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種冥者 謂於諸境界 極遠時處等 及諸法義類
無邊眾差別 智所不及愚 能覆於實義 及障真見故
不識赤鹽等 如來永對治 一切境界冥 究竟證不生
諸冥貪瞋癡 慢疑身邊見 見取戒禁取 邪見等使十
是煩惱根本 隨流又二十 如是惑等盡 乃至習氣離
大悲三智十力身
悲者言拔苦 生法緣無緣 生緣從他生 凡外等皆具
法緣觀無量 從佛言教生 無緣無所藉 不忍非希冀
大悲盡有情 等心不差異 遍空際時間 悲流恒無盡
聲聞一切智 菩薩道種智 圓滿大覺尊 一切種種智
一切謂內外 唯有十二處 諸聲聞緣覺 依一切法體
修無常苦等 作十六觀行 乃至斷我執 證三道體智
雲何道種智 凡諸聲聞道 及成如來道 一切道生起
一切道現證 如是斷證門 道所作之願 及滿眾生願
莊嚴淨佛刹 至正等現邊 諸道種種智 是菩薩所作
依於一切乘 定出離成辦 證未究竟成 度他苦為果
圓滿大覺尊 一切種智者 若一相一名 或一抉擇者
盡其所有法 此何相何名 應雲何抉擇 如來同一時
不待少思維 各各現量知 而無有錯失 是為如來智
依諸法無生 悲心利有情 於正等現邊 究竟無加行
以何因緣故 如來有所為 若起一切智 即如聲緣等
若起道種智 即同諸菩薩 或起一切種 一一智所應
三世因果名為處 我等自性為非處
能悉了知真實義 第一處非處智力
過去未來現在世 所有一切善惡業
能悉了知無不盡 第二三世業報智
諸禪解脫及三昧 雜染清淨無量種
能悉了知入住出 第三諸禪解脫智
隨諸眾生根利鈍 如是種種精進力
能悉了達分別知 第四諸根勝劣智
一切眾生種種解 心所好樂各差別
如是無量能悉知 第五種種解智力
眾生諸界各差別 一切世間無有量
能悉了知其體性 第六種種界智力
一切有為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處
悉能了知其性實 第七至處道智力
一切世界諸眾生 隨業漂流無暫息
能得天眼皆明見 第八天眼無礙智
過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體性如是相
能悉了知其宿住 第九宿命無礙智
一切眾生諸結惑 相續現起及習氣
能悉了知究竟盡 第十永斷習氣智
能仁自性身 無漏法為體
得成遍淨稱 本自性具有
雲何淨轉淨 許性不異故
法性不異本 安立種種異
以無戲論智 無漏淨念體
共菩提品及無量 種種解脫解脫竟
四禪四空滅盡等 十盡或雲遍處定
威勢鎮伏生處者 最極分辨勝處八
煩惱滅除願智滿 各各神通正等明
一切種等四智體 十自在及十智力
眾中說法無畏四 唯佛不共法十八
身口意無失 心無有不定 異相不知舍 不減法六種
欲念勤智慧 解脫解脫智 三業隨智行 了三世無礙
習氣正真淨 心生唯大悲 一切種智性 稱為法性身
法性身所作 最極廣大故 如是遍圓滿 世尊更立名
能仁受用身 以色法為體 相好三十二 隨形好八十
為地上菩薩 或樂受用身 淨土修行者 隨彼而顯現
若凡諸有中 盡種種有情 作種種利樂 應化不同倫
無染大貪流 相續恒無盡 複由修持力 般若佛母等
勝義等三身 俗智受用身 作所依顯現 是為應化體
盡輪轉所有 於中無貪愛 及善解脫者 而興於四攝
