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正法賢聖僧,明淨堅嚴希無上。
佛如良醫法妙藥,將護病者說名僧。
佛謂自覺法者正,自性離染清淨僧。
有情皆自具三寶,譬如木中本火性。
須藉鑽等勝勢力,所謂佛種從緣生。
佛即是法法即僧,名義有三性不異。
三寶常住同真際,亦第一義亦法身。
於一佛寶中,有諸身等別,
於一大藏中,教理行果分。
依佛教修行,三賢及十聖,
四果四向等,菩薩聲聞僧。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發菩提心,為幫助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迅速地從生死流轉的苦海之中解脫出來,皈依三寶,修學心要,早成佛道,所以我們來學習《隨念三寶經》。
前天我們已經講到了,我們要有迫切的皈依之心,那麼首先是要知道暇滿難得,然後難得的人身要讓她求取心要;而人身又容易失去,非常脆弱,所以要修念死無常。
第三個方麵能夠令我們迫切地生起皈依之心的是念三惡道苦。那我們人身難得又易失,如果人身失去的時候我們會到哪裏去呢?我與一切的如母有情眾生輾轉在六道裏麵輪回,為什麼到現在都難以解脫呢?一個很主要的因素就是因為對於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的痛苦沒有生起怖畏。
我們這個身體不會久住在這個世間,受業力的支配,命終以後大多數如果沒有精進修學的話,很多都會重新墮到三惡道中間去。為什麼呢?
第一,如果從時間上來看,我們一天之中所起的善念比較少,惡念比較多,隨時都在貪、瞋、癡三毒的包圍之中。
第二,從意樂上來說的話,我們造惡業的時候,因為宿世的那種習氣等流,所以會很猛烈。而修善法的時候就很容易懈怠。
第三,從對治這個方法來說,有時候我們造了惡行還不知道,也不會去懺悔;偶然地萌發起善念來,也很難堅持,很快就退轉了。
第四,是從對境來說,在父母、上師三寶麵前,因為經常會親近的原故,有時候也會造一些口觸心惱之事,也會生煩惱。
父母是恩田,三寶是敬田,種微小的因都有極大的果。因為境很大的原故,造的惡也大,所以惡業的力量非常強,往往都會墮到惡道之中去。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說,哦,我受了皈依了,我學了什麼什麼法門,那我一定不會墮到三惡道中間去。如果你隻是拿一個皈依證,口上念,心沒有真正地轉動,很難說。
看《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上說觀六道苦,我們先看底下的那個三惡道苦——
或修羅畜生,似天而速壞,
畜弱肉強食,困饑渴獵等。
耕負任打殺,但念水草淫,
餓鬼業由貪,內外自體障。
人間月為日,壽命五百年,
地獄中輕苦,勝刺三百槊,
寒熱等無間,壽命同天量。
修羅道他們雖然也有福報,跟天人差不多,但是他瞋恨心非常重,然後容易生嫉妒心,“修羅多嫉妒”。
在畜生道來說呢,他的痛苦一個是“弱肉強食”,再一個“耕負任打殺”。
餓鬼道的眾生,他是因為造貪業而墮落的,因為慳貪不舍的惡業所招感的,有外障和內障。“人間月為日”,人間一個月在鬼道中間等於一天,所以我們初一、十五去供祖先的時候,如果祖先在鬼道之中沒有解脫的話呢,那剛好就趕上他們的什麼?剛好趕上他們的中午飯和晚飯。那我們人間的一個月才等於他們鬼道中間的一天,以鬼道的一天來計算的話,壽命是五百年。
地獄中痛苦就更大了,而且受苦的時間又非常長。
其他的——
諸天戰爭時,斷支殞命等,
