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師這種德號的立名,是因為佛陀教化主要的對象是人和天人。其他道的眾生當然也度化,但是最主要的是教化人和天人,尤其是人道眾生,佛陀在人間示現成佛。當然我們說報身佛,報身佛是在密嚴國土,在天上的密嚴國土示現成就圓滿報身佛,因為報身佛是有起點,沒有終點。化身佛是跟隨眾生的因緣,法身佛如直線,報身佛如射線,有起點,沒有終點,化身佛如線段,跟隨眾生得度的機宜。
【佛】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覺者,所以成佛就是智慧的圓滿成就。所以最關鍵我們聽到佛的德號的時候,一定要馬上記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尤其是自覺,我們生命本具自覺的力量,一旦開發我們生命之中本具的自覺力量,就能夠超越無明的長夜,所以自覺很重要。
我們聞思經教以後,隨時隨地要保持正知與正念。這個保持正知與正念就是自覺的功夫,就是在修學佛的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裏麵的自覺。並且我們要知道覺悟和解脫是一體的,自覺的當下就是解脫,我這個念頭能夠轉得過來就是自覺,我這個念頭就解脫了,所以自覺的當下就能夠具有解脫的能力。所以不要認為我們得解脫是遙不可及的,或者是將來臨命終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才能解脫了,這樣想是一個誤區。
解脫應該在當下,當下把每個念頭都轉過來,我們每一天起八萬四千念頭,每一個念頭都能夠轉過來,都能夠自覺的話,那我們這一天就圓滿地修了佛陀的八萬四千法門。雖然我們沒有誦一本經,乃至於沒有念一句佛,但是隻要我們能夠把每一個念頭轉過來,可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都學了,因為念念自覺。所以不要認為解脫是將來往生以後才可以,其實要知道當下,當下自覺就當下解脫。因為這是我們生命之中本自具足的,不從外得的,不從外求的。佛陀正是因為體證到這種能力,所以能夠圓成佛道。
在佛陀圓滿成就的斷德、智德和悲德之中,核心的力量都是“覺”,智慧的作用就是覺。所以智德是覺悟的本體,是覺悟的體現,是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如所有智是本體的智慧,是正知;盡所有智是事相完全了解,全知的智慧,是遍知,也是契入空性的妙用。
斷德也是因為覺悟而有。我們因為覺悟了,所以才能夠斷一切煩惱,斷一切迷惑顛倒,因為唯有覺悟才能夠轉化煩惱習氣。所以有一句話說:“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個話應該是不究竟的,沒有開悟的人說的。這個念頭是打不死的,就算打死了,也是“內守幽閑法塵分別影事”了,是不究竟的。是要轉念,能夠轉變念頭,這樣就能夠化解煩惱習氣。念頭轉不過來就是煩惱習氣,就是業障;轉得過來就是自覺,就是解脫。
自覺其實就是覺知自心本不生滅,以不生不滅的真心作為我們菩提涅槃的本修因。覺他就是覺一切法無不是如。凡夫執著於有,心逐境生;所以不能夠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常迷不覺,執著於心外有種種法。二乘就沉滯於偏空涅槃,沉滯於我空法有,所以但能自覺。菩薩自他俱覺,但是還是有上,還是有學。唯有佛陀三覺圓滿,所以這個智德要依靠覺悟才能成就。
悲德也是依靠覺悟才能修證。我們真的覺悟了,知道幫助眾生才能夠成就自己。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大慈悲心,所以悲德同樣也沒有離開覺悟的作用。在究竟的意義上來說,悲、智是不二的。
所以斷德、智德、悲德都依靠覺悟。