令彼諸煩惱 行相淨惑證 盡有情義利 施等彼岸淨
佛道自性空 二無我之證 安立所緣無 圓滿眾生願
菩提道不謬 證得大菩提 佛刹土嚴淨 決定利有情
四無量等心 佛所依功德 任何菩提支 諦見斷顛倒
彼體無之理 及行相清淨 調伏非調伏 二者無差異
示現佛涅槃 利他及自利 二利等事業 名法身大用
法界虛空一切種
法界即此心 所緣諸現相 有情界及器 有情界有十
六凡四聖稱 由諸界聖凡 心力緣所生 無始亦無作
九有有情居 說名器世界 是惑業之果 凡夫莫能外
有法不生滅 豁虛無障礙 性常屬真實 名 “虛空無為”
又由無漏智 擇別於諸法 斷除諸障染 曰 “擇滅無為”
性一真法界 本自性涅槃 或緣缺不生 說為“非擇滅”
一切謂眼耳 鼻舌身心意 色聲香味觸 法處等十二
種種謂性相 體能力作用 諸因緣果報 本末究竟等
如其所有盡所有
十二處隨一 性相等遍了 如其所有性 盡其所有相
無上正等正覺知
凡夫無所知 邪外顛倒知 諸聲聞緣覺 非正真淨等
菩薩知有上 如來無與等 能知能正知 等知亦無上
觀諸眾生同一子
悲眼觀眾生 不了法真實 誤失由我癡 繼生於我見
我愛我慢等 斷常諸計執 怨親起瞋貪 取舍造眾業
隨苦樂諸趣 浮沉無已時 惑業苦如係 動轉力唯識
車輪上複下 有頂又阿鼻 上難就下易 連縛十二支
樂眾苦火宅 耽湎而嬉戲 不畏蛇蟲毒 魑魅猛火起
佛世間之父 湣諸六道子 善惡賢愚類 等念無差別
大悲方便語 四十九年說 製律建伽藍 修行諸軌儀
令諸眾生類 知三世極苦 悉究竟皈依 明黑白業道
依四諦等法 求決定出離 使發無上心 得究竟菩提
我今皈依永皈依
一切法無我 我隨世立名 表能皈依者 補特伽羅位
皈依如來竟 世世不舍離 直至菩提座 永不皈依餘
皈依佛道誓願成
由何故皈依 為斷諸煩惱 學法度眾生 佛道誓願成
佛說三藏十二部
素怛纜曰經 毗奈耶曰律 阿毗達磨論 攝多無盡藏
以次第貫串 表人事緣起 顯真實性相 論心戒慧道
流出由佛力 大悲及無畏 雜說及學處 別諸法自共
令初種善根 令善根相續 相續得成熟 分別說三藏
始業入正法 串習令受持 通達超作意 增上三學處
弟子天等說 佛忍符法印 從一智海生 同一悲源流
等力無畏故 故皆稱佛說 三藏隨依一 皆互攝餘二
法本謂契經 直說種種義 如縷貫眾花 契機亦合理
令經義更明 受持易堅固 忘失諸晚來 故佛複重頌
廣造眾惡業 必當墮惡道 弟子當作佛 是等名授記
如來常隨眾 解甚深法義 直說略前後 便諷誦孤起
若有深妙義 欲宣無問者 佛自開端由 稱無問自說
因何說是經 以何事結戒 起佛語之緣 說名為因緣
世間相似語 柔軟意淺近 由此入深法 說明為譬喻
說過去人事 說名為本事 若現在人事 而起先因緣
說名為本生 未來從現過 是故不別說 方廣廣大說
諸法性相等 初中後次第 具足滿分說 如大般若等
放光劫變易 希有諸了義 凡小不常聞 說名未曾有
廣析法相性 問辯入深微 佛說或弟子 皆稱為論議
教證名言諸軌持
教體說及聞 自他修果證 名句並言文 法義之所依
法者謂軌持 能持執自體 令他解不異 諸言攝無餘
三藏總聚集 文相分十二 內體唯教證 修行之所依
流轉還滅體相用
江河急駛 往而不回 出無明淵 成三界流
欲流有流 見流癡流 漂溺有情 戀莫能住
十二因緣 河身宛轉 惑業苦果 流勢洄旋
