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者”,薄伽梵,漢文有些經典譯為世尊。其實這種譯為世尊是不完整的,因為“薄伽梵”包含六種殊勝功德。根據《佛地經》上所說,“薄伽梵”有六重意思,第一是自在,十種自在;第二是熾盛;第三是端嚴;第四是名稱;第五是吉祥;第六是尊貴。我們譯為世尊,隻是在第六重尊貴這個上麵翻譯過來。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也就是說我們修學佛法的道次第五道十地上麵說,能破諸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從斷、證,斷一切惑,證一切德,從斷、證二義上麵來說,已經圓滿地包含。

【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這是我們經常念的如來十種尊號。佛德大概分為三大部分,第一是略說佛德,講十種尊號;第二是從利他和自利兩方麵來彰顯佛德;最後歸納起來就是“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先解說十種尊號。

【如來】梵語稱為多陀伽多耶,也有些譯為多陀阿伽陀。這個我們看得很多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個是法身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名為如來。”“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有情,名為如來。”這個是應身如來。如者不變之體,來者隨化之用。那麼體用都在其中,不變之體是我們的本體,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來者隨化之用,為度眾生而示現妙色身,稱為如來。如來是從佛的色蘊來立名。

我們平時聽得很多,都是聽到唯識宗的觀點,說我們成佛是轉八識成四智。也有一些會加一個法界體性智,就說轉八識成五智,說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但是這隻是唯識宗的觀點。

在中觀派和金剛乘裏麵,他們所說的了義法之中,他們是不承認唯識宗的觀點的,他們說的就是直接地將五蘊轉化為五智,轉化為五佛,所以“如來”其實是從佛的色蘊來立名的,色蘊成佛的時候轉化成為智慧,就是大圓鏡智。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個五根都是微細的色體,它相聯係的五識的功能就是直覺,就是沒有思維活動。好像我們眼睛,這個眼識看這個花,然後我們首先眼識的作用就是直接去判斷,去了解它的形狀,它的大小,它沒有去判斷那是什麼花。判斷那個是什麼、花的是什麼?是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裏麵有一種叫做五俱意識,它跟著就去起分別,所以說其實前五識的功能是直覺,是沒有思維活動的。所以成佛的時候它轉化為智能,就是無分別的現觀,好像鏡子裏麵現這個影像一樣,所以稱之為大圓鏡智。這種大圓鏡智人格化,我們就稱之為大日如來,密號就是遍照金剛。這是說如來,從佛的色蘊而立名。

【應供】能受九法界的供養,受六道和聲聞、緣覺、菩薩,九法界的供養而三輪體空,受不可思議妙樂,所以名為應供。是從佛的受蘊來立名,梵語稱為阿囉喝帝,堪為九界眾生的種福之田,稱為應供。阿囉喝帝三義,我們說阿羅漢三義,殺賊、無生、應供,那麼如來這種應供的範圍更廣範,意義更圓滿,是從佛的受蘊來立名的。

受是人體身心的感受,感受一般有說三受,有說五受。說五受是苦、樂、憂、喜、舍。苦樂是指身體的感受,憂喜是心的感受,舍是不苦不樂的中庸的受。受蘊經過淨化,成佛的時候就轉變為平等性智。為什麼?因為我們其實一切的苦受、樂受,這些感受都是起源於我們虛妄的心識。我們能夠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以後,就沒有妄心了,所以苦樂的幻覺消失了。所以一切的感受都完全變得相同,諸法平等。人世間的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榮辱得失,愛憎,苦樂,生死,這些種種對於身心引起的不同的感受都完全消失了,而是恒常地處在那種不可思議的妙樂之中,稱之為佛的平等性智。這種智慧人格化就是寶生佛,在如來的尊號裏麵是說應供。

我們要明白,十種尊號裏麵前五種側重於講自利,後五種側重於講利他;前五種側重於講自利圓滿,後五種講利他圓滿。所以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圓滿、善逝,這個是側重於講自利的;後麵的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這個側重於講利益眾生的利他圓滿。

