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就是廣述。

佛陀對於根機成熟的菩薩種姓的眾生,為他們授記將要成佛。佛陀是法王,菩薩是法王子,所以稱佛為“諸菩薩父”。

菩薩為什麼稱佛為父呢?可以從初、中、後三階段來講。最初佛說法在菩薩的心相續中播下大乘種性的種子,如吉藏大師所說:“悟解一乘,堪紹繼佛種。”中間,菩薩也是以佛的加持,從一地獲得一分斷證功德開始,逐漸養育到十地。最後在十地時,諸佛對菩薩作大光明灌頂,授予法王之位,所以說佛陀是“諸菩薩父”。

“眾聖者王”是對於聲聞乘、緣覺乘根機的眾生,佛陀對於聲聞、緣覺種姓的眾生,教導他們各自證得聲聞、緣覺的聖果。這些二乘的聖者,他們是法王的庶民、群眾,所以稱佛為“眾聖者王”,在聲聞、緣覺一切聖者之中,佛陀是眾聖者之王。

佛陀對於根器還沒有完全成熟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種姓的有情,為他們廣設方便,引導他們趣向涅槃,好像商隊,一個經商的商人隊伍,從近至遠而往寶所,佛陀是商主,是商隊的首領,引導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商隊漸次地前進,到達涅槃解脫城,所以稱佛為“往涅槃城者之商主”。

現導師事業之相呢,是開示佛陀的意業、語業和身業。

【妙智無量,辯才難思;】

是說佛陀意業的悲智功德。

【語言清淨,音聲和美;】

是說佛陀語功德。

【觀身無厭,身無與等。】

是說佛身功德。

到這裏麵就是利他功德圓滿。

“妙智無量,辯才難思”,佛意功德永離顛倒。《現觀莊嚴論》上麵就歸納為二十一組,二十一組無漏法,總共一百四十六條,是佛陀的智慧功德。

第一組是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稱為“三四二五、單七隻八”,合起來是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勤如意足,心如意足,觀如意足。修這個四如意足能夠產生神通,所以稱為四如意足,稱為四神足。

五根:信,進,念,定,慧。

那麼我們要知道佛陀的三十七道品功德,雖然名稱上麵與小乘的相同,但是內容上麵有很大的差別,是指大乘菩薩以無相般若智慧去修證三十七道品所獲得的智慧境界。

第二組是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第三種是八解脫。

第四種是九禪定: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第五種是十遍處禪:

青遍處定,黃遍處定,紅遍處定,白遍處定。修這個四定,四種禪定成就的話呢,就可以任運地化現各種光,各種顏色。

地遍處定,水遍處定,火遍處定,風遍處定。修成這個四定就可以任運地化現地、水、火、風。所以佛陀,那些諸大菩薩那些大神通都是由這個十遍處禪而顯現。

空遍處定,修成以後能夠隱身,或者穿牆過壁。

識遍處定,修成以後可以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所想的事情,或者改變他人的思想意識。佛陀有一個意等持神變,他如果安住在這個世俗諦之中的時候,他能夠以這種意等持神變加持一切有緣眾生。有什麼作用?都能夠知道如來心裏麵在想什麼,也都能夠知道一切眾生他們每一個心裏麵在想什麼。這樣子的神變。還有一種是佛陀如果以這種意等持神變安住在真諦之中的時候,任何人都不知道佛陀他心裏麵在想什麼,乃至於十地大菩薩,等覺位的大菩薩,也不知道佛陀他的意向,這個是稱為意等持神變。

第六組是八勝處禪。

第七組是無煩惱禪:斷除煩惱所生的禪定智慧。

第八組是願覺知禪:由於獲得了願如意功德,所以一切願念,起一個念頭就能夠覺知一切,這樣子的禪定。

第九組是六神通。

第十組是四無礙智:法無礙智,對萬物的性能認識無礙;義無礙智;詞無礙智;辯才無礙智是語自在的功德,其實要辯才無礙,真正的無礙智要到第九地菩薩才能獲得。佛陀的這種四無礙智是最極圓滿的。

第十一組是四如意:四如意是斷證功德,斷德圓滿以後,一切的障礙盡除以後的功德,也稱為四淨德。

身如意,是依靠禪定力獲得生死自如的能力。

緣如意,是變化各種事物。

心如意,是在一刹那之中進入各種無量無數的禪定境界。

智如意,是具有不可思議的記憶和反應能力。在《大乘經莊嚴論·究竟品第二十二品》裏麵稱為四種清淨,這裏麵呢,也有些經論稱為四如意。四種清淨,《經莊嚴論》上說:

“受住以及舍,示現及轉化,

於定及智慧,獲得向汝禮。”

