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599—649),即李世民,唐代皇帝,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隨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為秦王,任尚書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為太子,繼帝位。在位期間,常以“亡隋為戒”,任賢納諫。當時社會經濟有所恢複,舊史家譽為“貞觀之治”。貞觀四年(630年)擊敗東突厥,被鐵勒、回紇等族尊為“天可開”。

功勳卓著玄武奪位

公元599年1月,李世民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縣一個官僚貴族家庭。李家自西魏開始就具有顯赫的政治背景,李淵又與隋文帝是姻親。作為世代顯赫的將門之後,李世民從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習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劍戰攻伐和文韜武略。因此,青少年時代的李世民就養成了“善於騎馬,好弄弓矢”的習慣,練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藝。李世民不但喜愛騎射,還喜歡瀏覽兵書戰策,少時就熟讀了《孫子兵法》,並且能夠用孫子之言與父親李淵講論用兵布陣的策略,深得父親的喜愛。

李世民的童年是愉快的。不料,在他八歲那年,楊廣謀殺了其父親隋文帝,成為皇帝。從此,天地為之巨變。興土木,造宮殿,連續三次遠征高麗,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此時的李世民,和全家隨父親職務的調動,到過許多地方,逐漸形成了他意誌堅強、豪放剛烈的性格,養成了愛動腦筋和善於思索的良好習慣,遇事頭腦冷靜、處置果斷。

這時,隋末農民起義已經爆發。公元611年,山東鄒平縣農民王薄率先發動了武裝起義。一時間,各地農民起義也風起雲湧,隋統治階級內部各種勢力也開始分崩離析。公元613年,重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發動了大規模反隋起義,給隋煬帝政權以沉重打擊。兩個月後,反叛被鎮壓下去,但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隋王朝搖搖欲墜。

公元616年,李世民隨父親來到山西太原,參加鎮壓甄翟兒領導的農民軍,使李世民受到了初步的軍事鍛煉。公元617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隨父赴任。

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隋煬帝困守江都,危在旦夕,隋王朝即將滅亡。窮途末路的隋煬帝惶惶不可終日,對大臣們無端猜忌,動不動就將大臣或處死或貶抑。李淵也受到隋煬帝的猜忌,早就有取代隋朝之心的李淵也準備起兵反隋,但還是有些猶豫不決。這時李世民仗義疏財,私下結交義士、俠客,贏得了不少有識之士為其出謀劃策。當時的晉陽縣令劉文靜和晉陽宮副監裴寂都是李世民莫逆之交,他們與李世民一道多方勸說李淵盡快起事,李淵終於下定決心。公元617年農曆五月,李世民協助父親李淵除掉了隋煬帝派來監視他們的親信,在晉陽宣布起兵,正式打出了反隋的旗號。

晉陽起兵以後,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妹夫柴紹也先後率領一部分隊伍從河東、長安秘密趕至晉陽會師,使起義力量迅速擴大。隨後,李淵建立了左、中、右三軍,李世民被任命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然而,李淵出師不久就遇到了隋將宋老生的抵抗。由於遇上陰雨連綿,軍餉未到,突厥援軍也遲遲不來,李淵失去信心,準備退回晉陽另作他圖。李世民勸住了父親,使李淵堅定了信心。在攻打宋老生的激戰中,李世民血染戰袍,身先士卒,帶領士兵擊潰了宋老生。

此後,李淵又率軍東進,又遇到隋將屈突通的頑強抵抗,李淵部隊內部意見不一,李世民力排眾議,建議主力繞過屈突通,迅速向長安進軍。李淵再次聽從了李世民的這一大膽建議,還命令李世民沿途收編各路歸附李氏的地主武裝,李世民的西路軍迅速發展到十多萬人。攻下長安後,李淵先將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立為傀儡皇帝,以便號令天下。然後在關中積極發展勢力。公元618年5月,李淵正式即位,國號為唐,李世民被任命為尚書令,改封秦王。從此以後,李世民就以秦王的身份活動於政治舞台,叱吒於隴西、關東。

唐王朝建立後,政權還不十分穩固。在隋末的政治舞台上,李氏的實力並非最強。誰能順乎形勢,采取正確的作戰方針,誰才能最終取得勝利。但是,李淵稱帝後不便再親自掛帥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協助父皇處理各項政務。因此,指揮和領導統一戰爭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於是李世民開始了他曆時4年多的艱苦卓絕的征戰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