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是梵行四德。
《瑜伽師地論》上說:
純一者,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
佛陀宣演無常、苦、空、無我,說這些法與外道之法不相混雜,純正無染稱為純一。
世親菩薩在《莊嚴經論釋》,其實就是《大乘經莊嚴論》的解釋,這是為彌勒菩薩那個法寶作解釋的。上麵說:
改造煩惱諸怨敵,救度惡趣世間者,
具備改造救護德,此等論典外道無。
所以說佛陀說法的梵行四德之一就是“圓滿”。所說的法寶都很圓滿,能夠有改造的德,有救護的德,改造就是斷眾生的煩惱習氣,救護就是在生死輪回之中將他們救脫出來,讓他們得成就。所以說“圓滿”就是:
第一個是能夠概括對治一切煩惱的法門。
第二個是能夠總攝一切法門之中最殊勝的義理。
所以《瑜伽師地論》上麵解釋“圓滿”說:
“圓滿者謂於文字無限量故,於義最殊勝故。”
在文字上麵每一個字都有無量義,都很精煉,然後包含的意思又很浩瀚無邊,在義理上麵是最極殊勝。
“清淨”。佛陀說法是從法界本然清淨的如所有智而來表達的,而來表述的,這是從性德上說清淨。
“鮮白”。是從遣除煩惱垢障方麵來稱讚法寶的功德,眾生自性雖然本來清淨,但是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心地,性體,本性是光明的,但是現象是混濁的。所以你不要說:“哎呀,眾生本來是佛,然後我也不用修了。”那不是的啦。你沒有去真實地了解佛法,那麼你長劫都還是迷惑顛倒,內在的性德不能顯發出來。
《瑜伽師地論》第九十八卷上麵,還有另外一種解說“清淨、鮮白”,說沒有畢竟成就的那個有學位的聲聞,他們是“清淨”;無學位的聲聞呢,他們是“鮮白”。這個九十八卷上麵說:
“有學聲聞見道修道,斷惑得無漏稱為清淨。”
有學就是三果四向: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以及阿羅漢向,這樣子的三果四向,總共七種,他們的見道位、修道位,他們的見道、修道,他們的斷惑得到無漏都稱為“清淨”。那麼無學聲聞就是指阿羅漢,生死漏盡、煩惱斷盡,見惑、思惑,見思煩惱斷盡了,不受後有之身,灰身滅智,不受後有,所以稱為“鮮白”。
彌勒菩薩在《大乘經莊嚴論》上麵概括說:
“此法隨時善”,是三善:初善、中善、後善。
“生信喜覺因”,讓眾生生信心,生喜悅,生覺悟,其實就是解釋三善的。最初生信心,聞法生信心;中間思法生喜悅得定解;最後修法成就覺悟,“生信喜覺因”。
“義正及語巧”,就是義妙、文巧,二巧。
“能開四梵行”,能夠成就梵行四德。
“不共他相應”,不與外道相同,這是純一。
“具斷三界惑”,這是圓滿。每一句法都能夠圓斷三界三惑。
“自性及無垢”,自性是清淨,無垢是鮮白。
“是行為四種”,是行就是梵行,梵行的四種。
所以《大乘經莊嚴論》,這個是非常好,他用那個頌子很簡要就把那些義理全部歸納在其中了。
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
義妙及語巧,能開四梵行。
不共他相應,具斷三界惑,
自性及無垢,是行為四種。
梵行的四種,梵行四德,這個是略說。
二、廣述
第二部分是廣述法寶功德,也是分兩個方麵來說:一個是所取殊勝,二個是究竟依托。
第一個方麵所取殊勝就分為略說和廣述。略說是:“佛、薄伽梵,善說法律。”廣述是遠離過失和具備功德。遠離過失是“正得,無病,時無間斷。”具備功德是“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這是所取殊勝。
第二個方麵究竟依托也分為兩個部分,略說是“法律善顯”,廣說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首先看所取勝之略說: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
具有無邊浩瀚功德的佛陀是從教法、證法而出生,所以我們對佛寶有信心。我們想佛怎麼成就的呢?他依法寶而成就,所以我們對法寶就很有信心了。而且佛陀住世的時候以佛寶為中心,法是佛所說,僧是依佛修學。佛陀入涅槃以後呢,以法寶為中心,我們要知道以法寶為中心。
藏傳佛教他們那個做得很圓滿,他們那個經書是在佛像上麵有一格,經書供在上麵,佛像在底下,這個很圓滿。我們這個不是了,我們是佛像高高在上,經書隨便亂放,其實你搞錯了。
論上麵有說:
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
是故為一切,眾生之祖母。
佛陀是眾生的大慈父,救度眾生,好像慈悲的父親一樣。但是佛陀從哪裏出生的呢?從般若法而生。所以般若法是一切眾生的祖母。父親坐中間,祖母坐旁邊,這個是顛倒過來了。父親供得很高,祖母卷起來放在褲袋裏麵,這個是很糟糕了。對法寶一點恭敬心都沒有,怎麼會這樣子。要知道你手裏麵拿一本《金剛經》,那個是你的祖母了。佛陀是你的父親的話,那《金剛經》是你的祖母。怎麼會這麼顛倒呢?這是對法寶沒有了解她的功德。其實我們明白了佛由法而生,所以要恭敬法寶。
而且佛陀是由無漏法而出生的,所以佛陀在說般若法的時候他是自敷法座,表示尊重法。我們那個般若佛母心咒:“噶底噶底,巴拉噶底,巴拉僧噶底,菩提莎瓦哈”,這裏麵就已經把五道十地都包含在其中了。其實我們念《心經》的“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個音是不太準確,其實般若佛母心咒多念誦,開智慧是很快的了。
第一個“噶底”是說資糧道位,第二個是說加行道位,“巴拉噶底”是見道位,“巴拉僧噶底”是說修道位,“菩提莎瓦哈”是說無學道位,圓滿成佛了,都包含在其中了。
我們也要學習,一定要知道對法寶要有很大的恭敬心。那些噶當派的祖師大德,哪怕見到有一張寫一個字的紙都會很恭敬,不會踩過去,更加不會說跨越經典,或者這個經書卷來卷去,不會這樣子的。或者跟世間的那些書放在一起,或者經書放在台麵上麵作一個墊底,一尊佛像壓在這個上麵,就好像祖母作一個凳子,父親坐在祖母的背上。怎麼會這麼顛倒啊?這麼奇怪?
