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大慈悲法中王,一切種智引導師,

福慧功德勝海深,諸佛如來我敬禮!

清淨遠離貪欲塵,善能解脫惡趣道,

最勝無上真實諦,寂靜妙法我敬禮!

已知宣說令他解,善能住於諸學處,

具諸功德勝福田,於諸僧伽我敬禮!

嗡桑巴RA桑巴RA波瑪納薩RA瑪哈臧巴瓦吽

帕的所哈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諸資糧,

為利有情願成佛。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

願諸眾生永離貪瞋之心、住平等舍!

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了幫助一切如母有情眾生都能皈依三寶,憶念三寶功德,獲得暫時的人天快樂和究竟的解脫成佛之樂,所以我們來學習《隨念三寶經》。

我們都知道人身難得勝過摩尼寶,尤其是我們能夠得到八有暇、十圓滿的人身,一定要珍惜,如盲龜值遇浮木孔一樣難逢難遇,所以要珍惜。要將這個寶貴的人身用得最有價值,最有意義,不要光陰虛擲,歲月空拋。那最有價值的就是如理修學佛法,能夠用好寶貴的人身求取解脫。而且人身又非常容易失去,所以要修念死無常,要修念死無常的三根本、九因相。這樣讓我們更加有一個修法的緊迫感,能夠常行精進,所以念無常這個法很重要。

為什麼我們會懈怠呢?因為我們不能夠真實地念無常。事實上在修行的最初、中間和最後,念無常都不能離——最初心不入道者,能夠念死無常,就能夠讓我們的心進入佛法的解脫之道;中間我們修行不精進、懈怠的時候,念死無常就能鞭策我們勇猛精進;最後我們不圓滿,念死無常能夠使我們修學圓滿。所以我們要能夠看破放下,然後皈依三寶,精進地修學佛法。

學記緣起

我們現在所學的《隨念三寶經》,其實看起來就很簡單,就說皈依三寶,但是我們是不是大家都真的得到了皈依體呢?那不見得。我們雖然乃至於學佛多年,我們是不是真正的皈依弟子呢?是不是真正的信佛呢?那也不一定。如果我們沒有了知三寶的功德,沒有真正地對輪回生畏懼心,對三寶有信心,那麼我們可以說雖然拿了皈依證,也隻是一個假名的皈依弟子,沒有真正地得到皈依體。

佛法裏麵有四種根本——皈依是佛法的根本;發菩提心是修行的根本;中觀正見是解脫的根本;戒律是僧團的根本。那麼根本中的最根本法就是皈依,所以皈依看起來是很簡單,是我們第一步學佛入門之法,但是其實她也是我們修學佛法從始至終需要堅持到底的一個大法。

我們都知道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但是這一切法門概括起來都是在講皈依三寶。當年藏王迎請阿底峽尊者進藏以後,尊者看到大家都隻是去求灌頂法,求高法,求深法,但是基礎法沒有,基礎法不穩固,皈依之心不真切。所以他就專門講皈依,就被人稱之為“皈依喇嘛”,那也就是說,專門傳講皈依法的上師。一開始講的時候,很多人都不以為然,說我們都是有資格傳法,有資格給人灌頂了,或者我們學佛很多年了,所以就很不以為然。

他們就說了:“誰不懂得皈依呢?皈依三寶佛法僧誰不知道呢?難道我們這些學佛多年的人還不懂得皈依這個小法?”

阿底峽尊者就回答他們:“我不知道除了皈依之外還有什麼更大更高的佛法。”

所以我們要知道,皈依三寶是我們從最初開始學佛,一直到最後圓滿成佛為止,始終不離的一門主要的學修功課。

所以也希望透過我們此次的對於《隨念三寶經》的學習,能夠幫助我們加強對三寶的信心。唯有認識三寶的功德之後,我們才不至於在修行之中迷失方向,我們的信心才不會因為環境轉變,或者遭遇違緣障礙而動搖。並且由於我們真實地認識到三寶的功德,信心堅固了,所以才能夠聚集和生長一切修學的功德,乃至於最後在自身之中圓滿成就三寶的殊勝功德,所以三寶是緣,也是果。我們現在皈依三寶,最終的目標是為了在我們自身成就三寶,我們自身成為聖僧,成為佛,成就佛道,然後成就法身真實功德。所以華嚴上說: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我們一切的修行成就由信心而來,堅固的信心由真切的認識而來,真切的認識透過我們對三寶的了解而來。所以希望我們透過對本經的學習來增進對三寶真實功德的了解。現在我們認識得越透徹,我們的信心才能更堅定,將來的成就才能更殊勝。