我們皈依佛就是皈依覺。每一個念頭都能夠當下覺悟,都是有智慧的、覺悟的,那麼這一個念頭就覺,就成佛了。我們第二天能夠有十個念頭成佛,第三天能夠有一百個念頭成佛。這樣漸漸地成片,漸漸地能夠得到三昧,得到一心不亂。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六祖大師才開示說:“前念迷即是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是煩惱,後念離境即是菩提。”這個其實都是開示我們如何去學佛,如何去皈依佛,念念覺悟,念念自覺覺他,從這個地方起步。
我們皈依三寶也是一定要知道,外因三寶功德圓滿具足,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內因,沒有畏懼輪回苦的心,沒有對三寶真實的信心,外因再圓滿,我們沒有內因的話,還是要流轉生死。所以皈依三寶一定要明白,能夠轉變我們的心才是真實的皈依三寶。
並且要知道皈依三寶在修學佛法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從最初到中間,到最後,都需要皈依三寶。什麼時候是皈依三寶真正做圓滿了呢?成佛的時候。唯有成佛的時候,我們皈依三寶才可以說真正做好了,做圓滿了。
我們分四個方麵來說:
我們成為佛弟子,成為佛教徒,最基本的標準就是皈依。正如世間要讀書,要報到注冊,入黨要宣誓一樣,同樣的,我們要成為三寶弟子,也要通過相應的皈依的儀式來獲得合法的身份,成為真正的三寶弟子。所以皈依是我們成為佛教徒必須要履行的一個入門的手續;是佛弟子與外道的分水嶺;也是遠離三惡道苦,邁向菩提之道,走向解脫的開端。
那往往會有一些人問:“哎呀,我覺得佛法很好,但是我不皈依,能不能夠學佛呢?”當然是可以的,但是你修行很難成就。為什麼?因為你隻是去修那些法門,你沒有對三寶功德真實的體認,對三寶沒有真實的信心。當然也可以通過修行來調整自己的身心,去修證實踐,多少也會有一些受益。但是一定會非常有限,為什麼?因為沒有生起懇切的皈依之心,就說明對三寶的信心尚未具足。盡管是在學修,大多數都隻是按照個人的喜好,按照凡夫心的主觀願望,甚至於是曲解佛法。因為沒有皈依,所以不能夠全身心地皈投三寶;所以沒有堅不可摧的信心;也沒有一個希望透過皈依三寶來迅速地提升自己生命品質這樣的決心。所以信心不夠,決心不夠,一定動力不夠。就好像那些說學唱京劇的票友跟著唱幾句,所以很難成就,就很難從六道輪回的這種不圓滿的生命狀態之中超脫出來,就很難得到解脫。
所以我們學佛首先就應該要皈依三寶,而且是非常真切,全身心地投入,這樣的皈依,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也不存在一個患得患失的比較。隻有這樣的皈依才能夠使我們真正地站在菩提道上,站在解脫道的起跑線上。否則的話,隻是在外麵徘徊。
怎樣是完成皈依?就是我們圓滿成佛。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不單單是為了得到三寶的護佑,更是為了開發本具的自性三寶。
佛是覺悟,是自性本自具足的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是趣入空性的中道,是成就五道十地智慧功德的方法,具體的修證的次第和道路;僧是賢聖僧的品質,也就是無漏的智慧和解脫德。所以說我們皈依三寶的終極目標就是在自身成就三寶的品質,成就像佛菩薩那樣的品質,那樣的大智慧、大慈悲。這樣是真正的皈依三寶。
有些人說:“這樣是不是我們皈依三寶,將來一定要舍俗出家呢?”那倒不是。“是不是說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夠成為三寶呢?”那不是的。其實最關鍵的是我們在自身之中能夠成就三寶的品質,圓滿三寶的功德。所以佛法的一切的修行,其實都是幫助我們成就內在的像佛菩薩那樣的大智慧、大慈悲、大能力。
我們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其實就是憶念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心,以此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時時激勵我們自己圓滿同樣的慈悲的品質。我們念文殊師利菩薩,其實就是憶念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慧。
