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前大威勢,度自他八苦。

王賊兵獄難,水火風饑渴。

貧窮諸災厄,應念得銷除。

諸毒不能害,惡咒不能著。

諸天龍鬼神,精祗魔魅等。

災星與惡星,藥叉羅刹眾。

一切非人禍,災害不能侵。

遠危難鬥諍,橫夭決不臨。

身強家宅安,財位速成就。

求子女眷屬,一一皆如願。

日夜身心調,睡眠無惡夢。

衣食住病藥,四緣悉隨順。

正壽增色力,愚癡者增慧。

樂施增富饒,見善且勇為。

常逢善知識,有暇聞正法。

了知正因果,修為無倒錯。

家庭常雍樂,悉作修行侶。

得世人尊仰,出言人皆信。

能建立三寶,救濟諸苦困。

生死若客遊,不憂墮惡趣。

能如法修為,由戒生定慧。

從初地至十,漸入如來位。

度現生父母,並累世宗親。

宏願無窮極,行普賢大行。

諸位善知識,首先請大家發無上的菩提心,為自他早成佛道,所以我們來繼續學習《隨念三寶經》。

昨天講到了“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我們如何去滅煩惱病呢?我們講到了修學次第四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四本經論,第二個步驟是八本經論,第三個十三本,第四個五本經論,這樣子總共合起來是三十本。

其實我們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第一步是信,第二步是戒,第三步是定,第四步是慧。這個圓成佛道呢,他這個一些比較精粹,比較精華的心髓應該都在其中了。

請大家看到經本,我繼續說法寶功德,第一個方麵所取殊勝廣述的第二點具備功德。

【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

“極善安立”,是佛說法善於隨順眾生的根機,對於具有三乘菩提種姓的有情,各各使他們都獲得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於菩薩的菩提,這樣子的菩提涅槃果位;對於暫時沒有成熟解脫因緣的這些有情,也讓他們能夠獲得人天的安樂,稱為“極善安立”。

“見者不空”,一聞正法,終為道種;能夠閉惡趣門,開涅槃路;乃至於舉手投足都能得殊勝利益,稱為“見者不空”。

“智者各別內證”,二乘的有學、無學和大乘的諸地菩薩,由初地乃至於十地,以根本的無分別智,各各現證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這樣的理體,所以稱為“智者各別內證”。

三寶在佛入涅槃以後以法寶為核心。那麼皈依三寶,佛是開示皈依的大師,法是正所皈依,僧是修行助伴。所以我們要特別注重於法寶。

首先是應該要注重於聞、思、修。沒有聞、思、修就不能夠產生正信、正見。但是更重要的呢?還要注重於實踐,實行,所以說“智者各別內證”,這個是實踐,實修的功德。

佛陀說:“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手拔有情苦,亦非將自證移於他,”不是將自己的覺悟移到其他眾生這個心相續上去。“惟為說法令解脫。”那麼佛陀是指明正確的解脫的道路,所以說佛是指出道路和方法,這個能夠引導一切眾生走向解脫的方法就是佛法。

佛法有四性:

那麼真實要解脫,要成就的話,還是要依靠自己的修持轉變內心,來廣修六度波羅蜜。所以其實佛法的真正含義是佛菩薩的思想行為和品德境界,所以佛法她應該有實踐性、情感性、理辯性和知識性。

首先是要能夠用之於實踐,學後起修。所以世間的有些學者,他們研究佛法很多年,讀了很多經書。但是因為缺乏信仰,缺乏身心的實踐,所以不能夠得到真實受用,不能夠得到真知正見。那麼隻是把她作為一種學問來研究,這樣子是沒有什麼益處,而且真實的佛法的要義,真實義是不會了解的。所以可見佛法離開了實踐就沒有辦法體現她的有效的超出輪回的價值。

第二種情感性,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陀他以智慧不入生死,以大悲不入涅槃,不會墮入到小乘的自樂涅槃境界,將自己修證成佛看作是利益教化眾生的需要;並且把幫助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超出生死輪回,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三種理辯性,佛法是特別注重於理論辨析的信仰。那麼特別強調要有理性,所謂的四依四不依: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那麼我們信仰佛法是以理性的信仰為基礎的,所以特別要注重於因明的學習,注重於邏輯的思考和推辨,和以理服人。

第四種知識性,佛是正遍知,遍知一切的大智慧,那麼見道的開悟和佛地的正遍知,都是依靠累生累劫學習知識,開發本具智慧的結果。所以要特別注重於對於整個三藏十二部的通達了解。那麼首先應該是學習菩提道次第,那麼對於整個的成佛的次第都了解。

這是我說到“智者各別內證”。

底下是廣述法寶功德的第二個方麵究竟依托

【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首先略說“法律善顯”,如來說法無與倫比,以無顛倒語開顯如來自己內證覺知的境界,這樣子從理論上建立稱為教法;那麼從實修方法上麵建立,講說修證的規律稱為證法,所以說“法律善顯”。

在彌勒菩薩所開示的《瑜伽師地論》上麵,第八十七卷上麵說到:由三因緣,如來所說教法,無與倫比,無與等。第一個是宣說不共法故,二是宣說無倒法故,三是宣說自覺法故。佛陀能夠洞察有情的根器和意樂,所以能夠“法律善顯”,很善巧方便幫助眾生顯發本具的不生不滅的真心。

比方說好像我們得到一個摩尼寶,首先是用比較粗一點的布來打磨,然後再用比較細柔的布來擦拭,最後用清水來洗淨。同樣的,佛陀說法也是根據眾生的根器,從不同層次來開示淺法、深法、甚深法和究竟了義法,引導眾生能夠方便地成就。