修學道路上麵有三道門——皈依是進入佛教之門;發菩提心是進入大乘佛法之門;灌頂是進入金剛乘之門。所以我們透過對本經的學習,希望大家能夠得到真實的皈依體。

我們都知道受戒會得到戒體,但是更要知道,受皈依要能夠得到皈依體,有共下士道的皈依體,共中士道的皈依體和上士道的皈依體。

共下士道的皈依體是要有兩種心。第一個是畏三惡道苦的畏懼心。我們知道了人身難得,人命無常,那人命無常隨時可能死亡,這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我們會到哪裏去呢?看我們平時的起心動念總是善少惡多,那麼極有可能會到三惡道中間去。所以我們畏懼三惡道苦,希望不墮三惡道,深信佛法僧三寶的真淨功德,能夠成為我們究竟的皈投依怙之處,能夠讓我們遠離三惡道苦。這樣的兩種心——畏懼心和信心來皈依三寶,是得到共下士道的皈依體。

共中士道的皈依體是畏懼六道輪回之苦,對三寶有真實的信心,知道皈依三寶修學佛法能夠超出輪回,可以得到共中士道的皈依體。

上士道的皈依體是以大悲為體,自身在輪回之中知道痛苦,也悲憫一切的如母有情眾生的輪回之苦,深信三寶有救護的功德。所以,以這樣的心來皈依三寶,可以得到上士道的皈依體。

所以其實外因是三寶的真實功德,內因就是兩種心,才能夠得到皈依體。

雖然我們都是說皈依三寶了,乃至於出家了,我們是信佛,但是我們是不是真正的信呢?我們信從哪裏來?不是盲目的信,而是從了解三寶的功德而來。那我們了解三寶的功德,佛陀的功德,佛身功德、佛語功德、佛意功德、佛的事業功德,我們了解多少呢?佛意功德裏麵有智德和悲德。智德,按照《現觀莊嚴論》,佛的智德又可以分為二十一組,一百四十六法,我們了解多少呢?

如果我們沒有透過真實地了解,那種信是一種淺層的信。所以要從了解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來入手,來長養我們的信心;我們要了解皈依對象的真實的內涵,以此來作為提升我們生命品質的唯一的榜樣。所以我們來學習《隨念三寶經》,來強化對三寶的信心,來深化對皈依的認識。

並且我們透過本經的學習,也能夠了知到眾生暫時的快樂和究竟的幸福快樂,他們的獲得都需要依靠三寶。我們開始踏入修行之道,中間道行的增長、福慧的增長,以及我們最後圓滿成佛,都需要依仗三寶之力。所以我們應該有一個迫切的皈依三寶之心,並且真實地了解三寶的功德。我們也知道,皈依三寶的目標就是為了在自身成就三寶,所以說三寶是因緣,三寶也是結果。

佛的作用就是指引解脫的道路;法的功用就是產生五道十地的智慧功德;僧的作用就是我們修行道上的道友,先行一步的帶路人;所以我們要修學《隨念三寶經》。

並且這次還有一重因緣是因為常寧湘山寺建寺1100周年,也舉行大雄寶殿全堂佛像的開光法會,所以我們來學習本經。並且我們要知道,開光,不是說我們凡夫有什麼力量能夠給佛菩薩去開光,開光其實是被佛開光。好像我們說冬天很冷出去曬太陽,那我們怎麼能夠曬太陽呢?是太陽曬我們。中國的語法就是這麼說,我們被太陽曬,我們說我們出去曬太陽。同樣的,我們祈請佛開發我們內心本具的智慧和慈悲,這樣的靈光,所以說我們舉行佛像開光。事實上是我們透過憶念三寶的功德,透過祈禱三寶來開發我們內心本具的福德與智慧。

