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具功德勝讚無上福田
第二部分說最後的,因具功德勝讚無上福田是:
【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所應惠施”就譬如田地很肥沃,莊稼就能夠茁壯地成長。同樣的呢,我們供養僧眾的殊勝福田,利益也是極大,能夠生無量的利樂,所以是“所應惠施”。
還有一種解釋他是根據這個修行的這個果位來解釋。初果的聲聞僧須陀洹果,須陀洹果就能夠永斷見惑,預入聖人之流,永遠不會退墮於異生凡夫,成就了這樣子的功德,所以成為一切世間所應供養、布施、修福之處,所以說是“所應惠施”。
我們皈依以後的學處又可以分為各別學處和共同學處。各別學處又分為應遮學處和應修學處。
應遮學處是皈依佛以後,不可以皈依世間的天神,永不皈依其他的宗教,或者其他各類的民間信仰。那我們受了皈依呢,你皈依佛了,不是說跑到那個道教的觀裏麵也去拜,也去頂禮;跑到一個土地廟也跪下去拜,也去磕頭。這樣子呢,如果你有一個皈命他們的心的話,你這個皈依體就破掉了。
並且如果往更嚴格的來說,皈依佛,佛是覺。如果你不能夠保持覺悟,你的重心還是擺在哪裏?你的重心還是擺在世間的財富、感情、地位,你最重心、最重點的還是追求這些的話,你說你的皈依體怎麼樣啊?不說是完全失去,起碼也是很弱了。
所以皈依佛是皈依覺,我們生命的重心以後都應該是怎麼樣?以三寶為中心,以覺悟、以行正道、以成就清淨心為中心。不同於以前的凡夫。
你得到法名,拿到皈依證就應該提醒自己,不是說一個形式。哎呀,我有個法名了,我有個皈依證了,我去到寺院裏麵不用買門票了,你這種心態拿皈依證就很糟糕了。
那個是菩提信物,你要知道那個是表示我們的重生呐。我們從佛菩薩的口而生,從佛菩薩的懷抱而生。這樣子的話呢,是獲得生命的新生。從此以後,我生命的發展方向都整個地提升了,這樣就比較正確。
所以如果你雖然是受了皈依了,雖然是拿了皈依證了,心裏麵想的、求的,以它為中心的,還是世間的財富、地位、感情,這樣的話,你以它為中心嘛,最關注的是那個,那就是以它作為究竟的歸宿了。那這樣子呢,那你這個皈依體就減弱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這些不需要了。隻是說我們要有一個明確的了解,知道這些感情、財物、地位,它對於人生來說隻有暫時的意義,不是真實的皈依處,不要刻意地去攀緣、去強求。但是也不要排斥,要令眾生生歡喜。
所以我們皈依佛以後,是皈依十方諸佛的智慧,如果皈依以後仍然還是去留戀世俗的話,那麼一個是影響我們的皈依體,更糟糕的是什麼?更糟糕的是使我們生生世世難有因緣再遇佛法。為什麼?以前你遇到過佛法你都那麼冷淡,那麼疏離,那麼不恭敬;這樣子的因呢,你下輩子就難以遇到了。所以一不小心啊,就會變成求升反墮,反而就遠了。
皈依法以後不可以損害有情。
皈依僧以後不再皈依外道,或者其他的宗教信仰者。
那有些人說:“哎呀,我信佛。我家裏麵某某人他信基督教,行不行啊?”那是沒有問題。隻是說你不會以他那個作為皈依處就好了。跟他們有接觸那是沒有問題的。
這是應遮的學處。
應該修的學處是恭敬佛像。將佛像就看作是真實的佛陀。這樣的,讓我們心相續之中種下一個將來能夠很快地值遇真實佛陀的因。你見到佛陀的像你都那麼恭敬,那你見到真實佛陀就更恭敬了。這樣子的因就能夠很快地成熟果位,能夠迅速地見佛。那我們見到阿彌陀佛這個像很恭敬,至誠懇切,就是真實的阿彌陀佛在我麵前。我不敢打妄想,我好好念阿彌陀佛。那你要真實地見阿彌陀佛就很快了,很容易,將來決定往生。
如果你說:“哎呀,這個一張紙像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裏麵想我今天買什麼菜?這樣子的話,你這個心距離阿彌陀佛很遠啊。將來能不能夠見到阿彌陀佛啊?你那個信是葉公好龍的信,畫一條龍,哎呀,我喜歡這個龍。那這個龍真的來的時候,嚇得馬上就逃跑了。這個就很糟糕。
考量一下我們是不是真實的信。所以這個學處很重要。
