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我們會講到法寶的八種功德,這個都是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上所開示的。《寶性論》大家有機會,出家人來說應該好好學一學。佛寶的八種功德,法寶、僧寶的各個的八種功德,都有完整的表述。
那麼獲得道諦,就是自身獲得了法寶。同時,是見道位以上,所以自己也是獲得了聖僧的資格,僧寶的資格。繼續往上修,到八地菩薩就獲得不退轉,高位聖僧的資格。到了十地,十地菩薩的末期能夠以金剛禪破除二障,也就是能夠入金剛喻定,破除煩惱障、所知障的最細的、最微細的習染而成佛。這個時候就在自身獲得圓滿的果三寶,佛、法、僧三寶融為一體了。常、樂、我、淨的自性身是佛寶;無上智慧法身是法寶;作為人格意識的佛,佛身是屬於僧寶的範疇,佛陀說“我亦僧數”。這樣子果三寶圓滿成就。
第七類就是俗諦三寶和真諦三寶。
所以說,佛陀說任何一法都能夠由淺至深,能夠根據眾生的根機來開示悟入。
其次,廣述“決定出離,……斷流轉道。”
“決定出離,趣大菩提”,“決定出離”是斷圓滿,“趣大菩提”是證圓滿。佛陀說法,說佛自己成佛的經曆,能夠令聞法者斷煩惱障和所知障。決定出離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不同於外道所說的一切都是生滅法。所以說佛說法呢,法寶的功德是“決定出離”,能夠出離兩種生死。
並且在徹底滅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同時,無上的證悟功德能夠成就,能夠成佛。所以說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為了讓眾生“趣大菩提”,最終是為了讓眾生成佛。《法華》上說: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我即自思維,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墮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妙法蓮華經》是開權顯實,會三歸一,會三乘歸一佛乘,如來暢佛本懷來作大獅子吼。以前說聲聞、說緣覺、說菩薩乘都是為了令眾生趣入一佛乘,唯有一佛乘。所以我們要知道佛陀說三乘法是方便,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都是為了令眾生“趣大菩提”。而能夠“趣大菩提”的最基本、最根本的基礎就是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這個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隨時隨地憶念三寶功德是很重要,我們一直強調,因為這個是雖然是基礎法,但是是我們成就能否得道,或者成就的大小都與這個皈依學得怎麼樣有極大的關係。
對於皈依的領悟越深入,將來成就越大,為什麼?因為我們有真切的皈依之心,就能夠把我們由凡夫的我執狀態解脫出來,將我們從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之中走出來。
凡夫的生命他是以無明、我執為核心,無明是惑業之源,我執是煩惱之根。所以如果想從這種凡夫的迷惑顛倒的生命狀態之中脫穎而出的話,應該說是很難的。就好像要擺脫地心引力的控製一樣,這個是比較難。需要怎麼樣?我們發射那個衛星,要用火箭作為動力,用火箭把它推出去。
同樣的,我們要斬斷我執,要破除無明,那唯有依靠對三寶生起決定的信解和迫切的皈依之心。這樣子的話,真心,全身心地皈投三寶,完全地全身心地無條件地皈投三寶,就能夠將我們以前的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以三寶為中心,才能夠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生命發展軌道。所以迫切的皈依之心和正確的皈依之因,以及我們對三寶功德的憶念和皈命是推動我們的生命提升,走向解脫道的最強勁的最根本的動力。
世俗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的,我們皈依是學佛的開端,那麼將會對今後的修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要能夠真實地了解。不要說,哎呀,我學佛很多年了,這個是小法。如果你這樣子的話就說明你根本上還沒有進門。
所以我們要知道皈依,不是一時興起的戲言,而是最莊嚴的一生的承諾,我們獲得新生,從這個意義上麵去理解皈依。乃至於是貫穿我們未來生命生生世世到圓滿成佛為止的恒久的誓言、誓願。
因此小乘皈依就說:“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麼大乘行者他其實是發願“盡未來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就是“直至菩提永皈依”,一直到圓滿成佛以來,我們都永遠皈投三寶,這是皈依。
皈依之後應該有菩提信物,四種菩提信物,應該每個人都有。但是一定要了解它的意思。
我們前麵做了傳燈法會,其實皈依是真正的傳燈法會。為什麼?將佛陀、諸佛如來他的這種智慧之燈傳承下來,這個是真正的傳燈法會。那麼皈依師是弟子皈依三寶的見證,也是佛法傳承的紐帶,我們透過一個莊嚴如法的皈依的儀式來將諸佛世尊點燃的生命智慧之火代代傳遞下去,這樣子的是真實的傳燈。
那麼四種信物是什麼?法名、皈依證、法本、念珠。這個都有,但是有沒有知道它的意思呢?