本經在藏傳佛教之中是最常念誦的經典之一。好像我們漢地過堂的時候一定要念供養咒一樣,同樣的,藏傳佛教之中,大家一起,不管修任何法,這是最常念誦的,憶念三寶功德。

譯者

本經的翻譯者法尊法師是民國時候的大德,法師在俗的時候是姓溫,河北深縣人,1920年春天在五台山出家。我們現在去五台山清海上師的道場,都可以禮拜法尊法師的舍利塔。出家以後法名是妙貴,字法尊。法師在1921年秋天,到湖北的武昌佛學院學習,1924年到北京參加大勇法師所辦的藏文學院學習藏文。1925年的初夏,整個藏文學院的全體師生都出發進藏求法。1927年在甘孜的劄葛寺學習藏文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從此以後完整地修學藏傳佛法,並且把她係統地翻譯介紹到漢地來,比較著名的我們可以看到的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集金剛五次第明燈論》、《隨念三寶經》,以及很多的法寶,可以說是民國以來翻譯藏文佛經最有成就的大德。

闡釋經題

【隨念】我們要明確“所隨念”是什麼?“能隨念”是什麼?“隨念”是什麼?

所隨念的是佛法僧本來具足的功德,從現在覺悟皈依開始,一直到圓滿成佛,實際上就是一個念佛、念法、念僧的過程。隨著自己修行的增進,對三寶的功德會有越來越深、越來越廣的認識,因此在隨念的層次上也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廣大,最後在自身圓滿成就佛的品質——大智慧、大慈悲、大能力。這時三寶的功德就會全分顯現,恒時不離,這是究竟的隨念。

能隨念的是無顛倒心,要有公正客觀的心,才能做如理隨念。

《三藏法數》說:“隨念,亦名憶持。”《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因此,佛法僧三寶具有救護的能力,也具有救護的慈悲,實際上時時都在護念眾生,如果我們也能隨念三寶,那我們和三寶就不會有距離,生生世世都可以和三寶不分離,最後成就自性三寶,達到和三寶無二一體,所以憶持很重要。

【三寶】“三”是指能讓有情從煩惱痛苦中得到救護需有師、法、伴三者。我們都具有如來藏,如何才能從煩惱客塵中解脫呢?要有導師佛,為我們開示法界清淨等流的聖法;要有聖法在自己心裏可以遵循修行;也需要有先行的同學助伴的幫助教導。有些人認為可以無師自通;有些人雖有導師卻不依法行持;有些人不能依止大眾。這些都不能達成所願。因此,師、法、伴這三個條件不可以少,也不必多,“三”代表數目決定。

“寶”顯示出佛法僧的殊勝。佛法僧超越於有漏世間,一切世間法都是有漏法,都是由和集所攝,而佛陀斷證究竟,解脫了煩惱障、所知障的束縛,所以是“聖”;佛所宣說的一切教法無我之道直接對治我執,斬斷世間輪回的根本也是超越世間的“聖”;一切隨學的聖僧都是持法者,證悟初地以上就已經超越世間,所以法和僧也是聖。在《寶性論》中以佛法僧具足六種功德相,故稱之為“寶”。第一是罕見,因為沒有善根的眾生在百千萬劫當中也難以值遇三寶。第二是無垢,第三是具勢力,三寶具有遣除衰敗,賜予圓滿的勢力與功能。從三士道的角度來講,三寶能遣除一切三惡道的衰敗與苦難,賜予善趣的圓滿;三寶能遣除一切三界的苦難,賜予出世間解脫的圓滿;三寶能遣除一切小乘單求自利的衰敗苦難,賜予大乘佛果的圓滿。這種能力不是一切世間政治家、科學家、醫生、教師所具有的。

第四是莊嚴,隻要三寶住世才能成就世間莊嚴,因為三寶是一切善心福德的因。有了佛成為眾生的導師,有了法成為眾生行持的正道,有了僧成為眾生解脫的伴侶,這樣依仗三寶的助緣力,眾生的心才能產生善心福德。三寶住持在世間,人們也依止正法來止惡行善,世間就會現前無量無盡的吉祥,所以三寶是最殊勝的莊嚴。

