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佛不共法十八”,這是第二十組,十八不共法。

第二十一組就是三聖智。

底下有一個展開來說的十八不共法:

身口意無失,心無有不定,

異相不知舍,不減法六種。

欲念勤智慧,解脫解脫智,

三業隨智行,了三世無礙。

習氣正真淨,心生唯大悲,

一切種智性,稱為法性身。

這個就包含了十八不共法裏麵的我們說行法不共法有六個,覺心不共法有六個,業不共法有三個,智慧不共法有三個,合稱為十八不共法。

法性身所作,最極廣大故,

如是遍圓滿,世尊更立名。

這個是說智慧身,智慧法身一百四十六條。

“善說法律”,“佛、薄伽梵,善說法律。”“善說”。還是回到第二頁來,佛陀所說的如所證之理而說如實法,這是義妙;以無倒句義顯示正理,這個是文巧。能令所化的有情離妄證真,最初聞法生信心,中間思法生歡喜,最後修法得覺悟,這樣子的信、喜、覺,這是初善、中善、後善。所以有這樣子的義妙文巧,有這樣子二妙和三善的功德,所以稱佛所說的法都是“善說”。

“法律”。“法律”不是我們世俗所說的法律。佛教裏麵所說的“法律”是兩個分開來講:“法”其實是指理論;“律”是指修持的實踐的規律,得解脫的行解脫道的道路規律,佛陀開示的解脫道的規律。所以“法”是指能詮的言教,主要就表現為三藏十二部,三藏四續。修多羅是經藏,毗奈耶是律藏。“律”是滅諸過失,止惡修善,調伏諸根,是佛弟子的行為準則,這個是毗奈耶。阿毗曇是論藏,也稱為阿毗達磨,是抉擇辨別一切法義,是諸大菩薩和曆代祖師對佛法的領悟、解釋和佛陀密意的歸納。

龍樹菩薩的那個中觀六論要很注重,如果再加上,應該加上那個月稱論師的《入中論》,和提婆菩薩,也稱為聖天菩薩的《中觀四百論》,這個都是很重要的,深觀派的論典。廣行派的是慈氏五論,也有些稱為慈氏學二十論。二十論裏麵除了慈氏五論,應該還包括無著菩薩的七論,世親菩薩的八論。如果你也有智慧,你喜歡學得廣呢,那就可以展開來學好了。

十二部是佛經的十二種體裁:

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與授記。

這樣子的各種體裁來表達佛法,這個是指法,是指能詮的言教。

那麼“律”是指什麼?“律”是指所詮的義理,包括教法和證法兩大部分,是講修行解脫道的規律,就稱為律。

教法是教化眾生破除無明煩惱業障的法,是偏重於從理論上說,包括了蘊、處、界。我們上午說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還有說無常、苦、空、無我;還有包括真俗二諦;包括三性三無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些三性三無性;以及緣起性空等等,這一切的無漏善法,我們都稱為教法。

證法是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修行法門。是指行持,偏重於講行持,好像戒、定、慧,好像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教法偏重於理論,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真相;證法偏重於行持,幫助我們通過修心改善生命的現狀,提升生命的品質,證得諸法實相,成就像佛菩薩那樣子的悲智圓滿的良好品質,自性的功德圓滿地開發出來。

佛經上麵將我們本具的內在的品質,將我們的佛性比喻為窮子寶藏。《妙法蓮華經》上麵就有一個比方,就說一個窮子守著寶藏卻無法開發,隻能夠乞討為生。一個人他本來有摩尼寶,衣服裏麵有藏了摩尼寶,他自己不知道,也找不到,隻好到處流浪去討飯。那我們也是如此啊,我們的現狀就是如此,雖然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依然流浪生死,依然什麼都不圓滿。

所以本經上麵說:“佛、薄伽梵,善說法律。”佛陀善巧方便,他善於說法。說法,說什麼?通過教法來開示我們了解生命的真相,來勘探,來查明自身的寶藏。我們這個生滅的身體之中有不生不滅的自性、本性。佛的教法,好像有一個地方有黃金,你要首先去鑽,去勘探,知道在什麼位置。然後再去開采。這個勘探就是教法,開采就是證法。首先你要探明在什麼地方,不是亂挖一氣,亂挖一氣你把這個地球挖穿你也挖不到啊。所以首先要探明它在什麼地方。

那我們要透過教法的學習,真正地明白自性含藏寶藏,如來三德秘藏,這個不生不滅的本性就藏在我們這個生滅的身之中。不是說離開這個生滅的身體,離開這個生滅,離開生滅法,去另外求一個不生不滅法,那樣子是錯誤的。

所以佛陀善說法,說法就是讓我們了解生命的真相,告訴我們勘探,查明自身寶藏。佛陀善說律,善說律就是查明寶藏以後,更要學習開發寶藏的具體方法,查明在哪裏要挖下去,要實際運作操作,把這個黃金挖出來。何況是勝過黃金,勝過摩尼寶的福慧具足的佛性呢?要圓滿地開發她,修持顯現她,這個就是律了。所以律是一切賢聖走向解脫的規律,是走向菩提道的次第和具體的修持方法。