再就不要隨便地去評判。有些人是這樣子,他不注意,他去到寺院給人家介紹。他看到觀世音菩薩,其實正確的應該是怎麼樣?應該是這樣子的,人家不懂,你說這是觀世音菩薩。然後這樣子的介紹是比較恭敬。你要是一個手指頭指,哦,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就好像指責人家一樣。這個是很糟糕啊,這個是不可以。
還有一個我們要注意的是,不要隨便把自己的用品擺在那個供桌上。有些人圖方便,有些女眾拿一個小包,她要拜佛,哎呀,我放在地上好像不幹淨。其實那佛殿哪有不幹淨的,是不是?她放在供桌上,拜完以後就拿走了。這個樣子不太好。
一切的佛像都要猶如見真實的佛陀。阿底峽尊者給我們作了一個榜樣。
阿底峽尊者當時在藏地教化眾生的時候,有一個人他就請了一尊文殊菩薩的像,請阿底峽尊者來看。他就說:“這個文殊像好不好啊?”這樣子問阿底峽尊者。
尊者馬上就很恭敬地把這尊像舉過頭頂。然後說:“文殊像都是非常好的。哪有不好的文殊像?不過這尊像做工方麵,手工還欠缺一點點。”
這樣地說就比較圓滿。你不要說:“哎呀,這個像做得那麼難看。”如果這樣說的話就很糟糕了。
內心要有恭敬。不是說像難看。而是怎麼樣?而是做工差一點。這樣子是比較正確的了。
還有千萬不要把佛像當作自己的財產,這是我們皈命的對象。你不要說這個觀世音菩薩像是黃金的,金質的,他供在正中間;那個釋迦牟尼佛像是陶瓷的擺到邊上去。這樣子錯誤的了。就好像說父親坐在正中間,祖父坐到一邊去。這樣子那就是錯誤的了。
一定是佛陀在中間,然後是菩薩,這樣比較正確。千萬不要當佛像是財產,也不要當佛像是工藝品,或者裝飾品。如果這樣子的話呢,你內心中間沒有對佛菩薩的這種恭敬心呐,那將來這個等流果就很可怕了。這個很多,那個《快樂修行人》上麵有講到;然後《掌中解脫》上麵,很多方麵都有詳細的解說。
還有對於法寶要恭敬。乃至於就是寫一個字的紙我們都要很恭敬。
對於僧寶要很恭敬。乃至於對於那個紅黃僧衣的殘布,一小片布條我們都要很恭敬,好像對僧寶一樣。
那麼我們恭敬法寶,種下一個開發智慧的因。恭敬僧寶幫助我們培植出家解脫的因。我們由恭敬外在的三寶開始,逐步地能夠成就內在的三寶,這個是“所應惠施”。
“普應惠施”,是世間的眾生被煩惱所染汙,聖僧寶能夠從染汙之中解脫,好像摩尼寶一樣,能夠成為世間的莊嚴,所以我們應該“普應惠施”。
也有一些說對於資糧道位的行者是“所應禮敬”;對於加行道位的行者是“所應合掌”;對於預流果的行者,就是須陀洹果,是“清淨功德”;對於斯陀含果,一往來果是“淨諸布施”;對於阿那含果,不來果,是“所應惠施”;對於阿羅漢果是“普應惠施”。這個是從小乘的角度、果位來說。
其實我們說一切的聖者他都從染汙之中解脫出來,我們普應供養、布施。然後最關鍵是怎麼樣?最關鍵的供養是如法修行供養。
好像我們這個皈依法一樣的,阿底峽尊者就開示了六個共同的學處:
第一個是隨念三寶功德,數數皈依。
我們以後看到每一位眾生,都要馬上動一個念頭:“汝等眾生,皈依三寶,發菩提心。”心裏麵這樣地去祈願就很好了。乃至於看到一隻螞蟻都是這樣子的。
會怎麼樣?一個是讓他種下善根,得到一個皈依三寶的因緣。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念念與三寶相應,將會對自身修行有很大的幫助,自己的身心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不可思議的作用,那這樣子就有功德了。
要有智慧,一切法都可以轉變為佛法。我在街上走,我看到很多人,我心裏麵都存念:“汝等眾生,皈依三寶,發菩提心。”你看我街上走一圈,我都度了很多人了,都有很大的功德了。
第二是隨念三寶大恩,飲噉之先應作供養。
我們念三寶的恩德,那我們就要乃至於喝水之前,吃飯之前都供養三寶,乃至於我得到一件新衣服,穿之前也供養三寶。一切都先作供養,能夠獲得無量的福德。為什麼?因為任何成就的得到都離不開福報的基礎,離不開福報的支撐。我們看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都是在修福德,第六才是修智慧,那是不是說,你現在馬上學中觀論,你就開智慧了?你馬上就開悟了?你前麵沒有福德,怎麼會有智慧呢?沒有福德之水,哪裏有智慧之魚呢?