三苦六道 轉變不停 思返彼岸 涸無明源
息諸流注 不隨洄旋 離苦漂沒 說為還滅
流轉亦有為 生住異滅故 或苦集鬥諍 蘊處界為體
三界九有情 是流轉之相 惑業苦互興 是流轉之用
還滅息眾流 或稱為滅道 其體即涅磐 或諦緣度等
五道十地階 果向等為相 道品諸方便 說為還滅用
說蘊唯有五 色受想行識 色蘊分能所 能造屬大種
名地水火風 性堅濕暖動 持攝熟長用 遍而能作種
所造謂五根 五境及無表 眼耳鼻舌身 色聲香味觸
根者自在義 主宰或增上 對根者屬境 所緣各各分
無表從身語 表業之所生 善不善無記 業惑種子稱
或說法處色 意所緣之境 極迥微定果 受所引遍計
能所猶父子 造者生因義 受蘊性領納 隨觸苦樂舍
苦生時欲離 樂滅時欲合 舍不生離合 或說六受身
能增勝取境 安名曰想蘊 行蘊又分二 相應不相應
相應名心所 各從心王命 遍行五謂觸 作意受想思
別境起不起 欲解念定慧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輕安不放逸 行舍及不害 煩惱貪瞋癡 慢疑不正見
不正見複五 身見及邊見 見取戒禁取 四餘名邪見
隨煩惱謂忿 恨覆惱嫉慳 誑諂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沉 不信並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等各二 日光鉗取物 心用五十一
不相應行得 命根眾同分 異生無想定 無想報滅盡
名句文身等 生老住無常 流轉與定異 相應及勢速
次第時方數 和合不和合 無質非能緣 生滅非無為
依王所及色 分位差別假 識從根立名 各起了別用
眼耳鼻舌身 唯了自性境 有分別計度 隨念稱為意
或更說末那 阿賴耶等識 諸識生長門 立為十二處
種種相繁多 分別攝為界 十二加六識 故數有十八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愚根樂三故 說蘊處界三
雲何名為諦 不顛倒實有 無變易二行 不更起相違
文義亦相稱 治身見斷見 常見無事見 亦治四顛倒
執三界為樂 佛說苦聖諦 邪因自在等 佛說集聖諦
壽長執永生 佛說滅聖諦 裸體吞金石 投崖事水火
吐納堅固身 練氣調精神 解脫失方便 佛說道聖諦
觀生死過失 觀涅槃安穩 分別世出世 各各因果分
離貪等自在 超常不生義 聖人之所生 亦出生諸聖
觀受唯是苦 苦樂行或八 苦苦謂生老 病死怨憎會
樂苦愛別離 及求不得苦 行苦五取蘊 相續最難知
生為眾苦依 變壞為老苦 病苦困逼身 死苦諸根壞
厭惡怨憎會 可愛痛別離 希求不遂願 相續轉增勝
苦苦眾皆厭 樂苦最難知 輕苦或變易 對苦作樂觀
或暫樂長苦 或苦多樂微 如壞井蛇泉 刀蜜鉤毒味
輪王樂四洲 針刺即感痛 鮮衣上味汙 少苦敵多樂
苦屬刹那性 故說苦無常 由惑業係取 不自在說苦
他主宰實無 故說苦為空 諸苦無自性 故說苦無我
信解苦諦已 顯苦隨屬因 苦諦如機關 動力說名集
不出生死牢 貪愛堅鎖係 求出生死獄 應斷諸縛集
渴愛說名集 亦平等聚生 執梵天自在 時性大空等
鄰虛合流注 不了緣生義 破邪因無因 而說於集諦
集諦又四相 集因諸惑種 集集說為業 如瘡漸次發