劣天被驅擯,死住不自在。
諸天他會有一個痛苦是要跟阿修羅戰鬥。但是天人他有福報的原故呢,所以他如果跟阿修羅戰鬥的時候,這個手腳被砍斷了的話,在天上的那個水池中間用甘露一洗呢,又會恢複過來。但是頭斬斷的時候就沒有辦法了。
還有種痛苦是“劣天被驅擯,死住不自在”,有五衰相現就快要墮落了。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稱為地居天,是修十善業所感得的。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這個不單單是有修十善業,還要修禪定。
欲界的這個六層天都有男女的情欲,所以稱為欲界天。但是越往上越輕,《俱舍論》上說,執手視笑淫,越往上越輕。有一些是握握手就好了,有一些是互相看著笑一笑就好了,乃至於互相看一眼就好了,這樣子越往上越輕。
在時間上,四天王天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天等於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天等於人間兩百年,兜率天一天等於人間四百年,化樂天一天等於人間八百年,他化自在天一天等於人間一千六百年。越往上天人的壽命越長。
再往上是色界,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再往上是無色界的四禪天。
雖然說天人有福報,但是仍然還是有五衰相現等等痛苦,還是沒有超出生死輪回。
而修羅道——
修羅多嫉妒,熱惱而興鬥,
截支或斷命,雖智不見諦。
雖然有一點智慧,但是因為他瞋恨心、嫉妒心很重的原故,不能夠見到苦、集、滅、道四聖諦,很難修學佛法。
人苦謂生等,苦逼如鬼獄,
或修羅畜生,似天而速壞。
人道的苦,生、老、病、死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而且底下的這個三句是說種種的人不同,人間就有六道。有一些人他雖然形體上是人,但是他生存的那種環境是很痛苦,好像“苦逼如鬼獄”。有一些是被囚禁,內心很痛苦,所以說不要以為六道,不要以為那些地獄、餓鬼距離我們很遠,其實內心的這種痛苦,如果不能出離,不能轉變就是自己的地獄。
也有一些福報不夠,饑餓,好像餓鬼一樣。
“或修羅畜生”:有一些人嫉妒心、瞋恨心很重;也有一些是比較愚癡,或者被壓迫很辛苦,好像牛馬一樣。
有一些人他雖然生活得比較優裕,條件比較好,“似天”,好像天人一樣,但是迅速地就壞掉了,乃至於三惡道之苦。所以要能夠知道這些惡道苦。
那麼佛陀為什麼要在很多經論裏麵反複地說到三惡道的痛苦呢?不是為了讓我們去好像隻是生一個恐懼心,然後讓我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沉重。而是為了喚醒我們世間人的迷夢,告誡我們,告誡那些在火宅之中還以苦為樂的眾生,讓他能夠從沉淪之中覺悟過來,迅速地設法出離。
並且我們為佛弟子,應該看清楚三惡道距離我們並不遙遠,隻是一息之遙。一口氣不來,我們如果沒有修持,沒有修證的話很難說有把握保證自己不墮落。怎麼可以知道呢?看我們當下能不能夠轉念,如果當下我們自己的念頭都轉不過來,無力把握自己的心念,不能夠念念生善,不能夠念念覺悟,現在身體很健康,頭腦很清醒都沒有把握的話,到臨命終時又怎麼能夠把握呢?又怎麼能夠麵對種種業力,乃至種種違緣痛苦的考驗呢?人臨命終時的那種痛苦好像烏龜要從那個殼裏麵掙脫出來那樣子的苦,在那種苦境之中還會保持正念知道念佛嗎?還會知道求解脫嗎?
