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信解歡喜,我們學本經,學信解歡喜。我們看到這個佛經,我們要知道就是真實的如來身。什麼身?智慧身。什麼身呢?法身。所以我們要知道,佛在哪裏?真實的佛在哪裏?在這個佛經裏麵。那我們見佛以後,信解歡喜是怎麼樣?我們聽聞到佛法,真的有信心,真的心轉變過來了,這樣子是信解歡喜。

好像一個貧苦的人聽說自己有一個無價的摩尼寶。但是他很愚癡,他不會去馬上尋找自己這個摩尼寶,反過來還很熱衷去求那些蠅頭小利,浪費掉自己寶貴的生命啊。那我們一定會說他很愚癡。但是不幸的是什麼,我們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地愚癡。

雖然我們曾經得到過人身,六道輪回苦海之中,我們都曾經得到過人身,但是怎麼樣?我得人身無義恒空過,都是用於幹什麼?最重要的法,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沒有去精進地去做。而是在做什麼?而是在做那些次要的事情,在為那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身外之物而忙忙碌碌地過了一輩子。

所以中國有個成語叫做碌碌無為,看起來每個人都很忙碌。但是在忙什麼?最後有什麼作為?有什麼成就?沒有啊。反而顧不上開發自己自性本具的寶藏。或者一開始也曾經興衝衝地去挖過,也皈依三寶,也修過一陣法。但是一時之間,不曾挖到就很輕易就放棄了。我們念了些經,打了一下坐,覺得,哎呀,好像也沒有什麼,好像也不相應。然後也就放棄了,然後也就疲軟了。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已經跟我不相幹了。這樣子就糟糕。不能夠轉變我們的心。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裏麵說:

“得此閑暇身,我若不修善,

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好不容易啊,在一百年的牢獄之中好不容易得到半天的自由活動的機會,給自己去決定。但是怎麼樣?我不修善,自欺欺人。這個是最嚴重的,一個人欺騙他人是狡猾,欺騙自己是愚癡。所以“亦無過此愚”,最愚癡。

唐朝一個詩人白居易說: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所以希望我們大家不要在蝸牛角上去爭那些蠅頭微利。我們的生命,人身很難得,一刹那就會毀壞,好像電光石火一樣,好像閃電一樣,好像兩塊石頭敲在一起,一下子就起火花一樣,一生起馬上滅了。我們這麼難得,這麼短暫的人身要好好用來專修佛法求解脫才對,求取心要,誌求解脫,這個才是最有價值地用好了這個暇滿人身。

希望我們每一位,都能夠做一個快樂的修行人,歡喜自在地、心無掛礙地活在這個世間,那目標就是幫助自他都得解脫。這樣子是真正的有智慧的人。

並且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從無始以來直到現在,在無窮無盡的生命長河之中,現在的世人他們所追求的財富、地位,我們在過去生之中都曾經得到過,但是又有什麼意義呢?得到以後有什麼意義啊?我們仍然還是在六道裏麵輪回受苦。如果我們將來成就了,有神通,我們用天眼通觀察,用宿命通觀察,知道什麼?知道我曾經在得人身的時候,我也曾經做過國王,也曾經成為大富長者,但是有什麼用?權力在臨死的時候能夠幫到我們不墮落嗎?不能啊。再多的財富能夠幫助我們不墮三惡道嗎?也不能啊。所以仍然在輪回之中受苦。

希臘有一個亞力山大,傳記上麵說他是死了以後,這個手伸到棺材之外。告訴我們什麼?你看,曾經征服四海,到處南征北戰,最後死的時候也是跟一般的人一樣,也是跟一個乞丐一樣,怎麼樣?兩手空空地離開這個世間。

所以現在我們應該猛然覺悟,做一些最有價值的事情。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怎麼樣?就是皈依三寶,就是開發我們生命之中的自性的無盡寶藏,讓自他共成佛道。這個是我們生起迫切的猛利的皈依之心的第一個強勁的動力。為了讓我們的暇滿人身最有價值,讓我們的人身過得最有意義最充實,所以我們皈依三寶求取心要。

第二個方麵心要是念死無常。念死無常是生起猛利皈依之心的第二個強勁的動力。我們很迫切地希望馬上皈依三寶修學佛法,那要念死無常。佛說:觀無常,足以得道。不是說求很多高妙的法才能成佛,你就修無常,你就可以成佛,就可以得道。

有一些人,尤其是沒有聽聞過佛法的人,他不了解,他不理解,覺得,哎呀,你看,我活得好好的,我還活得挺滋潤的,悠哉遊哉,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人活得好好的為什麼去念死無常幹什麼?那不是在自尋煩惱嗎?這個是因為從來沒有聽聞過佛法。

還有一些人就是會產生一個誤解,認為說,哎呀,這個念死無常,人活得好好的還沒有死呢,還年輕呢,就去念死無常去了,你看這個佛教專門教人消極,逃避世間,逃避現實。其實不是的。這個是沒有了解佛法。

佛法強調我們要念死無常,是為了讓我們充分地認識到現實的嚴峻,我們人生命很脆弱,國土危脆啊。就是讓我們能夠認識到這種死無定期,所以隨時都保持正念,隨時都修行佛法。那麼即使在死亡突然來臨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從容地麵對,能夠自在地把握。所以念死無常是為了鞭策我們更積極地利用好寶貴的人身,來做最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隻有通過修念死無常才能夠產生精進力。最初我們修念死無常,心才能入道,才能看破放下,才能生起出離心來,才能不留戀,不執著於這個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中間我們要通過修念死無常才能精進;最後我們也是通過修念死無常,才迅速地圓滿福慧資糧,早成佛道。所以是非常重要的法,是提升我們生命品質的精進的動力,改變我們生命發展方向往善的方麵、往解脫的方向走的一個轉折點。要修念死無常的三個根本、九因相:

第一根本是思維死決定。

第二根本是思維死無定期。

第三根本是思維死的時候一切都幫不上我們,毫無意義,唯有佛法能夠對我們作利益,幫我們得解脫。

每一根本都有三因相,所以合起來稱為九因相。

第一根本是思維死決定。我們看第一種思維死決定,有生就必有死,好像陽光下麵甩不掉的影子一樣,沒有人能夠僥幸地逃脫;有生必有死,崇高必墮落,集聚必消散;乃至於如來化現在這個世間的化身,也是機薪既盡,應火須滅,也要示現入涅槃。所以死決定。我們在座聞法的一百年之後恐怕一個都不在了,所以這個是決定的。

三因相:

第一種因相是死主決定當至,無緣能令退卻。

第二種因相是壽數無可增添,不斷減損。好像一支蠟燭一樣越點就越少了。乃至於我們去修長壽法,那也隻是權宜之計。《入菩薩行》上說:

晝夜無暫停,此壽恒損減,

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沒有其他可以增加的,我怎麼能夠不死呢?

第三種因相是於在生時亦無閑暇修法,就要麵對死亡。我們雖然現在還在世,但是怎麼樣?世人共爭不急之務,忙忙碌碌的都是一些世俗的小事情,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真正的解脫大事沒有把它擺在最中心、最重要的位置,好像第三世的貢唐佛爺,丹貝準美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