所以說我們稱念佛菩薩的名號,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佛菩薩的護佑,也不是好像一個淺層的學佛一樣,隻是祈求佛菩薩滿足自己的自私自利的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永遠是凡夫眾生。更重要的是能夠學習佛菩薩的精神,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凡夫心。其實這些都是與解脫道背道而馳的。
而是我們念佛菩薩名號的根本的目的是仰慕諸佛菩薩的智慧和德行,從而讓我們在念佛、念法、念僧的當下就能夠見賢思齊,就能夠從善如流,不斷地向佛菩薩靠攏,最終在自身成就與佛菩薩同樣的品質。這是對三皈依的圓滿的完成。
這是我們說“佛”,說皈依佛。
一切的法門的施設、安立,其實都是四個字:皈依三寶,都是從不同的側麵來憶念三寶的功德。所以禪是佛心,禪是佛意;教是佛語;律是佛身。禪宗側重於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其實是側重於在佛意功德上下功夫;教下的天台賢首是從成就佛語功德下手;律宗是從成就佛身功德下手。所以一切法門的施設都是在修皈依。
千萬不要將皈依法門看得很小,認為,哦,這個隻是我開始進門,我要拿到皈依證,也要受一個儀式,這個就完事了。不是這樣的。
皈依三寶是從始至終到沒有成佛之間都必須要修的。阿底峽尊者對於皈依法門非常重視,對於業果法門非常重視,所以大家稱他為皈依喇嘛、業果喇嘛。他聽到以後就很高興,他說:“哎呀,好了,西藏的佛法複興有希望了。”為什麼?因為大家能夠注重於根本法,注重於基礎法。
任何法門都離不開皈依三寶這一個根本。一切佛教法門的修行都是由表及裏,由淺至深的皈依過程。那麼成佛就是皈依的圓滿成就,皈依圓滿成就,我們稱之為成佛。在《殊勝讚》上麵說:
“我舍餘大師,而皈佛世尊,何為皈依佛,無過具德故。”
《殊勝讚》是與佛陀同時代的一個當時學外道的人所寫的。他有一點智慧,他就比較,外道的那些法門、那些功德與佛的功德相比較,最後他如理抉擇,用自己的理智去抉擇以後,他選擇皈依佛世尊。
“我舍餘大師”,我為什麼會舍棄其餘的那些外道的大師來皈依佛陀呢?我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跟佛熟一點。我是怎麼樣?因為佛陀“無過具德故”。無過,一切的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都斷盡了;一切過失都斷盡了;一切德都圓滿具備了。三德圓——智德、斷德、悲德,一切都圓滿成就了,所以我皈依佛世尊;對於佛所開示的法門,我一直去修學是皈依法;那些跟隨佛修學的是我的學長,我向他們學習。
所以我們要超出生死輪回,我們要治療好這個生死輪回的大病,要依靠醫生,佛陀是我們的醫生;佛教的法門是藥,我們要吃佛陀開的這個法門的藥;還需要護士,僧寶是護士,他引導我們,是我們的善友。所以這個三寶都是不可缺少的。
諸佛菩薩和曆代的大德高僧,他們在這個人世間示現,其實就是路標,起一個路標的作用,他們都是成佛之道上的路標。我們透過念佛、念法、念僧,不斷地憶念佛陀的功德,不斷地去臨摹佛陀的品質。好像寫毛筆字,首先需要描紅一樣,同樣的,我們要成佛,首先也需要描紅。怎麼描紅呢?我們臨摹佛陀的品質,並且將這種對佛菩薩功德的憶念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之中來,在實際行動之中保持正知與正念;有智慧,自覺;有慈悲,覺他。這樣,將來我們也能夠成就與諸佛菩薩同樣的品質,同樣的功德。
所以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在修皈依三寶,都是對皈依三寶的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解釋。所以皈依三寶是至關重要的。