如果現在不用功的話,將來在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中陰身境界之中,我們平時自己的心沒有訓練好,那麵對那些業境就好像一個站在懸崖邊上的盲人,稍微一不謹慎就會失足掉到深淵裏麵去,在惡道之中長劫受苦了。
那麼怎樣子才能夠避免三惡道之苦,拯救自他一切有情眾生,超出生死輪回呢?唯有皈依三寶、如法修行才能究竟解脫。
所以說經常地憶念惡道之苦呢,是生起猛烈的迫切的皈依之心重要的動力,也是讓我們修行有一個緊迫感的重要因緣。
那麼因為這個三種因素呢,我們生起迫切的求皈依之心。
我們皈依的對象是什麼呢?有什麼樣子的條件呢?我們要深信唯有三寶能夠救度我們超出生死輪回。這個世間每一個人都會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安身立命,總會要想抓住一些什麼,然後才覺得踏實,才覺得安全。
有一些是依賴財富,所以不顧一切拚命地去多賺點錢,以為說我年紀大了,反正有錢財作保障就好了。所以祖師說,凡夫眾生就是前三十年犧牲健康換取錢財,後三十年犧牲金錢換取健康。
有一些是依賴地位,將地位當作自己的靠山。有一些是依賴家庭,將親人作為港灣。或者最注重的是感情。
所以有種種、種種的,世間人他有種種的皈依,感覺什麼最可靠、最可信賴,他就會去皈依什麼,或者皈依金錢,或者皈依感情,或者皈依地位。但是要知道這些都是不究竟的啦。為什麼?因為感情難免出現變化,家庭難免出現變故,地位也無法永久地保有,金錢隨時也會更換主人。所以這些都是非常無常的。不管你怎麼樣子去拚命去抓住它,等你抓到手的時候呢,就好像一個人在洪水裏麵掙紮,他拚命地抓住一根稻草,那有什麼用呢?抓住一根稻草也隻是抓住一個幻覺一樣,馬上還是會要破滅,還是會要沉沒了。
所以這些外在的一切都處在無常變幻之中,本身就非常不穩定,根本不可能為我們提供堅實的保障。
現階段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物質享受比古人更豐富,但是為什麼我們內心深處仍然還是覺得很惶恐、很迷惑、很空虛,沒有真正的安全,還是心不安?因為我們知道這世間的一切都無法作為真正的皈依處,無法解決生命的終極歸宿。
可皈依的對象,能夠作我們終極的依靠,皈投的對象,那麼應該是有四個條件。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上麵就說:
第一個是自離怖畏,自己已經畢竟解脫,超出輪回,遠離怖畏之苦了。
第二是能令他離怖畏,具足方便善巧。
第三是以大悲對一切有情,無冤親憎愛,好像佛對提婆達多和羅睺羅,能夠平等地看待一樣。如果沒有大悲心,心裏麵還有偏愛,有偏黨的話呢,就不能夠使一切眾生平等地離怖畏。惟有佛能夠成就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毫無過失。
第四是不重財供,惟重法供。
有這樣子的四種功德可以成為我們究竟的皈依處,隻有佛四種圓滿具足,所以說佛是唯一的救護者。然後對於佛所說的一切經教,法寶也應該成為我們的皈依處。僧寶是修行的助伴,也是皈依處。所以唯有三寶可以作為究竟的皈依處。
第四個方麵唯有三寶可以作為究竟的皈依處,我們可以從實、德、能三個方麵來分析。
首先是真實。佛陀是真實的人天導師,是真實的曆史人物,不是一個好像傳說中的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而是真實地在曆史上示現。兩千多年以前佛陀出生在藍毗尼園,然後成佛以後教化眾生,留下許多至今都為人瞻禮的聖跡。我們去朝拜印度的時候都禮拜過佛陀的十二大聖跡。佛陀所傳授的教證二法,能夠引導一切眾生斷除無明妄想,成就慈悲與智慧。並且千百年以來無數的祖師大德都依佛法而得到解脫,這個也是真實不虛的。所以我們對於這個真,深信不疑。
其次是德,德行圓滿。佛陀圓滿具足斷德、智德、悲德,斷除一切的煩惱,不再有任何缺陷,不會起絲毫的貪、瞋。
智德是成就一切的智慧,一個是證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如所有智;一個是了知緣起顯現差別的智慧,為盡所有智。