集生痛苦起 猶如忽被刺 集緣三相助 邏卒守罪人
從生乃至死 逼令造眾業 作眾多戲弄 世智莫能越
滅有多種義 念念及相違 中間無生等 雲何念念滅
有為刹那謝 相違謂有為 性乖用不起 由施戒定等
貪瞋暫不生 說為中間滅 無生滅因盡 惑等永不生
又無為無下 無流及真諦 彼岸及聽細 難見及無偽
無諍鬥無失 無譬無戲論 寂靜不死露 極妙止安善
愛盡及希生 無枉未曾有 無災害涅槃 不思議不生
無跡非作者 無憂住無等 無求及無邊 微細及無損
離欲染潔淨 解脫非依住 非對無等等 無害甚深細
難解能度彼 無上聖勝果 無畏怖不舍 遍滿難稱量
無數貞不破 為尊應讚仰 為舍皈依處 無諍無虛假
無垢除暗燈 樂無墮及洲 不動無所有 無作種種名
滅謂滅我相 斷煩惱之離 解脫言苦盡 妙善阿練若
是境是能作 空無願無相 離三作成就 此決定出生
道者趣菩提 體智之能作 道品多屬用 順理諸方便
戒定慧等學 心住理能行 由修解脫行 能生盡苦智
三十七助道 四念處正勤 及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等
七覺八正道 略為四念處 開則三十七 更廣複無盡
不以一種藥 而治眾病故 餘無量修法 皆攝在此中
無我唯諸蘊 煩惱業所為 由中有相續 入胎如燈焰
如引次第增 相續由惑業 更趣於餘世 故有輪無初
如是諸緣起 十二支三際 前後際各二 中八據圓滿
宿惑位無明 宿諸業名行 識正結生蘊 六處前名色
從生眼等根 三和前六處 於三受因異 未了知名觸
在淫愛前受 貪資具淫愛 為得諸境界 遍馳求名取
有謂正能造 牽當有果業 結當有名生 至當受老死
傳許約位說 從勝立支名 於前後中際 為遣他愚惑
三煩惱二業 七事亦名果 略果及略因 由中可比二
從惑生惑業 從業生於事 從事事惑生 有支理唯此
無貪善根勝思維 以己身物施受者
施物成就財增益 施身經中說五事
壽命容色身力強 安樂辯才皆增上
自他二攝圓菩提 身物苦集不堅性
法施自他醒愚迷 善習財法無畏施
具足受學諸學處 求涅槃道滅諸有
戒果人天無憂惱 次第住心成等持
任持功德如大地 止息一切煩惱熱
遠罪緣起離憎怖 福資具足慧相應
身口意業善淨行 羯磨受得法得二
法得定共得定生 道共得果無流等
仇怨不報耐眾苦 法忍智生三次第
依大悲因依法起 法言持戒多聞慧
經說忍德五果相 少憎少嫉護他意
喜樂臨終無悔恨 往生人天善道行
二利速成行難行 具足最勝無上稱
善業勤修正勇猛 信心欲樂堪劬勞
念力定力對治生 善法樂住離雜染
三學身心無間重 精進品類七種分
調心內住念無忘 不失所緣巧精進
生起喜樂離退失 五通現得住三住
施戒天住無量梵 三空三乘聖者居
諸法上首定相應 有尋有伺唯有伺
無尋無伺三類地 喜俱樂俱舍念俱
離邪離世正擇知 依定持慧如實解
流變垢染善脫離 抉擇世出世間智
大出世間之慧命 無上正知慧命者
正說正法正緣生 諸法無匹勝中勝
名詮旨趣等隨行
能詮自性名句法 憶持不忘精刻記
所詮差別眾法義 性相分別界地等
總別同異善分攝 理符三支無過失
教證法法具宗要 各各因由各各理
反正順違取舍知 心善抉擇不移義
大乘究竟之旨歸 平等普攝盡有情
無上正等正菩提 教證宗要各各俱
識相明宗究竟知 依法起修次第正
初中後善入住轉 容易不倒不遲漫