第五是殊勝。三寶是無比殊勝之法,三界一切法的總和都無法與其相比。以對境殊勝故,以三寶為所緣境而精勤修持會出生最勝福德。

第六是不變。其它法都會隨著因緣而改變,會變壞,會窮盡,不可依靠。而三寶是恒常不變之法,可以作為究竟的皈依處。因為佛是遍一切處的大無為法,所以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可以祈禱佛,得到佛的加被。法是佛所宣說的無畏常恒之道,僧是行持滅若之法的聖者,所以永遠可以皈依,世界上再沒有比三寶更有保障的皈依處了。可見三寶是永恒不變、真實、無上的如意寶。

特別是第二種功德相是無垢。世間一切法都是有漏雜染法,唯有三寶是出世間無漏清淨法,佛法僧都是遠離一切有漏法的體性,故稱為無垢。從因的角度說,有漏世間的一切都是從我執出發,以執著我而造作,所以內在是煩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漏業,都不清淨。從果的角度說,世間法所召感的都是生老病死等痛苦所攝的不清淨果報。所以說三寶之外的一切法,的確沒有一種是真正清淨的。

三寶是究竟無垢無漏清淨。佛寶連煩惱障、所知障極微細的種子也徹底斷盡,所以佛寶是至極清淨。佛所說的法不同於世間文化不同於外道的法,因為佛如實照見一切所知法的相,所以佛所說的法完全契合實相,以現量、比量、教量作觀察,沒有一點染汙,沒有一點欺誑,因此法寶無垢,隨佛修學,心相續生起滅、道二諦聖法的僧寶亦無垢清淨。

【隨念三寶】首先心裏要認識佛法僧三寶的功德,才能時時隨念。隨念三寶功德就能產生信解,有了信解就會聽從佛的教導,按佛所開示的法去實修,隨順趣入菩提道。因此隨念三寶功德是極為重要的修行。

【經】貫、攝、常、法。是世出世間一切白法的依處。

下麵開始正釋經文

隨念佛寶功德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

經文很短,好像我們念《心經》一樣,但是包含的義理很深,可以說整個三藏十二部都在其中。本來我們學習的是《隨念三寶經》,但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所以我們把海公上師所集的《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和《寶相讚》也都彙集起來。

事實上我們學習本經,可以說本經就是一張成佛的地圖,整個三藏十二部的心要都在其中。我們會依據《隨念三寶經》稍微展開來講到海公上師所彙集的這兩種法寶,以及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八事七十義,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之中以八事七十義把整個的成佛次第,修學次第都歸納起來。也會牽涉到彌勒菩薩的《大乘經莊嚴論》,那是講實修方法。《現觀莊嚴論》側重於從理論上建立修學的體係;在實修方法上麵,《大乘經莊嚴論》譯為漢文是二十二品,她的竅訣很多;還有一種就是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如果通達這三種論典,應該說對於整個五道十地的修學次第都能非常透徹,非常了解。

因為她很簡短,所以沒有我們平時所見的佛經那種完整的,好像說信、聞、時、主、處、眾六種成就,沒有那種完整,但是非常精辟。

“佛陀薄伽梵者”,佛陀,這個我們都聽得很多了,解釋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始覺、本覺、究竟覺,可以說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自覺是覺悟自心本不生滅;覺他是覺悟法界自他一如。也可以說自覺就是我們從虛妄顛倒意識的迷夢之中覺醒過來,完全徹底地悟出一切事物的終極的真理;覺他就是能夠無私無我地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和大智慧、大能力來利樂眾生,覺行功德到達最極圓滿,我們尊稱為佛陀。

也可以從三德:斷德、智德和悲德,三德圓滿來解說佛陀。

按照世親菩薩《隨念佛經釋》上麵所說,斷德就是佛已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覺慧增廣。

