也降臨了朱家,首先是父親去世了,接著大哥也去世了,剛剛料理完父兄的喪事,母親和另兩位哥哥也相繼去世,就這樣,朱元璋在半年之內,失去了五位親人。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父母曾在皇覺寺許過願,長大舍身當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無路可走,還不如投入皇覺寺中,剃度為僧,有碗飯填飽肚子,總比餓死強。想好以後,就匆匆趕到皇覺寺,拜高彬長老為師,就這樣朱元璋當了和尚。
寺廟是靠善男信女們的施舍度日的。在元朝的腐朽統治下,人們的生活已越來越困難,寺廟所得的施舍越來越少。朱元璋投靠時寺裏已有幾十個和尚,幾十張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無米下鍋了。沒辦法,高彬長老隻好將徒弟一個個打發出去,雲遊四方,自謀生路。因此進寺剛剛幾十天的朱元璋也隻得頭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魚,一手托瓦缽,告別皇覺寺,穿城越村,開始了雲遊四方,沿途乞求施舍的“遊方僧”生活。
朱元璋就這樣一路乞討,一路流浪。天複一天,年複一年,山棲野宿,串村走戶,軟求硬討,飽嚐了人間風霜冷暖之苦。經過整整三年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信陽,再往汝州、陳州、鹿邑、亳州,後到潁州(今安徽阜陽)。先後走遍淮西、豫南一帶的名山大川,名都古邑。化緣使他熟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勢,為他後來指揮戰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同時由於朱元璋親身飽嚐了生活的艱辛,親眼目睹了農民漫漫無邊的痛苦生活。所以起義造反的思想在他心靈上漸漸萌發起來了。三年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盡管是那麼艱難和痛苦,但也為朱元璋後來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元朝末年,蒙古貴族、封建地主瘋狂壓榨勞動人民。沉重的賦稅、徭役以及年複一年的自然災害使廣大農民走投無路,紛紛破產,社會矛盾激化。此時的農民對元朝的憤怒仇恨宛如蓄之已久的滾滾洪流,隨時都可能對腐朽的元朝進行衝擊。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統治者剝削和壓迫的中國農民,終於在至正十一年(1351),由農民領袖劉福通、韓山童在潁州首舉義旗。彭瑩玉、徐壽輝緊隨其後,起義於湖北。土豪方國珍、鹽販張士誠先後於浙東、蘇北奮起抗元。不久定遠土豪郭子興與黨羽孫德崖等,也在濠州響應,占據濠州城。至此,農民大起義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此時,身居佛門的朱元璋收到少年時的窮夥伴湯和捎來的一封信,自稱已投奔在郭子興手下,並勸他速來從軍,共同創業。朱元璋見信後猶豫不決。幾天後,師兄告訴朱元璋,已有人向官府告發湯和來信勸他參加農民軍,讓他趕緊逃走。24歲的朱元璋隻好告別皇覺寺,去濠州投奔了郭子興,從此開始了他轉戰南北的戎馬生涯。
朱元璋入伍後,打仗非常勇敢,無論遇到何等強敵,他總是奮不顧身,衝鋒陷陣。加之他又識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興青睞。家鄉人聽說朱元璋在外當兵做了官,要來家鄉招兵,都來投靠。十幾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隊伍。這些人,後來一直跟隨朱元璋出生人死,衝鋒陷陣,成了起義隊伍中的中堅力量。
幾天後朱元璋率眾歸來,郭子興見狀喜出望外,提升他為鎮撫總管,令所募700人歸他統率。朱元璋手握兵權,再也不願呆在濠州,想要出去建立自己的根據地。經與徐達密議,征得郭子興的應允即帶著徐達、湯和等一班英雄豪傑南下定遠,開辟新天地。定遠之役是朱元璋統帥自己的隊伍,為實現自己理想的第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