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臣有術威柄獨操

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乾隆帝弘曆出生在雍和宮。雍正得急病死後,乾隆被擁立為君。乾隆帝剛即位時,還是個20餘歲的青年。當時朝中大臣分為鄂爾泰和張廷玉兩派,兩黨互相傾軋,經常在朝廷上互相指責,因為鄂爾泰和張廷玉二人都是先朝重臣。

乾隆不便處罰他們,但要處理好朝政,這就成了一個不小的難題。

乾隆繼位後,對兩派臣僚一視同仁,有功即賞,無功即罰,決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要任用某人,他就分別招兩派的人仔細詢問。被詢問的人都要說真話。倘被發現故意掩蓋或美化,輕則被訓斥,重則被解職回籍。於是,朝中雖有門戶對立,但任何一派都不敢驕橫。在乾隆朝,這種門戶對立不但沒有明顯影響朝政的運行,反而促使雙方都爭相為國立功受獎。

乾隆帝是一個比較勤於政事的皇帝。自雍正以後,軍機處就成了皇帝下麵的最高權力機構。乾隆帝每天早上都到軍機處理政事。夏天,他到軍機處時天剛亮;冬天,他到軍機處時也就是五更時分。軍機處一般有十幾個人,每天晚上要留一個人值班,以備有急事,專門候乾隆帝臨時召見。又怕事情多一個人處理不了,每天還要有一個人早早地到軍機處幫忙,當時稱之為“早班”。乾隆帝從寢宮出來,每過一道門就放一聲爆竹。聽到爆竹聲由遠至近,軍機處官員就知道皇帝要來了。一般情況下,乾隆帝到軍機處後,蠟燭還要點一寸多天才明。軍機處的官員每五六天輪一早班,都感到很辛苦,乾隆帝卻天天如此。這使得軍機處官員不敢稍有懈怠。

乾隆帝吸收明朝宦官專權的教訓。所以他一改舊製,將原來教習宦官讀書識字的內書堂廢掉。乾隆帝說:“內監的職責就是供命令,隻要略識幾個字就行了,何必派詞臣給他們講文義呢?明代宦官弄權,原因就在這裏。”自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後,內宮便再也不派詞臣教習宦官了。

乾隆帝還有一個禁止宦官弄權的辦法,那就是讓當差傳話的宦官都改為姓王。這樣,外廷官員就難以分辨,避免了他們之間的勾引。

清代的宦官由內務大臣管轄,不許宦官到外邊胡作非為。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月,直隸總督方觀成上疏,彈劾巡檢張若瀛,說他竟敢杖責內監,這是一種目無皇上的大不敬行為,乾隆帝看完奏折反而斥責方觀成做事不知輕重。沒過幾天,那個被彈劾的張若瀛卻連升七級。為了這事,乾隆特發了一道諭旨,凡內監在外邊滋擾生事者,外廷官員可以隨時懲治。更有趣的是,有一個在禦前聽用的太監,乾隆帝直呼他為“秦趙高”。實際上這個宦官並沒幹什麼壞事,乾隆帝這樣稱呼他,隻是為了向他示警,也借此提高自己的警惕。正因為清前期對宦官管理較嚴,所以清代沒出現過像明代那樣的宦官把持朝政事件。

乾隆帝接受了曆史上外戚為亂的教訓,對後宮的管理也很嚴格。皇後隻能管理六宮事,不得幹預外廷政事。如有違反將受到重處,他還用曆史上著名的有德行的後妃為例,做一些圖片,作為後妃們學習的榜樣。例如,其中有“徐妃直諫”、“曹後重農”等等,乾隆帝對於後妃的娘家人,當官也管製很嚴,不許他們過於專權。

平靖邊疆謹守國門

乾隆是一位深得為君之道、治國之策的皇帝。他在位的60年間,多次對邊疆和屬國進行征討,這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極為重要的內容。

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首領莎羅奔公開叛亂。乾隆帝命張廣泗為四川總督,統兵進行征剿。莎羅奔守住天險頑抗,清軍多次進剿失利,乾隆就派大學士訥親去督促進剿,訥親到了前線,就指揮士兵攻打天險,而且限定時間,這樣清軍的傷亡更大了。損兵折將,卻仍沒有辦法取勝,張廣泗對訥親不采用自己的方法,自己不懂軍事卻又瞎指揮,非常不滿,就拖著時間,讓訥親去指揮,結果拖了半年,軍餉花費不少卻沒有半點戰功。乾隆一怒之下,處死了二人,另派大學士傅恒進剿,結果莎羅奔乞降,大小金川平定,乾隆非常高興,親自在紫光閣宴請隨征將士。

乾隆三十一年(1766),大金川再次叛亂。乾隆帝命四川總督阿爾泰率軍平定,結果12年都沒有結果。乾隆帝下令殺了阿爾泰,另派大學士溫福督師,以尚書桂林為總督再征大小金川。也是勞師動眾,沒有戰果。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帝因溫福已戰死,桂林無功,遂以阿桂為定西將軍,嚴令剿滅叛匪。乾隆四十一年(1776),阿桂攻克了大金川的最後據點噶爾崖,叛亂被平息。叛亂頭目被處死,其家族人等有的被殺,有的被監禁,有的被發邊為奴。乾隆帝封阿桂為一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