說佛陀善說法律,“佛、薄伽梵者,善說法律。”其實就是善說法,善說律,這個就是略說圓滿了。

所取殊勝之廣述。廣述分為兩部分,第一點是遠離過失,第二點是具備功德。先講遠離過失第一點。

【正得,無病,時無間斷。】

“正得”,善說法律就是正得;於諸法實相能夠毫無錯誤地現見、現觀,就稱為“正得”。好像明眼之人現見色法,眼睛明亮,我現前看到這個花是紅色,現觀。佛陀將此義如實宣說,依靠正法被教化的,所教化的有情就能夠無顛倒地走向解脫聖道,真正地現見諸法實相,證得聖果,所以“正得”。“正”就是真正現見諸法實相;“得”就是成就、得到聖果,所以稱為正得。達至涅槃,稱之為“正得”。

三乘的修行人,依佛所說的正法精進修持能成聖道,能得聖果,能證涅槃,所以稱之為“正得”。我們按照佛陀的教化去學、去修、去用功,能夠成阿羅漢,能夠成緣覺,能夠成菩薩,乃至於圓滿成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稱為“正得”。

“無病”,佛陀說正法如藥,能夠對治行者的煩惱熱病,行者善順正法教導,藥到病除稱為“無病”。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學佛的過程就是治病的過程,你不要老是關注你身體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還要看到更重要的是你的心不舒服,你的心病,煩惱病更重。

平時我們偶然地有個小毛病就會焦急不安,老是擔心:“啊呀,我這裏有塊硬的是不是什麼腫瘤啊?”很害怕。我那裏又怎麼哪,這樣子一天到晚提心吊膽。但是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貪、瞋、癡三毒的重病患者。那個貪、瞋、癡三毒現在不用功的話,很快就會病入膏肓啊,為什麼不著急啊?因為我們被無明所迷惑了。好像暗夜臨深淵一樣,黑暗的夜晚,一點月光都沒有,而自己眼睛又不太明亮,然後又站在懸崖邊上,自己還不知道。為什麼看不到這個懸崖,還以為沒事,所以不見輪回險境,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就是自己心有重病還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色身健康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靈健康,我們的心靈要能夠像諸佛菩薩那樣地安祥自在。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內心能夠常時地安住在慈悲和智慧之中。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這樣是真的心靈健康了。所以我們對照佛菩薩再來反觀我們的自身,隨時都被煩惱所困惑,被愛憎情緒所左右。

六祖大師去見五祖就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們來拜佛隻能說:弟子自心常生煩惱。所以要能夠生慚愧心,如果學佛很久了都是這樣子,就應該生慚愧心了。這些是我們不能逃避的了,要能夠正視直麵自心的貪、瞋、癡三毒病。然後積極地運用佛法來治療。對三寶生起信心,生起恭敬心來。佛是醫師,法是藥,僧伽就是護士,就是引路人。這樣子來虔誠地聞法,依法修行。

那麼這個修學的次第怎麼安排呢?有些人他是這樣子,他老是問我這功課怎麼排啊。其實一開始就應該要明白修學次第怎麼樣?我想應該常規的來說要分四步驟。四步驟的話,那麼戒、定、慧都在其中了,成就的次第也就在其中了。

首先應該要增強對三寶的信心,樹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可以學習幾種經。可以學習《隨念三寶經》,《增一阿含經》裏麵的《三寶品》;學習《地藏經》,《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我們不是有一個光碟,《如何做個快樂修行人》,加上這個。這是第一步應該要做的。

其中可以分為幾類:一類是《隨念三寶經》和《增一阿含經·三寶品》,是幫助我們認識三寶的甚深功德。然後透過對三寶功德的了解和憶念來強化皈依之心,來向佛菩薩靠攏,學習佛菩薩的品質。

第二類就是《普賢行願品》和《地藏經》,這是闡述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他們因地修行的宏深誓願力和廣大的行持。這個是我們為佛弟子應該培養的基本的信念。

《如何做個快樂修行人》,其實就是講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與佛法相應的點點滴滴,在生活之中修佛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這樣子的世出世間圓融無礙。

這個應該是第一步,最基本的了。

第二步是要學習修持佛弟子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的正見和行儀,指導我們如法地去持戒,去止惡修善。相關的經論有,比較重要的一些應該是:《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和《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藥師經》、《優婆塞戒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華嚴經·淨行品》和《文殊五字真言》。

首先學習《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和《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這個《五戒相經》我們講解過了,這個都是詳細地說明五戒。

《優婆塞戒經》是講居士菩薩戒。

其次《藥師經》是講色法、心法、息法,講如何達到身、心、靈的健康。身體健康無病苦,心靈健康無煩惱,靈性健康消業障。這樣子來學習。你看我們有些佛弟子,學佛很多年身體都轉不過來,可能比以前還更差。這個是說明學佛沒有真正地了解佛法,沒有真正地相應,雖然時間久,但是沒有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