並且皈依三寶也是佛法的根本,是一切戒律的根本。我們受別別解脫戒的時候,在什麼時候得戒體?在念三皈依的時候得戒體。是一切修行實踐的保障,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貫徹始終的心要就是依於三寶的體係來學習,最初、中間和最後都要皈依三寶,這樣才能夠迅速成就。
如何去隨念三寶呢?可以從四門來修學:
第一個是法相門,就是這個法本上麵所印的《寶相讚》。《寶相讚》就是三寶功德的那些名相都在其中了,其實可以說《寶相讚》就是一個佛法概論,她是解釋《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她裏麵的讚佛寶、讚法寶、讚僧寶,是讚三寶體相讚的廣解,也稱為《聖教法相初基》。這是法相門。
第二個法性門,是我們學習彌勒菩薩的《寶性論》。學習《寶性論》我們就能夠了知自性三寶,一切眾生平等之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一切有情眾生皆可成佛。我們透過《寶性論》的學習能夠了解自性三寶的道理。《寶性論》上麵解釋“佛寶”,一個偈子就概括得很圓滿了,對佛的八種殊勝功德都包含在其中了。此偈說:
“無為任運成,非觀待他緣,
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佛也。”
第一是無為功德,無為就是離生住滅。佛陀度眾生,佛陀的慈悲心去幫助眾生,他不是要起心動念說:“哎呀,我要幫助這個眾生。”不是這樣的,而是“無為任運”的。
第二是任運功德,也稱為自生功德。一切分別最寂靜,所以是任運成就。
“非觀待他緣”。非觀待他緣是本生智慧所證,所以不需要觀待他緣。也就是說他是非思維言傳境,也就是現觀的智慧。菩薩還需要通過一些推理,通過一些思維才能夠了解法義,最究竟的法義。那佛陀呢?如觀掌中庵摩羅果,現觀,現量地知道。所以彌勒菩薩才造《現觀莊嚴論》,也稱為《現證莊嚴論》。這是自利的三種功德。
利他的三種功德是大智慧,大慈悲,大力量、大雄力,所以說“具智悲及力,得二利佛也。”
二利:自事圓滿是自利,他事圓滿利他。所以這個佛陀的八種殊勝功德,這個偈子裏麵都圓滿地概括了。
第三個是次第門,是依據《菩提道次第廣論》和《略論》攝理歸宗。把那些教理都落實到具體的修行方法上來,修皈依的因,皈依境,皈依法,皈依殊勝、皈依勝利,皈依後的學處,這五個方麵來修學皈依。
第一個方麵是皈依的因,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因為暇滿難得,並且難得的人身又容易失去;念死無常,並且死去以後,如果我們以凡夫心的話,大多數都是墮三惡道之中。所以我們有畏懼心,我們對三寶有信心,這樣才成為皈依的正確的因。
第二個方麵是皈依境,就是皈依的對象,我們要如理地選擇。什麼樣的才能夠成為我們皈依的對象呢?要有實、德、能這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實,要是真實的。佛陀是真實的曆史人物,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不是虛構的人物,而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畢竟圓滿解脫的。所以這是我們的皈依對象,這是真實的。
第二個條件是德,斷德圓滿,斷盡一切煩惱了。佛陀,你看他斷德圓滿,所以不會像其他的教。其他的宗教說,哎呀,上帝大怒,所以就怒降洪水,所謂的諾亞方舟,這個諾亞比較有信心,上帝就預先告訴他,你要造一個大船。上帝還會發怒,還會怒降洪水,這些應該是斷德沒有圓滿。佛陀是斷德圓滿,智德圓滿,斷證功德都圓滿,悲德也圓滿,所以三德圓滿是德。
第三個條件是能,要有大能力接引眾生。
所以從實、德、能上來考察,皈依的對象是皈依境。
第三個方麵是皈依之法,皈依之法也稱為皈依之量。有四個方麵:知功德、知差別、自誓願受、不說餘皈依處,這是皈依法。
第四個方麵是皈依勝利,就是我們受三皈依以後所得到的殊勝的利益:八種殊勝功德。
第五個方麵是皈依以後的學處,有各別的學處,應該遮止的和應該行持的,還有共同的學處。
這是說次第門,修證的次第。