法名它意味著自己身份的改變。無始以來凡夫眾生都是以我執為核心,在六道裏麵頭出頭沒流浪漂泊。那皈依三寶以後呢,我們得到法名了,其實就是表示我們與原有的這種凡夫的六道輪轉的生命狀態徹底斷開來,奠定以三寶為中心的全新的人生裏程。
從這個意義上麵來說的話,我們佛弟子的年齡應該是從皈依那天開始計算。這是新生嘛,和以前的那種凡夫的生命狀態是不相同的了。在經曆了這次重生以後,我們開始走上解脫道的更有意義的人生,自覺覺他的人生。
所以我們這個法名是第一種菩提信物,能夠隨時提醒我們:昨日之日譬如昨日死,今日之日譬如今日生。那一念這個法名就應該知道要斬斷過去的習氣,不要重蹈覆轍。法名同時也是策勵我們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法名同時它也寄托了皈依師對我們的殷切的期望,和對我們迅速解脫成就的祝福和加持。
第二種就是皈依證。皈依證其實是護照,也是象征。那是什麼護照啊?皈依證它是我們將來能夠通往佛國淨土的護照。它同時也是證明,是十方三寶對於我們獲得生命的新生的證明和認可。同時也是我們正式成為三寶弟子的象征。
第三種是念珠。我們受皈依要有一串這個念珠,念珠象征著佛法的傳承。其實拿起這個念珠就應該知道三寶具足,三寶的象征在其中。這個珠頭是什麼?佛寶。這個珠線是法寶。這個小珠子代表僧寶。拿念珠的時候應該要記得,馬上憶念三寶的功德,而且念珠不離身,這樣能夠隨時憶念三寶。
而且我們還要知道那個念珠,《密宗道次第廣論》上麵有詳細的解說,材料不同,它適用於修哪一類法。一般最常規的是菩提子的念珠了,那麼也就提醒我們要按照菩提道次第來修學,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圓證菩提果。還有一些用金剛菩提,用那個蓮花子的菩提。乃至於用種種的材質來做。
而且我們要知道,拿這個念珠念佛號也好,持咒也好,這個功德可以增上,增上很多倍,增上無量倍。
所以我們要知道,念珠它象征著佛法的傳承,象征著我們這個皈依體的傳承,皈依是獲得諸佛世尊一脈相承的皈依體,這是佛法最殊勝的最根本的傳承。那念珠就可以象征完整的三寶,這個珠母、念珠和珠線不可以分離,也就象征著佛、法、僧三寶不可分離。
同時另一方麵,每一法都可以這樣子說。乃至於我們說這個念珠就可以代表佛身功德、佛語功德、佛意功德。這個珠頭,母珠好像一支佛塔一樣,這是佛意功德;這個珠繩是佛語功德;這個小珠是佛身功德。佛陀示現千百億化身,所以念珠應該要常隨身。
再一個方麵的話,這個念珠最好是不要請那種上麵有畫那個佛像,阿羅漢像的那些,是不需要。那麼我們隨時攜帶念珠,就象征著我們隨時、時時刻刻不離三寶,那我們拿起念珠念佛、持咒,象征著我們對三寶的憶念,對三寶的感恩,也體現我們要能夠精進地修學,而且能夠令功德增上。
第四種菩提信物應該是法本。法本幫助我們認識皈依的意義,深入了解皈依以後,應該修學的內容是我們法身慧命的成就指南,開發指南。
法本最略的應該就是這個《隨念三寶經》,很簡略,好像《心經》一樣很短,有這樣子的法本我們能夠隨時持誦的話,就在憶念三寶的功德了。
從廣來說就是我們昨天所說的三十本經論都是法本了,乃至於三藏十二部了。這是我們走向成佛之道的地圖,雖然我們現在透過學習明白了我們本具佛陀的品質,但是現在我們的心行基礎,仍然還是凡夫心,還是生滅心,還是執著於外境實有。那麼這些剛強難調難伏的煩惱習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根除的。所以皈依以後我們還要透過對於法寶的修學來對治凡夫心,來了解對治凡夫心,成就不生不滅的真心,顯發不生不滅的真如妙心的竅訣;掌握開發我們自身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自性本具的寶藏的開采技術。這些竅訣,這些開采的技術都含藏在法本之中。