覺,覺悟就是學習看見我的心。我們《大日經》上所說,《大日經》的精華就是如實知自心,能夠覺悟自心本不生滅,體悟到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個就能夠斷煩惱,就能夠斷見思惑、斷塵沙惑、斷無明惑。

所以覺有覺察和覺悟兩重含義,覺悟就是能夠覺知諸法的事理,能夠了了分明。事實上覺察是指如所有智,是指真諦;覺悟是指盡所有智,是指俗諦。

我們說佛有一種尊號叫做正遍知,正知、遍知。正知,沒有絲毫錯誤的,並且透徹地真實完整地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樣是正知。遍知就是全知,佛是全知者,成佛就是能夠破除無明的覆蓋,智慧和所知的對象的外延完全重合,我們稱之為遍知。唯有佛陀是遍知,無所不知,全知。

悲德就是佛陀的那種大慈悲心。眾生被煩惱所係縛;佛陀已經究竟圓滿地解脫,但是他因為大悲心,所以被大悲所係縛。有一眾生未得度,我佛終宵有淚痕,念念不舍眾生,幫助眾生解脫,幫助他覺悟,所以興慈運悲。所以我們看經典上麵會說佛陀的舍身飼虎,《妙法蓮華經》上說,如來因地行菩薩道舍身飼虎——把自己的身體給那隻饑餓的老虎吃,乃至於割肉喂鷹,這樣的行為都體現了佛陀的大慈悲心。

並且正是這種震撼人心的慈悲的力量,能夠使佛顯得無比地偉大,所以也得到千百年來無量眾生的敬仰、崇拜,所以我們以佛法僧作為究竟的皈依處。並且也正是因為這種慈悲之力能夠降伏魔怨,佛陀未成佛之前,那些魔王和魔的眷屬都以刀箭傷害佛陀,但是佛陀入慈心三昧,以大慈悲心的力量使諸魔的那些刀箭之雨都化為花雨。其實魔也有很大的神通力和邪智慧,但是沒有慈悲心。所以佛說戰勝一切惡魔的最有威力的法寶就是大慈悲心。

我們看密勒尊者的道歌,密勒尊者在山洞裏麵修行的時候也是遇到魔障,然後他修降伏法,但是這個惡魔毫無畏懼。最後他醒悟過來,知道佛魔不二,我們能夠修習慈悲心就能夠轉化這個魔怨,所以馬上修習慈悲,能夠降伏魔怨。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上麵說:

“慈悲心與無二智,菩提心為佛子因。”也就是成佛的三個根本要素:第一個就是慈悲心,第二就是無二邊的中觀智慧,第三個就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有五種菩提心。這三個方麵是成佛的根本要素,所以悲德也是非常重要。

我們在成佛之道的最初、中間和最後,慈悲都顯得非常重要。最初如果沒有慈悲心,那就不會產生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誓願,所以最初的修學道路上,慈悲心是佛田的種子。中間慈悲心是菩提苗茁壯成長的雨露,如果沒有慈悲心,缺乏慈悲心,六度萬行就缺乏動力和保證,福慧功德就難以圓滿。所以《普賢行願品》上說:“眾生如樹根,佛菩薩如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智慧花果。”最後,慈悲也是佛田成熟的豐碩果實,成佛以後真正的有大智慧、大能力幫助眾生,如果沒有慈悲心,證菩提時就會墮入到享受自法樂的一邊,就會墮入到二乘。所以在最初、中間和最後,大悲心、菩提心都非常重要,那麼到果地上就成就了佛陀的圓滿的悲德。

佛陀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毫無分別的。有一次,提婆達多因為吃藥吃得過量了,所以肚子很疼,醫生也治不好。佛陀就去看望他,說:“我對羅睺羅和對你提婆達多都是平等地以慈悲心來教化、來利益,完全沒有兩樣。如果我這個話是真實的,那麼你這個病馬上會好。”果然,佛陀撫摸提婆達多的頭一下,他馬上整個病就好了。