所以一定要非常注重法寶。為什麼要強調呢?因為這個是智慧的緣起,對法寶不恭敬這個是愚癡的因。
當然我們要知道,法,佛法分為教法和證法,證悟的法。那麼教法是指經、律、論,三藏四續這些法本,以三藏四續,四續,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這些三藏四續,這個是相似的法寶,是世俗諦的法寶。了義的法寶是說證法,是指證悟,是通過對佛法的聞、思、修,在心智模式上的提升,在思想感情上、行為上所產生的一種與佛法的要求相符合的變化,也就是說有智慧了。
我們透過對法寶的學習,我們內心產生智慧了,你要知道你這個內心產生的智慧無形無相,那個是法寶噢。你不要以為這個經書才是法寶,我那個內心對佛法的領悟不是法寶,那你剛好搞反了。
有這種智慧以後呢,心智模式提升了。然後就真的能夠看破放下了,就真的能夠沒有煩惱了,真的能夠心與法相應了。心與法相應的象征是什麼?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任何事情都很圓融,不會生煩惱。這種內心的證悟功德是真實的法寶。當然了義的法寶是說什麼?了義的法寶不是我們凡夫對於佛法的這種體悟,這種解悟了,而是說開悟的那種見道智慧,那種空性智慧了。
但是我們現在能夠轉變自己的心,這種修心的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也是法寶。
那麼佛法在沒有引起思想、行為的實際變化之前,她還是屬於知識,屬於法,不是法寶,隻是相似的法寶。
所以我們看,“佛、薄伽梵,善說法律。”佛、薄伽梵呢?看我們的這個法本第十四到第十五頁有一個解說,解說什麼?解說那個智慧法身,智法身。
這個很重要,因為這次我們時間很倉促,沒有可能展開來講的,隻是大家回去以後好好地去學。你看你看不看得懂,看不懂你就再下功夫;看得懂了就可以了,就一直往下學就好了。這個整本書後麵的都學懂了,那三藏十二部的名相,最起碼你就知道了,成佛的地圖就在你手裏麵來了。
看《寶相讚》中智法身:
法性不異本,安立種種異。
以無戲論智,無漏淨念體。
共菩提品及無量,種種解脫解脫竟。
這是二十一聚無漏法裏麵的前麵的三句。
“共菩提品”,菩提品是三十七道品。名詞上麵雖然說與小乘的三十七道品相同,但是佛所證得的三十七道品絕對比阿羅漢的那個要圓滿、究竟、透徹很多。
“無量”是指四無量心,第二組。
第三組是“解脫解脫竟”,是八解脫。
“四禪四空滅盡等”,這個是說第四組無漏法,是九次第定。
“十盡或雲遍處定”,就是十遍處禪:青遍處禪、黃遍處、紅遍處、白遍處禪和地、水、火、風,以及空遍處、識遍處,這些稱為十遍處定。這個是第五組。
“威勢鎮伏生處者,最極分辨勝處八”,是八勝處禪。其實每一個字如果你能夠明白,八勝處禪在講什麼你就明白了,第六組。
“煩惱滅除”,這個是無煩惱禪;“願智滿”是願覺支禪。第七組、第八組。
“各各神通正等明”就是六神通,第九組;和底下的“一切種等四智體”,四無礙智和四淨德,第十組、第十一組。
“十自在”是第十二組。
“十智力”就是第十三組,十力。
“眾中說法四無畏”,這一句就包含了好幾組。包含了第十四,四無畏;第十五三不護;第十六三念住;第十七不遺忘性;第十八永斷習染功德;第十九大慈悲,都包含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