有些人說:“哎呀,我學佛我直接去修禪定,我求禪定法。”你前麵的沒有基礎,你怎麼去修禪定呢?
隨念三寶大恩還有一個作用是能夠強化三寶在我們心目之中的地位,真正地以三寶為中心,我們生命的重心真的是以三寶為中心了。
第三個共同學處是安置一切有情於皈依之中。
第四是認可三寶為真正皈依處,至誠生起信心,晝三夜三皈依三寶。
這個是晝夜六時要修皈依法,要修三皈依。那我們有三皈依觀,我們有那個菩提道次第的傳承的話,我們有講那個皈依境的觀修方法,這些都是皈依應該要修的學處。乃至於說每一天晝夜各三次,或者晝夜各七次,乃至於各二十一次,隨時憶念三寶。
第五是凡事啟白三寶。
一個人在困境之中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自己心目之中最強大的人。同樣的,作為佛弟子,三寶是我們最強有力的後盾,所以任何事情都應該先啟白三寶。
第六是下至戲笑,乃至命難亦不舍三寶。
皈依之後要堅定地守護皈依體,乃至於舍命也不舍皈依。為什麼?失去這個命,我人道的福報沒有享盡,我可以再得人身;我要舍掉這個皈依體呢?我將來就長劫流轉難以出離了。所以皈依體甚至於比我們的生命更重要。
《瑜伽師地論》上麵說到:皈依三寶以後要做八件事情,也是兩類四種正行。
第一類四種正行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如理思維:知道何者應理,何者非理;聽聞正法就可以知道何者應斷,何者應修;這個都是聞、思。第四就是修法隨法行。
第二類的四種正行是:諸根不掉,就是能夠漸漸地降伏煩惱;第二種是受學學處,能夠學習持守戒律;第三是悲憫有情,當修悲心;第四是勤修供養,如法修行供養。
在無垢光尊者的《竅訣寶藏論》上麵有說鍥而不舍修行之六法:
縱然遭殺心不舍正法;
縱然生病心不生邪見;
堅守誓言不被違緣摧;
入定覺受後得相圓融;
未得成就之前永精進;
值遇外緣立即依對治。
這個是我們要鍥而不舍修行的六法:
一、我們縱然遇到命難都不可以舍離三寶。
二、我們遇到違緣生病的時候,心裏麵不要生邪見。不要以為三寶沒有加持我們,要知道這是逆增上緣。
三、我們誓言要不被違緣所摧。
四、我們修禪定的時候,覺受和後得互相圓融,就容易迅速地得禪定。
五、乃至於沒有畢竟成就之前要常行精進。
六、遇到任何外緣,立刻心與法相應來修對治。用佛法轉變自己的心,把生滅的凡夫心轉到佛菩薩的大慈悲、大智慧,成就不生不滅的真心。
這樣子是應該鍥而不舍恒時修行的六法。
《竅訣寶藏論》是無垢光尊者他所作的《七寶藏論》之一,非常好。無論什麼根機的人都能夠在裏麵找到與自己相應的竅訣,依此而修。
好了,基本上對於這個《隨念三寶經》就講說圓滿了。
這是我們的根本法,修學佛法呢,佛法要興盛呐,一定要學好《隨念三寶經》。無論對於正法久住也好,對於個人修持解脫也好,都有極大的幫助。所以對於信仰建設是一個極大的幫助。
我們現在佛法表麵看起來很興盛,但是其實是一種虛假的繁榮。我們隻會在表相上麵去做法會、拜懺,或者建寺院,開光啊。如果內在的心沒有與佛法相應,隻是做表麵的話,這個就很危險了。就有危機在其中了,是一種虛假的繁榮啊!