提婆菩薩在《中觀四百論》上說: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

後斷一切見,知此為善巧。

佛陀根據有緣有情的根機來遍灑甘露法雨,令眾生能夠得利樂,最終能夠成就究竟無上的佛果。所以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隨類,隨順眾生的根器,契理契機而開示的,所以稱為“法律善顯”。

如來開示三寶,我們皈依三寶,那麼由淺至深如來說了有七種,乃至於無量種三寶的種類。七種三寶為:

第一類是住持三寶。住持就是能夠傳承並且弘揚佛法,使佛法在世間薪火相傳,燈燈相續。以佛像為佛寶,以經書為法寶,以現前僧團為僧寶。佛陀滅度以後佛法主要是依托住持三寶而得以流傳。所以住持三寶雖然不是究竟意義上的三寶,但是如果沒有他們“焰續佛燈明”、“住持正法城”的話,眾生也是無緣聽聞到佛法,踏上修行的道路。所以雖然是隻是一種緣,緣因佛性,但是住持三寶是佛法得以流傳的重要的載體。

第二類是化相三寶。三寶在世間的顯現、化現。以應化於世、示現八相成道的釋迦牟尼佛作為佛寶,以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義理,和五時八教、三藏十二部作為法寶,以佛陀在世間度化的賢聖僧為僧寶。化相三寶代表著三寶在世間的出現,標誌著佛法在娑婆世界的發源,這一期的佛的教法她的淵源。我們現在能夠修學佛法,就是淵源於化相三寶。

第三類是理體三寶。也就是究竟意義上的三寶。

佛是覺悟,他的品質是無限的慈悲和智慧,佛其實就是覺悟者的慈悲心和智慧。

法是道,是事物的本質規律和正確反映本質規律的智慧。那我們一切眾生按照法來行道就能成佛,佛也以此法,以此道來教化利益眾生。並且法也可以說是空性。一切的經教和修行法門最終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能夠證悟空性,所以法的究竟處就是空性。而非經教,經教是相似的法寶,究竟的真實的法寶應該是證悟的智慧、空性。

僧是賢聖僧的品質,就是無漏的智慧和解脫。

理體三寶是三寶之所以能夠稱之為寶,勝過摩尼寶,她的真正的原因。

第四類是一體三寶。三寶內容上麵雖然有三,但是本質而言就是一體的。佛的本質是覺性;法的本質實質是空性;僧的實質是和諧,在事相上麵來說就是指六和,在理體上就是指生命內在本具的高度和諧,就是覺性與空性不二。

乃至於我們說圓滿成佛的時候,在佛身圓具三寶:佛陀的身體是僧寶,佛陀說:“我亦僧數”;那佛陀他的這種內證的智慧,證悟的這種智慧演說出來開示眾生是法寶;然後佛陀他成就這個不生不滅的徹底究竟圓滿的顯發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個是佛寶。

那麼自性三寶是第五類。《六祖壇經》上麵六祖大師所開示的: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由此可見一切眾生都具有自性三寶,隻是需要開發顯現。那麼我們皈依住持三寶是為了通達理體三寶、自性三寶。

我們了解了這個三寶的種種的種類和相狀以後,我們要防止兩種偏差:

第一種是僅僅停留在皈依住持三寶上。這樣的沒有真正地去轉變內心的話,一定會流於表麵,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

另一種,他會走到另一個極端去,說:“噢,既然我自己有自性三寶了,本具了,那何必去皈依外在的三寶呢?何必去皈依住持三寶呢?”

我們要知道自性三寶雖然本具,但是要通過相應的修學實踐才能顯現。就好像深埋在地底下的礦藏一樣,如果不經過勘探,不經過開采,那麼仍然是一如既往地長眠在地底下,乃至於經過億萬年都不能夠發揮絲毫的作用。所以必須要透過皈依住持三寶,通過聞、思、修來開發我們內在本具的自性三寶。

第六類是因三寶和果三寶。因三寶是指外在的,身外的三寶,讓眾生能夠迷途知返,能夠覺妄悟真,這個都是外在的三寶的作用。好像埋在地底下的植物的種子,雖然它自己有生機,有生命力,但是如果沒有適度的空氣、陽光和水分,和土壤的話,就永遠都無法生長。眾生雖然本具佛性,如果不值遇因三寶,也不能顯發。果三寶是指自身三寶,自身成就三寶最低的界限就是見道以上,開悟以後。

總是說見道,什麼是見道啊?斷盡見惑,這個是稱為見道。那是什麼果位呢?我們知道見道以上就稱為聖了。見道以下都稱為賢,哪怕你在修行道路上麵,那隻是稱為賢。

那麼小乘來說就是初果。我們要知道初果須陀洹果他就已經斷見惑了;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在斷思惑;到阿羅漢的時候呢,見惑、思惑具足斷盡了,所以灰身滅智,不受後有了。這是小乘來說。當然他有很多的一些修證的具體的方法和次第。

乃至於大乘,什麼時候是見道位呀?初地菩薩。前麵的十住、十行、十回向都隻是屬於賢位,三賢位。

所以什麼時候可以成就果三寶呢?成就果三寶最低的界限就是見道以上,開悟以後。獲得了見道的無分別智,能夠破除見惑。見惑:我們見解上的不正確,迷惑。現在我們聽聞了佛法,怎麼樣?我們隻是一種概念性的理解和明白,沒有現觀,沒有現證,要真正地到見道位以上是現證了,那麼能夠得到見道的無分別智,破除見惑,就算自己獲得了道諦。獲得道諦以後就是自身獲得了法寶,我們說真正的法寶就是道諦和滅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