【正等覺】有一些常見的是譯為正遍知。正等覺,正覺和等覺,正知和遍知,是從佛的想蘊來立名的,梵語稱為三藐三菩提。我們說佛陀成佛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等覺,也就稱為遍知,就是無所不知,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事物,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客觀的事物總量完全相等。智慧的內涵和事物的外延兩者完全重合,所以稱之為等覺;剛好完全相等,所以稱為等覺。這種智慧,普遍一切了知無餘,所以稱為遍知。

那麼正知、正覺,就是絲毫沒有差錯,因為佛陀的智慧是正遍知,所以智慧之光覆蓋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東西不在佛陀智慧光明的照耀之下。所以在《不可思議經》上說:誰想到佛,佛就在他身邊。為什麼說我們一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在我們身邊呢?為什麼說我們一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在我們麵前呢?其實從如來的這個正遍知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因為佛陀是全知者,是遍知者,所以智慧遍一切處,所以我們向佛祈禱,佛就能夠無餘地了知。從這個尊號可以增長我們的信心,唯有佛陀是遍知,正遍知。

那麼這種正遍知的大智慧是累生累劫無數世連續不斷地修定、修慧的結果,我們知道人的智慧、智力經過特殊的培養,可以達到超過常人幾倍的程度。這個還隻是一世,一世接一世地修持下去,智慧力就可以不斷地增長,智慧的覆蓋麵就可以不斷地擴大,這個覆蓋麵一直擴大一直擴大,擴大到極限就是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都知道,全知、遍知。等覺,就是能知的智慧和所知的事物完全相等,稱為等覺。這樣達到極限就是佛陀的智慧,就是正遍知。

佛教其實是最徹底的因果論者,一切事物有其果,就一定會有其因,那正遍知怎麼得到的呢?這種全知的智慧怎麼得到的呢?成就正遍知的因緣應該是注重知識,注重學習,擴大知識麵,加深知識的深度,不斷地提高智力層次。

所以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上麵就說,不學五明,雖是大菩薩也成不了遍知。所以說內明、聲明、工巧明、因明、醫方明,都應該是菩薩所應該要學習的。其實就是說,人類一切的學問都應該要學習才能夠成為遍知。

成佛以後的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也是智慧的化現。所以能夠六根互用,不單單是五官是全能的,比方說凡夫的眼隻能看,成就以後,也能夠聽聲音,所以我們說觀世音,觀本來是看的功能,為什麼能夠聽聲音呢?因為能夠六根互用,因為都有全知的功能,都有全息的功能。耳也能觀色,並且皮膚也都有這種耳目的作用,乃至於每一個毛孔都具有全息性的作用,都具有五官的功能。

所以我們在講佛身功德的時候就講到了,這個世間一切眾生的福報,你看這個世間有很多人,有些人很有福報了,乃至於轉輪聖王非常有福報,乃至於聲聞、緣覺都很有福報,但是這些所有所有的福報加起來,還比不上佛陀一個毛孔的福德。這是真實不虛的,為什麼?因為佛陀的乃至於一個毛孔都具有全息性的作用,他都是遍知。聲聞、緣覺不能遍知。所以我們一定要透過這些來真實地了解如來的功德。

我們知道正等覺、正遍知是從佛陀的想蘊來立名的,想蘊是一種能夠分析事物的具體形象標誌,判斷事物性質的認識功能,凡夫的這種判斷往往是錯誤的,為什麼?因為不一定與客觀事實相同,因為他摻雜了主觀的妄心的妄執。那成佛以後徹底地斷盡妄心妄執了,所以想蘊就轉化為妙觀察智,這種智慧的人格化的佛陀就是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佛。那麼這種妙觀察智,這種無量光,實際上就是遍知一切的事相智,就是正遍知。為什麼稱為無量光?因為他遍知的智慧光明充滿一切處,所以稱為無量光佛。