第四個是止觀門,是三皈依觀法。我們透過三皈依觀的具體的修學來圓滿成就戒定慧三無漏學。
這是我們解說“佛”。
【薄伽梵】我們前麵講過了薄伽梵六義是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如果展開來講是二十一組,一百四十六法,乃至於有些經論上麵說三百多法。我們歸納起來就是佛寶的八種殊勝功德,薄伽梵具足八種殊勝功德。
具足這八種殊勝功德,我們稱之為薄伽梵:第一種是無為,第二種是任運自生,第三種是非思維言傳境,第四種大智慧,第五種大慈悲,第六種大雄力,第七種自事圓滿,第八種他事圓滿。
第一種是證得無為,那就是得到一種行動自在。行為動作從意識的約束下解脫,獲得自由運轉的行動自在。也就是說佛陀圓滿成就了,所以他的這種行動,他的這種斷證功德圓滿了,自性清淨和離垢清淨都圓滿具足了,這樣能夠得到行動自在,能夠證得無為。他能夠圓滿地顯現本具的一切德能,佛性本具的一切的慈悲、智慧、神通、三昧、辯才都能夠圓滿地彰顯出來。
但是說無為,不是說不需要依靠修證的法門,如果是那樣地去想,就是錯誤的。一般有一些人講法,就會有一個說得不圓滿的地方,就說:“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說法其實是不圓滿的。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說法就好像說樹的種子本來就是樹。這樣其實是不圓滿,為什麼?因為我們要知道樹的種子跟樹是兩碼事情。同樣的,眾生本來是佛,他這個隻是從佛性,就是說成佛的可能性這個角度來說的,在現象上麵來說凡夫眾生依然還是迷惑顛倒。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眾生有成佛的可能性,有佛性。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上麵說,三個原因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
第一,佛從眾生而出,佛是眾生修成的。
第二,諸法自性平等,眾生的自性和佛的自性本質上都是法界體性智,都是空性,都是緣起性空。
第三,眾生的心性本質光明清淨。但是我們要知道,本質光明清淨,現象上麵還是混濁的。要在適當的環境條件下去透過修行消除無明,才有明見真理的可能性。如果是不通過修持還是很難成就,所以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如果說“眾生本來就是佛”,本來是佛,那佛出世做什麼?毫無意義了。因為現狀混濁,是凡夫心,是生滅心,所以才需要佛出世來演說佛法,這是佛出世的必要性,令眾生轉迷成悟。
可行性是如果現象混濁,他本質上麵沒有可塑性的話,那出世也沒有意義,轉化不了。所以他心質,心的本體是智慧光明,有可塑性。所以有佛性,所以這是佛法的可行性。如果心質本身很昏暗,沒有可塑性的話,佛法也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這樣才需要佛法。
佛陀斷德圓滿,所以本性所具有的一切的德能圓滿地顯現,這是說無為的功德,就是自性清淨的功德,就是二淨的功德,自性清淨和離垢清淨。自性清淨,本有的福德、智慧、神通、三昧、辯才圓滿顯現;離垢清淨是斷德圓滿,所以才能夠毫無障礙地、無為地、完整地顯現,這是無為功德。
第二種是自生功德,也稱為任運功德。佛陀不思議的利益眾生的作用,完全進入了一種自然運行的軌道。就好像我們說佛光普照,為什麼說佛光普照?因為他不需要主觀意識的推動,所以我們才說佛光普照。好像太陽光,好像雨露,好像空氣,雖然它是無心無意,但是能夠依本身的自然性去利益萬物。雨水滋潤萬物,它有沒有說:“哎呀,這棵樹多淋一點雨,那個草少淋一點雨。”不會的。
雖然是無心無意,但是能夠平等地利益眾生。這種自然的性能,因為“無心”,所以才沒有選擇,才無私,才沒有傾向,才一律平等地起到利益萬物的作用。因為不受思想意識的支配,所以才完全進入到自然運行軌道。好像這個地球自然運轉一樣,自然運行軌道,所以無始無終。
