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信樂歸三寶,無諂誑驕從師受。
千裏無僧佛前受,後遇僧時速具儀。
不歸天神外道等,不惱不害於有情。
不與外道等共住,違此三法失皈依。
歸敬如來是我師,歸敬正法證教體。
現前僧眾賢聖等,直至菩提永皈依。
常念三寶勝功德,恩德無邊應供養。
於諸眾生發宏願,凡所興求白三寶。
晨夕三次作歸禮,守護歸戒如愛命。
“晨夕三次作歸禮”,最少一天六次皈命三寶。請大家發起無上的菩提心,為了幫助一切慈母眾生迅速地從生死流轉的六道苦海之中解脫出來,所以我們來繼續學習《隨念三寶經》。
上午我們已經講了佛陀的身功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那麼講利他功德圓滿講完整了。
接著講自利斷證圓滿。
“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這個是於輪回無染。
“解脫眾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底下是“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暴流。”那麼到這裏麵講斷德圓滿。
底下我們繼續講佛陀自利功德圓滿的證,證功德圓滿。
【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妙智圓滿”,這個是說廣大方麵來說佛陀所證得的功德圓滿。廣大方麵是“妙智圓滿”,甚深方麵是“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那麼這個是說體相,說證功德圓滿的體相。底下的“不住涅槃,住真實際”,這個是指功德。“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是說他的作用。
我們先看“妙智圓滿”。“妙智圓滿”一般常規的都是按照《現觀莊嚴論》的歸納,二十一聚無漏法所涵攝的一切無漏智慧,佛陀都圓滿無餘地具備,所以稱讚佛陀是“妙智圓滿”。
“二十一聚無漏法”,第一個是三十七道品。“三四二五,單七隻八”,三四,三個四: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二五:五根、五力;單七:七菩提分;隻八:八聖道分。
第二組是四無量心。
第三組是八解脫。
第四組是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定和四空定,加上受想滅盡定。
第五組是十遍處禪。十遍處,因為他已經成就十遍處禪,所以那些神通變化從此地而來,身體能夠放種種的光明。然後能夠示現地、水、火、風的種種變化,身上出水,乃至於身下出火,種種的神通變化都由這個十遍處禪而得來。乃至於可以隱身,這些由空遍處而來。還有識遍處就是能夠有他心通,了知他人的起心動念。這個都是十遍處禪成就以後的功德。我們要知道佛陀成就的這些禪定都是以智慧為體。
第六組是八勝處禪。
第七組是無煩惱禪。
第八組是願覺知禪,願智。
第九組是六種神通。
第十組是四無礙智。法、義、詞、辯才,四無礙智。
第十一組是四如意。又稱為四種清淨,或者有些經論稱之為一切種清淨。所依清淨、所緣清淨、心清淨、智慧清淨,這個四種清淨。
所依清淨,是依禪定故,能夠生死自在,這個是身如意。
所緣清淨,能夠隨意變化各種事物。
心清淨,是於一切相中,心都能得定,如如不動。
智慧清淨,於一切相中都能夠顯智慧。
第十二組是十自在。第一是生命自在。第二是意識自在。意識自在就是心自在,能夠隨心所欲進入到各種三摩地之中。第三是財富自在。第四是事業自在。第五是意想自在。想什麼就可以得到什麼,隨念而成就。第六種是轉世自在。第七種是願自在。第八種是神通自在。第九種是智慧自在。第十種是說法自在。
第十三組是十力。
第十四組是四無畏。說覺智、說染淨、說解脫道、說障蔽法,都能夠無所畏懼。因為如來已經徹底地斷證功德圓滿了,那麼如來所說法,一切的,不要說外道這些他沒有辦法去辯論,乃至於十地大菩薩,從最究竟的,如來入這種意等持神變的時候,安住在真諦之中的時候,十地大菩薩都不能完全了知。
第十五組是三不護。修證功夫已經登峰造極,爐火純青了,所以三不護:身、語、意不需要刻意地去護念,自然都能夠非常圓滿,都能夠任運無為地利益眾生,隨心所欲不逾矩。這樣子可以類比一下。
第十六組是三念住。對如來很恭敬,如來不會很歡喜;對如來誹謗,如來也不會起念不高興;乃至於亦信亦不信,半信半疑這樣子呢,如來對這些不同根器的,不同信心層次的眾生都會平等地教化。
第十七組是不忘失,不越時,也稱為不遺忘性。就是任何時候都不忘眾生苦,任運地生起大慈悲來。凡夫眾生為煩惱所係縛,佛陀為大悲所係縛。
第十八組是永斷習染功德。永斷煩惱障、所知障,二障的習染。
第十九組是大悲心。
第二十組是十八不共法。
第二十一組是三聖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圓滿成就。
這個是說“妙智圓滿”,從廣大方麵來說。
從甚深方麵來說是“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佛陀與三世一切如來,密意都是非一非異。法界智慧無二,具大平等性,於本性智慧,自然智慧之中安住,就是“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
下麵是說功德。
【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不住涅槃”,佛陀已經證悟到輪回涅槃無二平等,所以“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所以佛陀不住小乘的寂滅涅槃,不住小乘的那種無餘依涅槃,所以稱為“不住涅槃。”
以前有個秀才叫做張拙,他去參石霜禪師。禪師就啟發他,問說:“你叫什麼名字啊?”