第一種清淨是所依清淨。受身隨欲而住,以及時至隨舍得自在,所以說“受住以及舍”是第一種清淨。

“示現及轉化”是所緣清淨。示現無所緣,以及轉化為有。

“於定”是心清淨。於一切相中心得定。

“及智慧”是智清淨。於一切相中具智慧。

這是四種清淨。因為非常浩瀚無邊,所以不能展開來講,展開來講就很長時間了。但是我們要知道二十一組無漏法是佛陀的智慧。

第十二組是十自在:生命自在,意識自在,財富自在,事業自在,意想自在,轉世自在,願心自在,神通自在,智慧自在,說法自在,稱為十自在。

自在就是自己完全可以掌握和控製了。生命自在,能夠掌握生死。意識自在,完全可以控製自己的意識,隨時可以進入各種禪定境界。意想自在,是想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

《大乘經莊嚴論·力品第八品》上麵說:

“具自在盡如彼願,彼諸相淨而示真。”

這裏麵就概括十種自在。

第一是“隨自願欲而住者”,是壽自在。那麼得到這種自在以後的話呢,想壽命有多長就可以住世多少年,好像我們那個寶掌千歲活了一千多年,在中國也呆了幾百年。

“隨所欲入三摩地等持”是心自在。

第三是“由得虛空藏三摩地,於諸有情施無量資具寶雨者,為財自在。”財富自在。

第四種是業自在,“轉化地界、有情和受生處者,為業自在。”他可以想受生到哪裏,就受生到哪裏。

第五種是“隨欲住禪定中及出生於不同世間等,為生自在。”也就是轉世自在。

第六種就是意想自在,“於地信解為金而成彼等,為信解自在。”佛陀因為他有這種信解自在,所以我們看《般若經》上麵說到,佛陀曾經以神變力將無量世界都轉變為淨土。佛陀說經典的時候,有時候他以神變力,腳趾頭一按這個地,觸這個地,整個地都全部變為淨土。這樣子是因為信解自在,信解是金,然後就整個都是黃金鋪地。

第七種是願自在,“隨所發願而成就者”。

第八種是神通自在,“知令所化眾生所願圓滿”的方便法,如何引導眾生能夠圓滿他的願力,稱為神通自在。

“於四無礙智得自在者”,為智慧自在。

於諸有情都能夠滿足一切有情眾生的心,開示悟入,說法自在。

那麼我們要知道這個十自在都是六度波羅蜜之果。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是布施度之果。

事業自在,業自在;轉世自在,也就稱為生自在,是持戒度之果。

信解自在就是意想自在,那麼是修安忍度之果,忍辱度之果。

願自在是精進度之果。

第八種神通自在是禪定度之果。

第九種智慧自在和第十種法自在是修般若度之果。

這是說第十二組,十自在。

第十三組是十力,我們講過了。

第十四組是四無畏。

第一是說覺智無所畏懼。

第二是說染淨無所畏懼。

第三是說解脫道無所畏懼。

第四是說障蔽無所畏懼。

佛陀具有一切的斷證功德,智慧無礙,所以對於佛陀所開示的法,沒有人能夠提出異議來,沒有人能夠提出不同意見來,所以稱為四無畏,無畏之德。

《大乘經莊嚴論》第二十二品就稱讚四無畏:

“自他利中智,斷障出離等,

教示他外道,不動向汝禮。”

第一種說覺智無所畏懼,說染淨無所畏懼是屬於自利。比方說在自利中說“我是佛”說覺智無畏,說“我已斷盡一切有漏”這是漏盡無畏,或者說染淨無畏。這是自利。

第二種說解脫道無所畏懼和說障蔽無所畏懼是利他。說“以三乘道出離輪回”是說解脫道無畏;說“諸煩惱障解脫”是說障蔽無畏。

《中般若經》上說:“須菩提,雲何如來四無畏……於輪回中發獅子吼,轉大法輪;於世間中,比丘、婆羅門、天、魔、梵天,其餘任誰所不能也;我當轉他所不能轉之法輪也。”那麼能夠說這個四無畏的法唯有佛陀,其他的呢,一切都不能。

第十五組是三不自律,也稱為三不護:身不自律,言不自律,心不自律。因為佛陀的身、語、意都已經遠離習染過錯,自然莊嚴,自然純潔,不需要約束,不需要自律,所以稱為三不護功德。

《經莊嚴論》上麵說:

不護不失念,眾中三寬閑,

破除二染汙,攝眾向汝禮。

稱讚三念住,也稱為三不護,和底下的永斷習染功德,這個三組都包含在裏麵稱讚。就是說佛陀他修證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了,所以身業不護,自然不會有任何微細的過失,乃至於語業、意業都是如此。

第十六組是三念住。對於敬信者,能夠敬信佛陀,佛陀也不會特別喜悅,對敬信者不喜;對不敬信者不怒;對信與不信兼具者不生喜怒。是佛陀對於教化對象的無量的平等心。

第十七組是不遺忘性。也就是大慈悲,不忘失,不越時,佛陀不會遺忘眾生的疾苦,時時刻刻惦記眾生,救度眾生。

第十八組是永斷習染功德。佛陀已經永遠破除煩惱障、所知障的因和極微細的習染,獲得常淨的功德。

第十九組是大慈悲心。無限的愛護憐憫眾生,勇於承擔救度眾生的重擔。《經莊嚴論》上說:

“諸世間晝夜,六時各別見,

心具大悲者,利意向彼禮。”

能夠各別地見到一切眾生哪個進步了,哪個退轉了,根器怎麼樣,以大慈悲心之門利益一切有情,就稱為心具大悲之德。

第二十組是十八不共法。佛陀的十八不共法之中其實可以分為四類:前麵的每一類是六條,後麵的那個兩類呢,每一類是三條。

身無失誤,言無失誤,心無失誤,定無散亂,見無相異,事無遺誤,這個是行為不共法。

即身沒有任何的微細的過失;語言也沒有任何微細的過失,凡夫是很容易這個語言產生失誤,說錯了,心裏麵不是那麼想,口裏麵表達出來不相同,佛陀一絲一毫都沒有失誤;心也沒有疏忽;定沒有散亂;見無相異,是沒有輪回涅槃的差異想。

第七是不失意向;第八是不失勤奮;第九是不失觀注,不失觀照,不會失去觀照;第十是不失禪定;第十一是不失智見,能夠念念常生智慧,念念都在大智慧之中,一切種智之中;第十二是不失淨慧。也有些是翻譯為願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定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這六條是覺心不共法。

第十三是一切身業不離智慧;十四是一切語業不離智慧;十五是一切意業不離智慧。這個是稱為業不共法。

第十六是知過去一切事無礙;第十七是知現在一切事無礙;第十八是知未來一切事無礙。這個三條是智慧不共法。

所以其實就是行為不共法、覺心不共法、業不共法和智慧不共法。了解這個四組不共法呢,我們就可以了解如來的十八不共法。

不共法是佛陀獨有的,所以稱為不共法。不單單是外道沒有,乃至於小乘的阿羅漢,緣覺,乃至於大乘的菩薩,也沒有這樣子的大智慧功德,所以稱為不共法。

《大乘經莊嚴論》上稱讚不共法說:

由行以及證,及以智事業,

成聲聞緣覺,上首向汝禮。

“由行”就是行為不共法,就是第一到第六不共法。“以及證”就是證不共法,就是覺心不共法,證悟所攝持的功德。“由行以及證,及以智事業,”智慧不共法就是第十六條到第十八條不共法。事業呢,事業不共法,一切身業不離智慧,一切語業不離智慧,一切意業不離智慧。這個是事業不共法,就是第十三條到第十五條。那麼其實這個兩句就把十八不共法都概括起來了,因為這樣子,所以佛陀能夠成為一切聲聞、緣覺的“上首向汝禮”,能夠成為“諸菩薩父,眾聖者王”。

這是第二十組,十八不共法。

第二十一組無漏法是三聖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有一些佛學辭典上麵說一切智是聲聞、緣覺的智慧,這個說法是不圓滿的了。為什麼?因為不單單是聲聞、緣覺他們有一切智,佛、菩薩更有這個一切智了。

一切智是知總相的智,知理體的智慧;道種智是知緣起差別的智慧;一切種智是知道如空如幻,空幻不二的智慧。佛陀圓滿具足三聖智。

總共二十一組,一百四十六條,是佛的智慧法身的特點。是佛陀呢,我們說“妙智無量”,妙智無量我們說他的智慧功德浩瀚無邊的大海之中,不是我們凡夫能夠了解的了。但是可以透過上麵的一點點,一百四十六條,可以由嚐滴水而窺見大海,知道如來的妙智無量。

“辯才難思”,佛陀因為獲得不可思議的智慧,所以就示現了文句無量辯才無礙,有情無量分析疑義無礙,兩個方麵的辯才功德。就是說由一個字如來可以說法呢,一直可以說很長時間,把一切的三藏十二部都包含在其中,也可以說下去。那麼又對於有情眾生他們的任何疑問,佛陀都能夠毫無障礙地遣除斷盡他們的疑惑,所以辯才無礙。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佛陀的神變有三種神變:

一個是佛陀因為他有正遍知的智慧,所以可以身神變,是在一切有情眾生的麵前同時化現佛身。

語神變,是這個世界所有的眾生,不管他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中國人;中國人裏麵不管他用廣東話、用湖南話、用湖北話、用四川話;乃至於不同的鳥,用它們鳥叫的聲音,不同的動物,用它們動物鳴叫的聲音,同時向佛提出自己的疑問,佛陀一開口說法呢,任何眾生聽起來都是在為自己說法,都聽得明白。這樣子的不可思議的功德。這個是“辯才難思”。

底下兩句是顯佛的語業,“語言清淨,音聲和美。”

“語言清淨”,是佛語功德遠離一切過失。

第一個方麵是遠離虛誑不實的語業過失,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所以毫無過失,所以稱為“語言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