你看,佛陀出家以前的兒子羅睺羅是最親的,提婆達多處處害佛,障礙佛,乃至於在凡夫眼之中,最親的羅睺羅和最怨的提婆達多,佛陀都是以悲德平等地教化。

智德是佛對於一切所知境界妙智增廣,所以稱為佛陀。佛陀的智慧是一切種智、道種智和一切智;菩薩的智慧是道種智和一切智;聲聞、緣覺的智慧是一切智。

我們要知道一切智,有一些佛學詞典上麵解釋說,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慧,這樣的解說是不太圓滿。不單單是聲聞、緣覺有一切智,菩薩、佛陀都有一切智。智慧是本體,覺悟就是作用。

一切智是破見惑和思惑所顯的,是知一切法總相的智慧,是觀一切法體性空的智慧,所以可以說是本體的智慧,總相的智慧,那麼聲聞、緣覺、菩薩、佛陀都有。

道種智是破塵沙惑所顯,是知一切法種種差別相,觀一切法緣生如幻的智慧。那麼菩薩和佛陀都具有。

一切種智是斷盡無明惑所顯的智慧,唯有佛陀才具有。是佛觀一切法如空如幻,空幻不二的智慧,那麼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我們此次會展開來講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上對佛陀智德的概括、歸納,就是分為二十一組,一百四十六法,都是彰顯佛陀的智慧。讓我們憶念佛陀的智德,學習佛陀,開發內心自性本具的智慧,走向覺悟。

希望大家都能夠一定要注重於對於論的學習。南懷瑾在《如何修證佛法》上麵就說,我們學佛不要看什麼論,直接由原典下手,學習經典下手。其實這個說法不妥。

如果不從論典下手,直接去學習經的話,是絕對不可能了知佛密意的。為什麼?因為佛陀所說的經,她就好像醫生開的藥方一樣,她是針對於具體的眾生的習氣煩惱所說的。菩薩呢,後世的那些大論師,龍樹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他們把佛陀在經典上麵所講的那些密意歸納起來,形成理論體係,這樣我們才更容易通達,更容易了解。就好像說你就把所有的藥方背下來,也不能做一個醫生一樣,你首先一定要通達這個醫學體係的理論,再去學會開藥方。而不是說你把藥方都背下來,就能夠做醫生了,沒有那回事情。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有正知正見。

現在外麵流通的,書店裏麵賣的那些講佛法的書很多,都是良莠不齊的,有一些甚至於都是邪知邪見,亂說的,所以一定要從論典上下手。

我們修習佛法,所開發的智慧應該有深、細、廣、敏這樣的智慧,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對於佛法的義理正確地掌握。在文殊師利菩薩的修法中說七種智慧,歸納起來其實就是這四種智慧。

深智慧就是達到理性的高深境界,也就是明察法性空理,在了解諸法性空的本體智慧上下手。

細智慧就是對佛法義理的分析達到絲毫沒有差錯,精細入微的程度。其實我們可以說深智慧就是如所有智,細智慧就是盡所有智,一種從本體上,一種從相上。

廣智慧就是視野廣,見識廣,能夠總攬全局的智慧。

敏智慧就是反映非常敏捷的這種悟性智慧。

我們要能夠形成深、細、廣、敏的智慧,就一定要透過對於因明的學習,隻有通過辯論,反複地推理,才能夠真正地沒有疑惑,才能夠對佛法的理解不會很籠統,而能夠很細致,所以能夠了無疑惑。如果不是通過這樣的辯論和反複的分析,我們那種學習的都是很籠統的,都是沒有生根的。因明是我們進行辯論的一個工具,並且因明裏麵也把整個的成佛次第概括進來了,正如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她是解釋《般若經》的,其實她也就是把《般若經》裏麵顯說般若,隱說,就是秘密說修證次第,把那個秘密說的修證次第彰顯出來。再一個要能夠學習中觀,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培養高度的思辯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地覺悟。

我們說“覺”,有本覺、始覺和究竟覺。本覺是理體,古德說:在夢之心,心不可滅,名為本覺。本覺是我們的不生不滅的真心,是我們的佛性,是理體。始覺是智慧,從夢初醒,知夢本空,名為始覺。以始覺來覺本覺,覺之至極,始覺本覺不二,稱為不二法門,這個就成就究竟覺。

這是略說佛陀的斷德、悲德和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