他說:“我叫張拙。”
禪師就說:“巧尚不可得,何拙之有?”
他就言下大悟。就作了一個偈頌呈給禪師印證: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
這個是頌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自性。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前念已滅,後念未生這個之際顯現出來的靈光獨耀的就是我們不生不滅的真心的顯現。所以說“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破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
如果你要去想破煩惱呢,這個是不了義說,是方便說,為什麼?“重增病”呐。從了義上來說,煩惱是隨處出生,當處滅盡的。那麼隻要轉念就好,不需要去破煩惱,那個是頭上安頭。
“趨向真如亦是邪”,真如就是我們的佛性,佛性不屬迷悟,法爾如是,不是說可以去趨向的,可以趨向的就不是真如了。那麼實際上就是說,我們隻是方便假名說,因為她本來具足,本自具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麼假名方便安立說修證。
世事塵勞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
這樣子可以體會到輪回涅槃無二平等。
“住真實際”是以無住為住,住於諸法平等法性。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住為本,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而無住,無住而生心,這樣子都是說以無住為住。
凡夫的心是生心而有住,遍計所執性,見什麼就執著什麼。因為他執著於外境實有的緣故啊,所以見什麼就執著於什麼,見染法執著於染法;乃至於修行有清淨,他就執著於這種清淨,執著於這種清淨相。都是普遍的計較執著。所以內被欲望驅使,外受六塵誘惑,內外交煎,苦不堪言,在三界火宅之中不得自在。
二乘是無住而不生心。已經斷盡人我執,但是他就會入無餘依涅槃,沒有那種大慈悲心、大菩提心。所以他無住而不生心,不願意去利益眾生。
菩薩修行在解脫道上,沒有開悟之前,他側重於成就自利的功德,是生心而無住。那麼是斷執著,主要的功夫是斷執著。不要壓製念頭,生心而無住就好了,任何不計較,不執著,能夠看破放下。你要壓住念頭,就算是你能夠壓得到,得到一點清淨。那種清淨相並不是真實的成就,而是法塵分別影事,不是真實的證悟。
如同《金剛經》上說五道菩提: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和究竟菩提。從發心菩提、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屬於解脫道,側重於成就自利功德,側重於生心而無住。到了見道位以後,到了明心菩提以後,明心見性以後,那麼悟後起修是真修。再到出到菩提,到究竟菩提是屬於方便道,側重於成就利他的功德,這樣子是側重於無住而生心。前麵是側重於生心而無住,成就自利;後麵側重於利他是悟後起修,無住而生心。利益自他,直至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圓滿成就。
那麼從五道十地來說,從資糧道、加行道,到見道,這樣子都屬於解脫道;然後見道、修道、無學道是側重於利他。
這個是說“住真實際”。以無住為住,住於諸法平等法性,所以說“不住涅槃,住真實際。”
“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把這個四句合起來,另外作一種解釋說這個四句是顯佛的智德圓滿,為所教化的有情眾生作示範,作榜樣。
佛陀具有三智,三聖智:第一是一切種智,第二是無差別智,第三是無所住智。其實無差別智就是一切智,就是如理智;無所住智就是道種智,如量智。
