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之役後,朱元璋的領土已擴大到長江中下遊的廣大地區。地廣兵多,局麵打開了。這樣,朱元璋在部下的再三勸說下,於1364年正月,在應天自稱吳王,設置百官,建中書省,以李善長為右丞相,徐達為左丞相。是年二月,朱元璋乘勝親征武昌,陳理舉國請降,漢政權滅亡,湖廣遂劃入朱元璋統治的版圖。

朱元璋滅亡了漢政權後,又開始向新的目標揮師進軍——消滅雄踞東方的張士誠。張士誠出身私鹽販子。其基幹隊伍也是一些鹽販子、鹽丁、中小地主和部分貧苦農民。他們由於不堪忍受元朝統治者的壓迫淩辱,奮起起義,作戰十分勇敢。但其領導集團沒有遠大目標,腐敗得很。朱元璋采取了先剪枝葉後除根本的策略,將張士誠外圍城市據點泰州、徐州、淮安等淮水下遊地區以及湖州(今浙江吳興)、杭州等地先後攻取,最後包圍了平江。

平江城十分堅固,一時難以攻克。朱元璋想起了幾年前海寧人葉兌獻的“銷城法”,便命令士兵在平江城四周築起長圍,搭架三層木塔,登上塔頂,由此城裏敵人的活動看得清清楚楚。他們又在塔頂架起弓弩火銃和鐵炮,日夜轟擊。經過10個月的激戰,平江被攻破,張士誠被俘。隨著朱元璋勢力的不斷擴大,深感龍鳳政權已成為其統一全國的絆腳石。因而決定踢開龍鳳政權自立,於是在進攻張士誠的同時,他陰謀殺害了小明王。從此朱元璋不再使用龍鳳年號,將1367改為吳元年。

朱元璋攻占了張士誠盤踞的長江下遊大片地區後,又製服了浙東的方國珍,平定了福建的陳友定,並乘勝南進,攻克廣東、廣西。在實現了陳四川、雲南外的整個南部中國統一後,朱元璋不失時機地調集精銳部隊實施北伐,同元朝封建政權展開最後的大決戰。

這時的元朝政權在紅巾軍連續的沉重打擊下,加之內部派係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搖搖欲墜,日趨瓦解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師北伐。大軍出發前朱元璋親自製定了一整套周密的作戰計劃:先取山東,拆除大都的屏障;再揮師河南,剪除其羽翼;然後奪取潼關,占據門戶。如此一來,天下形勢全為其所掌握,最後進兵大都,元軍孤立無援,可不戰而克。

在北伐戰爭中,朱元璋提出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對深受民族壓迫的北方廣大民眾產生了很大號召力,廣大民眾紛紛響應,許多城池不戰而降。

很快北伐軍橫掃中原,直逼大都,元軍卻在因皇位的爭奪而忙於內戰。待潼關失守,元順帝才慌忙調集正內戰不休的擴廓帖木兒(王保保)、李思齊的隊伍,南下迎戰。但腐敗的元軍哪裏還有戰鬥力,逢戰必潰。元順帝眼見大勢已去,深夜帶著後妃太子狼狽逃往上都(今內蒙多倫)。第二年八月徐達統領大軍攻進大都,正式宣告統治中國達99年的元朝政權的滅亡。

接著,徐達、常遇春乘勝揮兵四進,攻占了北方諸省。1371年朱元璋又遣水陸兩軍,平定了四川。1382年平定了雲南。1387年元朝丞相納哈出降遼東。至此,除漠北新疆外,統一全國的大業已基本實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正當北伐軍勝利攻克山東的時候,40歲的朱元璋在文武百官的歡呼聲中,於應天正式登上帝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立馬氏為皇後,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仍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就這樣,一個窮和尚,經過艱苦奮鬥,終於成為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

因為朱元璋出身農民,知道農民的辛苦,所以對百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洪武元年,他即位不久就召見各地來朝的府州縣官說:“天下剛剛平定,百姓財力困乏,就如初飛的小鳥,不可以拔掉它的羽毛,剛栽上的樹,不可以動搖它的根部,最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朱元璋吸取元朝的教訓,開始製定法律,就是很有名的《大明律》。

朱元璋對自己製定的法律,滿懷信心,帶頭實行,而且執法是相當嚴厲,這在中國古代封建皇帝中是少有的。他的女婿、駙馬都尉歐陽倫,憑著自己是馬皇後親生女兒安慶公主的丈夫,不顧朝廷的禁令,向陝西販運私茶。後來河橋巡檢司的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發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賜死歐陽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