【明行圓滿】有些經典上麵就譯為明行足,其實就是明足和行足。明是智慧,行是福德,福德智慧圓滿兩足尊,二嚴具足稱為明行足。是從佛的行蘊來立名,所以明行圓滿是果顯因德號。果顯因德號就是說明圓滿和行圓滿到達究竟,到達成佛。怎麼成就的呢?他的因是什麼?他的因就是戒定慧,他的因就是八正道,所以明是指智慧的證悟,行是指實踐修行,佛陀智慧證悟和實踐修行圓滿具足,圓滿成就。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所以稱為明行圓滿。

從法門的具體內容來說,戒、定、慧三無漏學,慧增上學是明,戒增上學和定增上學是行,三學圓滿才能成佛。八正道之中,正見是明,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七種是行。其實明就好像眼睛一樣,行就好像腳一樣,明是指我們的見地,行是指我們的功夫,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見地透徹,行持精進,就能夠修行相應,順利地走向解脫道,那麼見地和功夫到達究竟圓滿了就是成佛。

“明”具體來說有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佛陀在菩提樹下,臘八的時候夜睹明星成就佛道,他最後圓滿地證得三明的過程,在經典上麵是這樣的記載:初夜分的時候,觀察前際得宿住隨念智證通,其實就是得宿命明,能夠遍見一切有情過去無量的生死之事;中夜分遍觀一切所應斷法、所應證法、所應覺法,即能永斷、證得、現正等覺,這個其實就是指天眼明;後夜分得漏盡證通,成一切智,圓滿三明,這其實就是漏盡明。

那麼在“明”之前他應修的是“行”,就是戒圓滿、行圓滿、防護圓滿和現法樂住的增上心學(是指禪定力),其實就是指戒增上學和定增上學。所以在開智慧之前所應該修的戒定之行就是這四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是戒圓滿,就是指六支圓滿。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第二十九卷上麵有很廣泛的講說,很廣泛很具體的修證次第,第一個是善受屍羅,善受戒法;第二是安住別解脫律儀;第三是軌則圓滿;第四是行境圓滿;第五是於諸小罪見大怖畏,乃至於犯了很微細的戒,犯了支分戒都馬上生大怖畏心,馬上懺悔清淨,好像阿底峽尊者一樣,隨身帶一個小塔,要有微細的犯戒馬上就勵力懺除;第六就是受學學處,受戒以後馬上去對那些戒的學處,別解脫戒也好,菩薩戒也好,那些學處都圓滿地去學習,去受持。六支圓滿,戒才清淨。

第二方麵是行圓滿,就是在一切威儀之中能夠安住正知。“總之何處行何事,當察自心何相狀,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這個是為了成就清淨的三摩地,所以修行圓滿。

第三方麵是防護圓滿,防護圓滿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六根在見色聞聲的時候不取行相,都攝六根,就能夠修習妙三摩地,這都是為了得定作準備。

第四方麵就是四種靜慮,但是不同於世間的四禪八定,離生喜樂地定、定生喜樂地定、離喜妙樂地定和舍念清淨地定。那麼修學佛法的佛弟子,這四禪八定是共通之法,但是不是目標,不是目的,這隻是手段。尤其是舍念清淨地,在這個裏麵再修學觀法,再開發智慧,就能夠圓滿成就,就能夠成就清淨三摩地,就能夠成就三明六通。

三明六通,其實前麵的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也就是指三種神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再另外加上神足通、天耳通和他心通,總稱為六通,三明六通。

神足通在彌勒菩薩的《大乘經莊嚴論》上麵有解說,三明六通的修證方法也都有次第,能夠震動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以光遍照法界是神足通,能夠聚集諸大山於一微塵,能夠於一微塵中生須彌山是神足通,能夠令眾多的城邑、世界入自身之中,這些種種的神變能夠變化眾多的身、語、意的境相,這個其實就是世間所說的分身法,這些種種都是屬於神足通。

六神通,按照《俱舍論》的說法,體性都是解脫的智慧,“六種神通解脫慧”,都是解脫的智慧,他的體性都是智慧。那麼這個六通之間的自性的差別,天眼通和天耳通是屬於無記,其餘的四者都是善。

“天眼及天耳,無記餘者善。”