“妙智圓滿”是指佛陀的一切種智,如空如幻,空幻不二;“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是指無差別智,是指一切智,如理智。三世諸佛,他們的壽量、身形、國土,等等的事業,雖然有無量的差別,但是諸佛如來法身常住,周遍法界,證平等性,無二無別,所以說是“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這個是從無差別智來說的。
不會住於二乘的無餘依涅槃,以無住為住,住於諸法平等法性,所以說是“不住涅槃,住真實際。”這個兩句是指諸佛如來的無所住智。
四句連貫都是形容如來的智德圓滿。那麼他修行下手的功夫都應該是六祖慧能大師那個十二個字: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那麼底下是說作用。自利斷證功德圓滿以後他的作用,他的利益眾生、教化眾生的作用:
【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
這部佛經是很精辟,很濃縮的。其實“遍”是遍觀,“現”是現身,也就是總結諸佛如來饒益有情的事業功德。意思也就是說佛陀安住於三身:法身、報身、化身,這個三身來遍觀一切有情,於一切有情現身說法,因機施教而利益教化眾生。所以“遍”是遍觀,遍觀有情的根器;“現”是現身,在一切有情麵前隨順他得度的機宜,現種種身來為他們說法。所以說稱為“安住遍現一切有情之地”。
我們其實要知道,佛陀安住於三身而遍觀有情的根機,這個是屬於佛陀智德圓滿。能夠一刹那中普遍地了知一切眾生的根機,因為如來是無上正等正覺。等覺就是內在能知的智慧和外在的所知事物的外延,這個兩者完全相等,完全重合,等覺,無上正等正覺;遍知,正遍知。所以這是形容智德。
為一切有情現身說法是說悲德。
其實這一句也就體現了如來的智德、悲德圓滿。
佛陀的報身是住在色究竟天的密嚴國土,為十地菩薩宣說大乘法門。其實究竟的說法是這樣說,報身佛他是有始無終的,恒住在色究竟天的密嚴國土。然後他會根據十方國土一切眾生的根機去化現,那麼釋迦牟尼佛隻是千百億化身之一,這樣子的來利益眾生,所以這個化身佛是有生有滅的。
佛陀的化身就會示現到欲界來八相成道,示現八相成道,為二乘種姓的,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的有情眾生,隨其意樂差別,為他們說聲聞次第法門、緣覺十二因緣法門;為人天種姓根機的眾生說五戒、十善之法;為大乘根機的有情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好像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
這樣子都是佛陀的教化眾生隨宜說法,以種種身來現身說法。
佛陀的法身就不說法,但是是報身和化身的根本。由於佛陀已經證得三身圓滿成就,所以才能夠遍觀一切有情眾生的根器,然後為他們現身說法。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之中說了九種譬喻來形容佛陀的事業功德:
如帝釋鼓雲梵天,如日亦如摩尼寶,
如來猶如穀響者,亦如虛空與大地。
以此九種譬喻來形容佛陀度化眾生的事業功德。如帝釋天,佛身教化眾生,利益眾生的功德好像帝釋天一樣;好像忉利天的天鼓一樣;好像雲一樣;好像梵天一樣;好像太陽一樣;好像摩尼寶一樣;好像穀響一樣;好像虛空一樣;好像大地一樣。九種譬喻如下:
第一種譬喻是說,佛身利益眾生的這個功德,好像帝釋天一樣。這個帝釋天(玉皇大帝),他這個身體的影像,無功用行,任運地就映現在吠琉璃地上。天上的,天宮的吠琉璃地是透明的,所以,他那種帝釋天的身像也是比較莊嚴,很莊嚴。然後那些小天神看到帝釋天,忉利天是第二層天,他有三十三個區域,他是中心,其他的小天神看到就生歡喜心。下界的四天王天的天神看到呢,就更生歡喜心。見到以後都想要獲得同樣的成就,所以就努力地去修積資糧,以求能夠獲得帝釋天的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