所以我們要了解受皈依以後要有這些菩提信物。
“決定出離,趣大菩提。”“決定出離”是斷圓滿,“趣大菩提”是證圓滿。
“無有違逆,成就和順”,佛陀所說的一切經教都是不相違的,這個稱為“無有違逆”。雖然有小乘、大乘的不同,雖然有性宗、相宗的不同,有三論、唯識的不同,有說空、說有的不同,但是她所闡揚的都不會違背如來所證得的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不過從不同的層麵來解說了。
她所解釋的義理都是極為“和順”的,都是同一意趣的,都是為了令眾生得解脫的,所以稱為“成就和順”。
因為眾生的根器千差萬別,所以佛陀應機所說的法也是浩瀚無邊。但是八萬四千法門她的終極歸宿都是一致的,都是幫助行者圓滿成佛所必需的,所以說“無有違逆”。也就是佛陀所說的一切經論都不相違,一切法寶八萬四千法門,一切教法互不相違。
有些人他沒有了解這一點,他學佛時間久了以後,覺得自相矛盾了,他就覺得不理解了,說:你看《彌陀經》裏麵教我們要念阿彌陀佛,要執持名號,乃至於《觀無量壽經》教我們要觀想念佛。但是《金剛經》又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以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那不是以色見我嗎?念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不是以音聲求我嗎?他就覺得不理解了,為什麼?覺得好像互相矛盾一樣。
其實這個是沒有真正通達佛法,所以才產生的迷惑。我們現在這裏學到這個法寶功德“無有違逆”,就應該都要明白。正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略論》上麵所開示的一樣,盡佛所說一切法,須知皆為一補特伽羅成佛所必需。都是一個有情他成佛之道上麵所必需的,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成佛所需的。
頗邦喀大師也曾經作一個比喻,就說好像一個人患了熱病,那麼醫師就會給他開涼的藥,就告訴他千萬不要吃溫補的東西。等到這個熱病消除以後,再給他投一些溫補之藥,這時候又告誡他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你看同一個病人,又是同一個醫生,前後的處方都不同,而且還互相矛盾,但是要知道他的目標一致,都是為了讓這個病好起來,所以稱為“無有違逆”。
同樣的,佛說法也是為了幫助眾生治煩惱病,證得究竟成佛之樂。那麼共下士道好像治重病一樣,先求這個重病減輕,不要墮三惡道,能夠到人天善道之中來聞法;共中士道是病已經減輕了,希望能夠斷病根,能夠永出輪回;上士道是希望永久地解脫痛苦,不單單是治愈今生今世的病,而且治愈多生後世的病,永遠地解脫痛苦,不單單是治愈自己的病,更治愈一切如母眾生生死流轉的病。所以說這個次第井然,沒有矛盾,所以稱為“無有違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