這是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上的解說。

這是我們說明行圓滿,明圓滿、行圓滿,是果顯因德,告訴我們如來能夠達到明圓滿、行圓滿,福慧兩足,他因地就是這樣地修證。是從佛的行蘊來立名的。行,行蘊是指色、受、想、識,這四蘊範圍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動的總稱,在《俱舍論》和《百法明門論》上麵都有解說,百法上麵所說的,行蘊,這個行,它有一些是與心相應的,心相應行;有些是心不相應,二十四個心不相應行法,這些都是屬於行蘊的範疇。經過淨化以後就成為成所作智,成佛的時候就轉化為成所作智,他的人格化的佛就是不空成就佛,所以五智五佛都顯現。

【善逝】梵語稱為修伽陀,是從佛的識蘊來立名的,出世有學安樂之道就稱為“善”,依之而獲得無學無上之果位就稱為“逝”。其實我們要明白這個善逝,它的意思是從什麼地方來安立的呢?是從本體智慧來安立的,是從如所有智來安立的,那麼正等覺是從盡所有智來安立的;善逝是從本體來安立的,是指體,正等覺是從相來安立的。

其實我們說如來的三身四智,三身:法身是體,報身是相,化身是用。也有些說四身,那麼法身會分為法身和法性身。還有一種說四身是把報身分為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我們要明白善逝是從本體智慧來立名的。也可以分為殊勝妙逝、無退轉逝和圓滿逝。

殊勝妙逝就是由煩惱輪回所導致的一切痛苦都蕩然無存,都徹底消除了,這是從斷德來立名,就稱為殊勝妙逝。

無退轉逝是得到這種圓滿的大智慧,這種究竟的果位永遠都不會退轉了。外道雖然也會得禪定,也會得神通,但是他的功德一定會退失。佛陀橫超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永無退轉,永無退逆,稱為無退轉逝。

圓滿逝是斷證功德究竟圓滿。

所以這是我們解釋善逝,善逝是從佛的識蘊來立名的,識蘊其實是諸識的綜合體。

其實我們修行就是在兩個方麵用功:色法和心法。轉變我們的心,修心,然後要觀照,要以觀照般若來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以佛陀的智慧,體悟不生不滅的真心,然後以觀照般若,由這種不生不滅的這種真心本體,這種本覺來起智慧觀照,以觀照般若照我們的凡夫心,轉變我們的凡夫心,轉變我們生生滅滅的妄心,這是第一步的觀照。

第二步是照住,能夠伏住煩惱。

第三步是照見,“照見五蘊皆空”。然後身體的轉化,是地、水、火、風、空的轉化。那麼色,色蘊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其實所有的佛經都可以歸納到《心經》上的一句話,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再濃縮就應該是“照見”,再濃縮就應該是一個“見”,能見的是心法,所見的是色法,然後圓滿不二。

我們也可以說,善逝是體悟本體的、圓滿證悟本體的智慧,也就稱為法界體性智,也就稱為見性的智慧。所以我們說識蘊是諸識的綜合體,當然它也就包括了前五識和第六的意識。但是前麵的五識已經和五根的微細的色體,已經轉化為大圓鏡智。所以這裏麵的識蘊的轉化是指第六意識,好像我們眼睛見到一個熟人,我們的眼識隻能夠反映這個人的體型、他的相貌、他的服飾、他的打扮,這個是眼識的功用。那麼我們能夠想起他叫什麼名字,我們能夠認出他是誰,這個是意識的作用,是意識裏麵的五俱意識的作用。這種意識經過淨化以後就轉變為法界體性智,就是見性的智慧,就是如理智。法界體性就是空性,這種法界體性智的人格化的佛就是阿閦佛,密號是不動金剛。

所以我們透過如來的五種尊號,就明白如何將五蘊轉變為五智,成就五佛。這個上麵的五種尊號都是說自利圓滿,以下的五種尊號是側重於講利他圓滿。

【世間解】有不同,有一些經論上麵把善逝、世間解合到一起來,然後把無上士、調禦丈夫分開來。那麼很多的經論是把善逝和世間解分作兩種尊號,無上士、調禦丈夫合為一體。世間解,世間包括了器世間、有情世間和智正覺世間。《瑜伽師地論》上說,佛是“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淨相故,名世間解。”佛陀遍知的智慧,能夠毫無障礙地明見一切眾生,他們要依何因緣才能調伏,才能教化,所以能夠幻化無邊的事業,這個大智慧、大慈悲的體相就是世間解。