然後成就悲德,在《百五十頌》上麵稱讚佛陀的悲德說:
誰於一切惡,從本悉皆無,
誰於一切中,住一切功德。
設若有心者,於彼應皈依,
讚彼恭敬彼,住彼教應理。
“設若有心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一個真正有智慧,能夠辨別善惡、分辨邪正的有智慧的人,就能夠了知佛陀惑淨德圓,斷證功德圓滿,斷悟的功德和證悟的功德具足圓滿,堪為皈依處,所以真實地生起毫無諂誑的皈依。
第三是能,佛陀具有度化眾生的大能力,值得我們信賴。因為成就斷德圓滿故,所以能夠指導眾生息滅煩惱、斷除妄想;因為智德圓滿故,所以能夠按照眾生的種種根機施設教化,能夠普遍地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機,然後現種種身去教化一切眾生;因為悲德圓滿故,所以能夠沒有親疏分別地平等救度。
所以實、德、能三個方麵是我們選擇信仰對象作為皈依處的判斷標準。而且更重要的皈依不單單是一個外在的形式,是我們希望透過皈依能夠轉變自身的心行。
首先要有一個迫切的皈依之心,奠定堅實穩固的修行基礎。
要了解暇滿難得,所以求取心要,讓我們的生命的每一分鍾都過得最有價值,最有意義。
要念死無常,今生今世不能久住,隨時會死亡。死亡以後呢,會隨業流轉,不能自在,所以修行要有一個緊迫感。
我們知道平時自己是白業的力量很弱,黑業的力量很強,所以死後往往會墮入到三惡道中間去長劫受苦。惟有三寶能夠救度,所以要生起一個非常緊迫的迫切的皈依之心。
以畏惡趣苦信三寶,相信三寶的實、德、能,能夠救度我們不墮三惡道而行皈依,這是共下士道的皈依。乃至於共中士道和上士道的皈依。所以要能夠有智慧選擇正確的皈依對象。
有一些人一輩子就會貪著金錢,但是平生苦恨聚無多,及至多時眼閉了,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如果還因此而造惡業那就更加愚癡了。
有一些是注重於感情,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但是大限來時各自飛,也仍然是毫無益處。所以世間的一切其實都是毫無益處的。
有一些人他會去皈依那個鬼神,覺得鬼神有神通,能夠幫助他。但是鬼神自己也仍然沒有超出輪回之苦,並且有貪、瞋,有貪瞋也就不能夠成為我們究竟的皈依處。
帕繃喀大師曾經講過一個公案。說,西藏有一個人,這個脖子上麵長了一個大瘤子。然後治療了很久,任何醫生都治不好。他有一天在外出的時候,回來的時候很晚了沒有地方睡,沒有到家,就路過一個小的土地廟,就進去睡一個晚上。到半夜的時候一群鬼就跑過來,然後在那個土地廟裏麵分那個屍體作為食物。
然後分下去以後發現少了一塊。剛好有個鬼就看見這個人躺在土地廟那個旁邊。然後他說:“哎,這裏麵有。”
然後那個鬼就把他脖子上這個瘤子一把就摘下來,分給那個缺少一份的那個鬼了。第二天,天一亮鬼就跑了,他開始很怕,一看,摸摸脖子好了,這個瘤子不見了。回去以後到處宣傳,說這個還是好,然後那個土地廟就香火興旺了。
另外一個人也是有這個毛病,脖子上麵生了一個腫瘤很大。他也就很虔誠呢,跑到那個土地廟去燒香,然後也說求那些鬼神幫他把脖子上這個瘤子去掉。晚上就在那裏睡一晚,到半夜的時候那群鬼又來了。來了以後呢,又是在分那個食物,一分呢,然後結果多出來一塊,不是少了。所以那個鬼看到有個人躺在那裏,把那個多出來的一塊順便就往他脖子上一扔。第二天早上醒來,原來那個瘤子沒有好,旁邊又生多一個了。所以這些其實是不能夠成為究竟的皈依處,唯有佛陀具足實、德、能,能夠成為我們究竟的依怙。
我們有沒有考量,有沒有考慮,有沒有思考,我們有沒有得到真正的皈依體?我們誰比較有把握說自己得到真實的皈依體?這是最基本的啦。有一些說我皈依證拿了十多年了,二十年了,那有沒有把握說自己得到皈依體了?
皈依體,我們說要有畏懼心和信心,大乘上士道的皈依體要有大悲心,悲心和信心,才能得到皈依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