為什麼佛陀有那種任運的功德?他不需要主觀的念頭,不需要主觀的思想意識的支配,他能夠任運地,自然地,無私、無傾向、無選擇地去利益眾生呢?這是一種慣性作用。因為佛陀在因地,他沒有成佛以前做大菩薩的時候,他所發的大願心、大慈悲心和他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這樣的結果。是長期修慈悲心,利益眾生的慣性作用。
我們要知道,佛陀這種任運自生成就,自然的利生作用是破除所知障的結果。菩薩在八地以前徹底地破除了煩惱障,從煩惱障、從見思惑,這樣的無明之中徹底地解脫出來了。但是從八地到十地還有所知障,還有以執著習染為特點的所知障,還有微細的思維意念活動,不能夠完全處在無念無分別的智慧境之中,所以才會有意生身。如此微細的動念就妨礙遍知智慧的產生,所以就不能遍知,稱為所知障,產生意生身,就妨礙任運功德的成就,是自如、自在、自然利益眾生的最後的障礙。能夠破除所知障,斷盡塵沙惑、無明惑,那佛陀的一切行為作用都進入到一個自然運行狀態,自然地利益眾生的狀態,成為任運的功德。所以從這個層麵上才能夠成就遍知的智慧,才能夠自然地利益一切眾生。
第三種是非思維言傳境。其實就是離言境,離思維境,這是佛陀見性的本體智慧的特點。見道以上的菩薩,就是五道中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見道開悟,見道以上的菩薩也有定中的見性智。但是在有學位上的見道智慧,他沒有消除所知障,所以不能夠完全真實透徹,不能夠明了一切事物的法性。沒有開悟的見道以下的眾生對於法性的了解要通過分析推理,隻是一種概念,一種理性推理,不是現觀的經驗。
在見道之中產生超世第一智就是見道的智慧,開悟的智慧,能夠觀照法性,就不需要經過分析推理了,不需要通過思辨的認識過程了。那麼好像我們眼睛看外物,口嚐食物一樣,沒有思維活動參與的現觀直覺,稱之為離言境,離思維境,現觀智慧。
佛陀這種見性真智有三個特點:
第一特點是現觀直覺。好像大圓鏡裏麵現一個影像一樣的,真實地直觀地顯現出來,沒有主體的思維的參與。
第二特點是無二見。主觀意識和客體對象融為一體,所以主觀和客觀這種對立消失了。
第三特點是遍知一切。見道以上的菩薩都有現觀智和無二見,但是因為所知障沒有斷盡,所以還是有限的,不是遍知的。並且他的準確性、清晰性也有限度,隻有在他的那種禪定之中才有這種見性的真智慧。在座下出定以後仍然還是世俗智慧,有名相,有分別。而佛陀的見性真智慧是遍及一切事物,所以是正遍知,已經沒有出定入定的分別。能夠一智同觀一切事理,智慧圓明通達,稱為非思維言傳境,稱為現觀智慧。
所以這三種就是佛陀自利圓滿的殊勝功德。
第四種大智慧是一切種如量智。
第五種大慈悲,就是佛陀因為大慈悲心,大菩提心才能圓滿成佛。所以智慧是佛母,慈悲是佛父。如果沒有大智慧,雖然有慈悲心也難以實現利眾的心願,難以成佛;如果沒有大慈悲心,雖然有智慧也很難用之於利眾,而會退墮到二乘之中。所以要有大智和大悲,悲智雙運。
第六種是大聖能,大雄力,佛陀的大智慧和大慈悲遍及一切的作用,和他永不間斷的永恒作用。五眼六通、八勝處、十遍處、十自在、十力,這些種種都是大雄力。
第七種是自事圓滿。那就是指三種自在,就是前麵的三種功德:證得無為,所以行動自在;證得任運,所以從生滅的循環之中解脫出來,獲得不生不滅的自在;第三種是證得見性的真智慧,從不可知的困境之中解脫出來,獲得無著無礙的遍知自在。所以行動自在、不生不滅自在、遍知自在,這是自事圓滿。那麼要徹悟自在才能夠稱為自事圓滿。
他事圓滿,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雄力,能夠圓滿地利益眾生,成就度眾的事業。
這是說佛陀的八種殊勝功德。
我們說如來的十種尊號。
底下是講佛陀利他功德和自利功德。先說利他功德。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
“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這是憶念佛陀是福德的大河,等流不絕,是善根的源泉無窮無盡,一切眾生福德的源泉是佛寶。
我們一起回向,明天下午來繼續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