遠離癡盲我慢行 不了次第五見等
諸乘道地一切證
乘者言教體 佛說如筏喻 八萬四千門 依悉檀攝機
分大小顯密 皆同法同性 同說同解脫 多乘唯一乘
五道先資糧 資糧有十七 悲心施等六 止觀諸所有
兼運不離道 悉方便善巧 福慧二資糧 道總持十地
對治行資糧 行次第應知 集積資糧富 快迅而無阻
加行暖頂忍 勝法十六現 空無我行緣 利他功德見
見道見未見 四諦忍智全 四相無所緣 了修道方便
修道指甚深 甚深般若證 若生若滅等 真如與正智
智行等無二 方便善巧深 四九三十六 佛最極清淨
二十種僧數 最後聲緣位 體性二種分 謂有為無為
雲何為有為 謂於彼果得 及彼應得得 謂無學根力
無學眾屍羅 無學五善根 無學十種法 及彼種類中
一切無學法 有為羅漢性 無為阿羅漢 永斷貪瞋癡
諸煩惱悉盡 超一切趣心 斷一切道業 三毒火息靜
焦渴永止息 離驕不放逸 無明窟宅破 過渡四瀑流
無上究竟寂 無上愛欲盡 寂滅得涅槃 無為羅漢性
地說八或十 大小分合異 名位應當知 起正信勝解
聲緣種性地 隨流八忍得 稱名八人地 預流得見道
稱名為見地 能斷三遍行 一來果薄地 多分貪等離
不還離欲地 盡斷下分結 得入羅漢向 名為作證地
聲緣羅漢果 第七第八地 菩薩第九地 佛地等為十
決定聲緣人 止第七第八 回心向大者 須第九第十
大乘初發菩提心 即學菩薩佛地事
不離聲緣根本學 二利互成不思議
極喜十法應修治 離垢八法善思維
發光五法常安住 焰慧十法不舍行
極難勝十遠離性 現前地法有十二
前六圓滿後六離 遠行應舍二十種
圓滿通達又二十 不動四法應圓滿
善慧四法具足成 法雲十二佛無異
此諸乘道地 親經曆實踐 與聖教無違 不自私蠻幹
信戒聞舍慧 五種資糧根 親修得證淨 具力引他行
戒定慧三學 能學能修成 能引導攝他 能所作殊勝
身依別解脫 心解脫四定 慧解脫般若 達無我空義
如是諸解脫 依正教正士 依自力實修 能精勤策勵
心安住八正 解脫知見具 若未知當知 未見見諦理
預流支證淨 證正性離生 雲何已知根 謂已見諦等
信勝解見至 自身得證諦 雲何具知根 得無學慧等
慧解脫身證 現觀住法樂 此三無漏根 如法善修證
知遮知表詮 知中斷救正 知取舍隨三 身經曆調練
日夜法隨行 升進入深趣 隨機示方道 依傳習實驗
能依所依因果等
能依修證位 所依教證等 初發入道心 道中經次第
前前等為因 後後為果證 行程知方道 前後勿錯失
我今皈依永皈依 皈依法門願修證
皈依謂順忍 法門正宗義 次第若金剛 願獲般若體
三賢十地四果向
開發圓滿菩提心 安住勝乘不退轉
精進斷修無間行 得入無盡寶藏者
隨事隨境真俗行 學修解證福慧等
一切時處不忘念 回向般若眾生位
成就十地資糧住 加行要點難行行
作意極難空不空 能住能行能回念
地者佛地稱 進入階梯十 皆是佛行境 作菩提次第
勝業善修治 得自他歡喜 勤求善思維 修習令圓正
多聞普發光 慚愧我慢忍 正住阿練若 無雜無沒滯
正定所遠離 八法必能勝 成就波羅蜜 趣大心真實
更遠行不易 離執怖二十 成就又二十 四十種必具
一切堅不動 能行四法具 自義生功德 他義亦悉能
善生功德全 法雨遍大千 具大地功德 與佛位等齊
初果向末入 佛說預流支 以親近善士 令疑斷智生
愚人成智故 依此聞正法 四諦八正等 此威猛一趣