經典上說佛陀以二事來教化世間,第一個是洞解世間的有情哪一些是與佛有緣的,哪一些是暫時無緣的。第二種事業就是調伏世間的有緣眾生,方便救拔,令出生死苦輪,對於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對於已種善根的令得增長,置人天路,趣涅槃城,畢竟解脫,是達偽通真號,達九界之偽,通佛性之真,引導眾生體悟佛性。

【無上士調禦丈夫】菩薩是有上正等正覺,所以菩薩隻能稱為大士,因為他有上;而佛陀才能夠稱為無上士,因為他已經斷盡一切的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圓顯法身,所以稱為無上士。佛陀能夠慈悲地攝受一切眾生,能夠以大威德降伏那些剛強難化的眾生,所以稱之為調禦丈夫。無上士調禦丈夫是顯示佛陀教化有緣有情世間的功德。

佛陀在一切有情之中最上,最第一,猶如涅槃法於法之中是最上第一。所以無上士調禦丈夫有四重含義:

第一重含義是於難調伏的有情,佛陀用殊勝的調禦方便法門令其無有疑慮,悉皆調伏。比方說貪欲心很熾盛的難陀,佛陀以殊勝的方便調伏他。

這個難陀很留戀他的妻子,他是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佛陀為了教化他,為了接引他,就去到他家裏麵托缽乞食,難陀看到自己哥哥來了,馬上就把很豐盛的精美的食物盛在缽裏麵供養佛陀。

佛陀就方便攝受他,沒有接過他這個缽來,說:“你幫我送到那個精舍去。”

難陀的妻子孫陀莉就很不舍得他,所以就在難陀衣服上麵吐一口口水,說:“這個口水沒有幹之前你必須要回來,不然以後就不準你回來了!”

難陀就很急,馬上就催佛快點走。送到以後他就馬上想回家。然後佛陀去到以後就跟他說:“你把這個精舍掃幹淨再走。”

以佛陀威神力的緣故,他把東邊掃幹淨去掃西邊的時候,一陣風吹過來,垃圾又吹到東邊來了,西邊掃完又要掃東邊。反反複複掃個不停,所以總是不能離開。

那時間已經過了嘛,佛陀就安排大阿羅漢為難陀剃度。難陀雖然剃度了,出家了,但他這個心還是沒有在解脫道上,所以佛陀就帶他去遊天宮。

遊天宮回來以後,看到天女比他的妻子要莊嚴千萬倍都還不止,所以知道他將來會以修行功德生到天上去,他就願意開始修了。

佛陀說:“這個難陀沒有正見,你們都不要理他。”後來又帶他遊地獄,這樣漸次地降伏他,調伏他,讓他真的心與法相應,成就解脫,證得阿羅漢道。

對於瞋恨心非常猛烈的指鬘外道,就是央掘摩羅,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佛陀也能夠讓他在此生此世就成阿羅漢道。

可見佛陀那些教化的方法,善巧方便,是最殊勝最圓滿的,所以稱為無上士調禦丈夫。

乃至於對於愚癡心熾盛的,被愚癡所纏縛的優樓頻羅迦葉,當時的事火外道,拜火外道,佛陀也用殊勝的調禦法門讓他皈心佛法。

第二重含義是顯佛所說的調伏法門殊勝易行。雖然調伏的方法很好,但是如果這個法門很難修,那麼也難以成就。但是佛陀所教的這個方法是非常好,是行中道法,既遠離欲樂,又遠離無益的苦行,以八正道,以中道教來調伏有情,所以稱為無上士調禦丈夫。

第三重含義是以最殊勝的大涅槃果調伏有情。佛陀出世的本懷都是讓一切眾生都成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圓滿成佛。這是佛陀出世的大事因緣,這是最殊勝的大涅槃果,佛果。

