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五年(1676)二月,尚可喜病重,其子尚之信決意投降吳三桂,發兵往圍尚可喜住處,接受吳三桂“詔討大將軍”稱號,易服改幟、反叛清朝。康熙認為,尚之信內部矛盾重重,實力不強,吳三桂對他隻是利用而已,不會真正信任他,隻要順利解決福建問題,廣東自會投降。於是加緊招撫耿精忠的活動,早在耿精忠叛亂不久,康熙即派人傳諭耿精忠,如能革心投誠則視之如初。時鄭經乘機返回大陸,占據耿精忠後方,康熙采取遠交近攻策略,默許鄭經行為。到這年六月,耿、鄭矛盾尖銳起來。在強大的政治和軍事的攻勢下,十月初四,耿精忠率文武官員出城相迎。康熙命耿精忠仍留靖南王爵,率部隨大軍征剿鄭經,將鄭經趕出泉州。福建、浙江相繼平定。

是年十月,尚可喜去世,尚之信遇到重重阻力。耿精忠降清,尚之信感觸很深,加之吳三桂並不信任他,尚之信主動派人持密書至清簡親王喇布軍前請降。到康熙十六年五月,陝西、福建、廣東相繼平定,康熙開始了對吳三桂的圍攻。

曾經囂張一時的吳三桂在康熙周密的部署和接連打擊之下,見大勢去,還想垂死掙紮,急急忙忙演出了登基稱帝的醜劇。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吳三桂派人在衡陽草草修建了百餘間廬舍,用黃漆塗刷房頂權做皇宮。吳三桂匆匆登上了臨時搭成的祭壇祭祀天地,改國號為周。此時,清軍的攻勢更加銳不可擋,吳氏小王朝日益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年已67歲的吳三桂惶惶不可終日,突患中風死去,僅僅做了不到5個月的“皇帝”。吳三桂死後,由兒子吳世璠繼皇位。

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下令清軍分三路進軍吳三桂的老巢雲南,向叛軍發起總攻。不久清軍攻入雲南,將叛軍的老巢昆明包圍得水泄不通,守軍大都投降。吳世璠走投無路,最後隻好服毒自殺。康熙二十年(1681),曆時八年、禍及大半個中國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了。

三藩之亂被平定後,康熙決意收複台灣。當時統治台灣的是鄭成功12歲的孫子鄭克。

台灣降將施琅被康熙任命為水軍提督,負責收複台灣。三藩基本平定後,康熙接受了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建議,決定乘鄭氏集團內亂的時機用武力收複台灣。

施琅走馬上任後,立即著手調整兵力,訓練水師。為了等待適當的時機,出師時間一拖再拖。轉眼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一時群言四起。這期間,施琅與姚啟聖又在進剿戰術安排上意見相左,施琅三次上書要求授予他專征權,由他統領軍隊自行進剿。盡管康熙對一再推遲出兵也有不滿,但他沒有被輿論左右,考慮到海戰須避風浪,事先很難猜度,他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態度。他用人不疑,為了確保戰鬥勝利,同意了施琅的請求,給予他專征大權。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施琅率領兩萬多名官兵,分乘230多艘戰船,直搗澎湖。戰鬥從清晨一直持續到傍晚,矢石如密集的雨點,炮火遮住了天空。經此一戰鄭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台灣的門戶被打開了。困守孤島的鄭克見大勢已去,不得不派人向清軍送上降表。施琅率領的清軍在鼓樂聲中登上台灣島,鄭克率屬下列隊恭迎。至此,台灣與大陸重新統一。

康熙為治理台灣,在台灣設立台灣府和台灣。鳳山、諸羅三縣,並向台灣派遣8000名駐兵,向澎湖派遣了2000名駐兵。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東南海防,並且促進了台灣經濟文化的發展。

激戰雅克薩平定噶爾丹

十七世紀,沙俄將侵略魔爪伸向了東北這塊肥沃的上地。沙俄的侵略,是康熙的心腹大患。親政以後,他便密切注視著沙俄的侵略活動,多次派人了解東北地區的地形、交通及風土人情各方麵的情況。但由於當時先是明末農民起義未平,後又有三藩之亂,康熙對沙俄侵略的反擊還顧不上。

沙俄趁清政府全力平定三藩收拾殘局,收複台灣等用兵之際,擴大了對中國北方領土的侵略。在沙俄無意和談而且侵略活動日益擴大的情況下,康熙決定進行武裝反擊,驅逐沙俄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