如鳥路清虛 牟尼定所行 思維了實義 諦理分別知
慶慰生歡喜 踴躍引攝心 依法隨法行 入正性離生
已得無間道 能證預流果 彼由世間道 斷欲界貪瞋
十六諦現觀 分得未能全 今正令修全 趣向預流果
身見戒取疑 三結斷遍知 滅三惡道苦 由有尋有伺
得正性離生 住果向上求 則名一來向 無求預流果
已得無間道 能證一來果 彼由世間道 斷欲界貪瞋
惑斷多分類 四諦十六行 先未全現觀 令修令得全
斷三結遍知 及斷多貪瞋 滅三惡道苦 人間諸苦盡
欲界家家事 或餘更一生 住此無進求 名證一來果
已得無間道 能證不還果 於欲界貪瞋 世間道未斷
此中永作斷 補修諦現觀 住一來進求 名為不還向
一間中生般 行無行上流 斷順下分結 身見戒取疑
欲界貪瞋五 及餘眾隨眠 種種結永斷 斷證遍知全
滅三惡八苦 天上諸苦盡 住果無上道 名為五不還
已得無間道 能證羅漢果 三超頂解脫 色貪斷見滅
法寂身現證 成無學諸法 不沒於沉水 勇趣向果證
諸惑皆永斷 超諸趣諸道 三毒火永盡 過渡四瀑流
永斷離憍逸 焦褐永休止 破無明窟宅 成無上究竟
成無上靜寂 證愛盡離滅 得解脫涅槃 名阿羅漢果
剃發染衣具戒者
住聖所愛戒 無漏身律儀 語律儀清淨 正命具聖種
出離體無漏 亦世間希有 為勸勵安立 方便亦稱寶
三乘四部八大子
求聲緣寂滅 四諦遍知理 順解脫無為 果向住位證
五道四加行 經大小十地 隨順及熾然 自他二利證
得五智三身 正等覺無畏 滿空悲智雲 利生恒無盡
攝機相應故 瑜伽四部分 事部與行部 瑜伽無上稱
樂於僧眾俱 依六和共住 沐浴設壇像 供養護摩等
能苦行精進 如儀作誦持 修行得等引 依事發信心
為入道方便 不自成聖身 重戒乘身語 事修成就故
心愛樂正理 一部分修行 不總持五部 全分五佛義
得定道相應 合事修慧行 特專在意境 稱之為行密
理事不思議 總持眾緣起 空性事法合 定慧共相應
成就法瑜伽 三身五智身 必三密相應 而成就等持
能廣修總持 微細惑對治 增廣大智見 成甚深分別
五部四瑜伽 三藏十二分 法界體性智 總持能圓遍
諸部諸地事 成五智三身 修無偽悲心 得善巧自在
眾道品端嚴 十六空性見 受持三昧耶 必腳踏實踐
文殊彌勒觀自在 地藏除盡虛空臧
萬德普賢金剛手 持法王教最勝子
從佛轉輪聖比丘
解脫指示解脫道 親近如來聖比丘
一萬六千四百眾 饒益有情自在者
龍樹無著執金剛
兩大法流眾生眼 南洲無上頂莊嚴
獲得總持不動尊 慈雲密雨降甘露
法王第二宗喀巴
顯密大小一貫通 三學三慧得自在
指示道行攝精微 釋迦法王親生子
大悲法流恩師眾 出家得戒傳法尊
西天東土曆代師 法流恩波得現在
成我戒身法身體 親蒙法益現前師
具戒定慧解脫等 度生大願流無盡
本師如來般若心 悲體八萬四千門
隨機傳演無盡藏 各各宗係五法蘊
過現具德見未見 乃至未來諸正士
悉具悲懷湣無知 說法演教度世人
願誌悲流恒無盡 一戒一學一說性
一別解脫不二分 和敬皈禮一切僧
我今皈依永皈依
皈依聖凡諸正士 各各入門應當學
起念隨念專憶念 不忘不失不漏遺
不失法性心明記 以如是相永皈依
願斷煩惱度有情
我欲度有情 煩惱作障阻 煩惱由無智 不識聖僧體
我今皈眾僧 種種智功行 速斷無明根 如彼度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