我們考量一下,透過學習本經,第一個看我們有沒有得到皈依體;第二個看我們得到的皈依體是小乘的皈依體,還是大乘的皈依體。我們還要了解大乘的皈依體有哪一些殊勝。在彌勒菩薩的《大乘經莊嚴論·皈依品》上麵就詳細地講到了大乘皈依體的多種殊勝。了解以後,我們心裏麵起一個欣樂、向往之心。如果我們已經生起,考量自己已經得到大乘皈依體,更加讓她增上,功德增上;如果沒有得到,我們發起殊勝意樂,真實無偽地得到大乘皈依體。

這是我們迅速成佛的最基礎之法,最根本之法。

好像一棵樹沒有根,一定是不可能存活很久,同樣的,如果我們沒有得到大乘的皈依體,要成佛那是遙遙無期的。所以希望一定要能夠得到真實的大乘皈依體,她的證量、她的要求、她的標準,我們都要無餘地了知。

第四重含義就是令所調伏有情畢竟不退,稱為無上士調禦丈夫。雖然容易修行,並且法門很殊勝,但是如果還會退轉的話,也不能夠稱為最圓滿的調禦丈夫。所以佛陀的教法令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畢竟不退。

具足以上的四重含義,所以佛陀得到尊號,名為無上士調禦丈夫。

在《寶鬘論》第一品上說:

“故應知佛法,不死真甘露,離有無甚深,是不共正法。”

佛陀圓滿地具足斷德、智德和悲德,在無限的時空之中的眾生,佛陀不曾舍棄任何一位,都會善巧方便地予以教化,調伏。對於具有三種解脫種姓的有緣眾生,佛陀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之法,安置於三乘三種菩提之中。這是一種眾生。

第二種是對於不定種姓的眾生,佛陀也用方便法門讓他能夠趣入無住大般涅槃,能夠直接趣入求成佛道的大般涅槃果。

第三種是對於暫時沒有三乘解脫種姓的無緣眾生,佛陀教導他們以五戒十善之法,漸次地安置於人天善道之中,然後讓他們與佛法有更深的因緣,最終能夠圓滿成就。佛陀教化眾生的事業廣大無邊,乃至於虛空未盡之間,事業無有窮盡,所以稱為無上士。《瑜伽師地論》上說:

“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調心最勝方便,是故名無上士調禦丈夫。”

“無上士”,從“決定調伏”、“周遍調伏”、“恒時調伏”三方麵,為佛安立“無上士”的德號。

“決定調伏”,佛能教化一切眾生,連貪瞋癡慢極深重極難調伏的眾生,佛都可以用無量的方便決定調伏,何況其他煩惱輕微的眾生。為什麼佛能決定調伏一切眾生呢?因為佛具有十力,能無礙了知眾生的根機、意樂,佛的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能隨順眾生的根機決定作調伏。

“周遍調伏”,佛的大悲遍入一切眾生界,不僅僅是一個國土,而是無限時空的整個法界中,佛不舍棄任何一個眾生而作教化。

“恒時調伏”,周遍調伏是從空間來說,恒時調伏是從時間來說,佛教化眾生不僅是百劫、千劫,也不是此時作調伏,彼時不作調伏,而是乃至虛空沒有窮盡之間,相續不斷地轉入,沒有刹那間斷地教化一切眾生。

所以無論我們在何時何處,無論我們是何種根性的眾生,隻要我們對佛有信心,佛必定作調伏。

由此可知,佛陀教化眾生絕對不會失誤,從來沒有局限,永遠不會間斷,所以佛是利益眾生的無上士。因此我們對三寶充滿信心。

【天人師】那麼是以什麼形象來教化眾生呢?是以天人師等形象來調伏教化眾生,所以第八種尊號就是天人師。《瑜珈師地論》第三十八卷說:

“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

佛是人天的導師,是一切眾生的導師。佛陀示生於人間,在人間天上說法來教誡、教導眾生,並且佛陀斷證功德圓滿,能夠以利他的大悲心來宣示正法,所以稱為無上的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