所以最關鍵的是要加強信仰建設。我們對三寶的真實功德一定要了知,然後一定要運用佛法來對治煩惱。讓自己的心越來越清淨,煩惱越來越少,智慧越來越廣大,菩提心越來越增廣。
我們說資糧道位的三個條件是什麼?堅固的出離心,廣大的菩提心和世俗正見——業果如理取舍。如果有這個三樣的話呢,我們修大乘道的資糧位就進入了。那麼可以說我們是什麼?我們是信相菩薩。
所以一定要了解:“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是故於此中,緣起大悲心。”我們不忍眾生苦,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幫助他們皈命三寶。不忍聖教衰,如何令正法久住?弘揚皈依法門。否則的話呢,這個信仰淡漠以後,佛法,佛教就會變質,就會出現很多的異化。
現在的教內都有很多異化了:一個是佛教資本主義化。這個是顛倒了,資本主義化,資本它的目標是什麼?就是利,追求利益嘛。如果那個佛教,如果是寺院隻是去希望說多做法會,多一點收入,功德箱多一點錢,沒有弘法的話,這個就很糟糕了。
三寶應該以法為中心,我們寺院也應該是以如法修學為核心。如果法的堅持為利所代替的話,這個就是佛教的資本主義化了。這個就很糟糕了。這個就是一種顛倒。
還有對於出家人個人來說,因為不能夠依法來安住身心,那這個信仰就變質了,就不會真正地信佛了。那隻是為了利益的話,那就很糟糕了。所以有些年輕的出家人,一受戒以後,馬上就找個小廟。小廟找不到呢,就買一套房子搞精舍。那個叫做什麼啊?做個體戶啊,佛教的個體戶,出家的個體戶,買一套精舍找幾個人叮叮當當就行了,這樣過一輩子,這樣就是很糟糕。
還有一個要對治這個佛教的山頭主義化。山頭本來是好事,山頭是什麼?山頭就是獨特的法門,以法來取勝。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位善知識都是一個山頭,就是說他弘揚一個獨特的殊勝的法門,他這個就是一個山頭。但是如果是變成山頭主義就錯誤了。那麼他這個時候不是以法為中心,不是以法去取勝了。山頭主義它隻是一個重在於自己這個勢力範圍的擴張,這樣子也就很糟糕了。以出家之人做世間世俗之事那就很糟糕了。所以山頭是聖,山頭主義就是俗!
要能夠加強信仰建設來對治。然後我們也唯有透過對三寶功德的了解,才能夠對治佛法的世俗化、神秘化、簡單化和形式化。對治這些弊端,都需要加強對於佛法的真淨功德的了解,運用佛法轉變自己的心相續。
希望我們每一位同修以後每一天最少能夠念一遍《隨念三寶經》。然後那個後麵有《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有時間的話,整個念一遍也是好的。如果沒有時間,就可以不念這個整個的頌,就隻要念那個讚三寶體相就好了,就是“諸一切種諸冥滅,大悲三智十力身”,一直到底下的“我今歸依永歸依,願斷煩惱度有情。”這一段就可以了。
雖然這個皈依三寶的“體相讚”裏麵包含的義理非常深,我們不能夠完全了解,但是你念多了以後,種下一個智慧的種子也是好的。然後每半個月把那個《攝要頌》整個地念一遍。出家人應該學好這個《寶相讚》。
一定要強調皈依的學修,不單單是作那個三皈依觀,不單單是去修那個皈依境。而且還要從理上通達,然後這樣子地來實修。
好了,願我們以說法和聞法的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眾生,都能夠迅速地皈依三寶!已經皈依三寶的佛弟子呢,都能夠由皈依外在的住持三寶,深入到皈依自性三寶,成就理體三寶!最終在我們自身都能夠成就像諸佛菩薩那樣子的大慈悲、大智慧、大能力,在我們自身圓滿成就三寶!也祝願大家都能夠早日見道、開悟,乃至於圓滿成佛!
我們大家一起作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皈依三寶始終學修攝要頌
能海上師集述
諸一切種諸冥滅 大悲三智十力身
法界虛空一切種 如其所有盡所有
無上正等正覺知 觀諸眾生同一子
我今皈依永皈依 皈依佛道誓願成
佛說三藏十二部 教證名言諸軌持
流轉還滅體相用 名詮旨趣等隨行
諸乘道地一切證 能依所依因果等
我今皈依永皈依 歸依法門願修證
三賢十地四果向 剃發染衣具戒者
三乘四部八大子 從佛轉輪聖比丘
龍樹無著執金剛 法王第二宗喀巴
大悲法流恩師眾 出家得戒傳法尊
具戒定慧解脫等 度生大願流無盡
我今皈依永皈依 願斷煩惱度有情
如來正法聖賢僧 明淨堅嚴希無上
佛如良醫法妙藥 將護病者說名僧
佛謂自覺法者正 自性離染清淨僧
有情皆自具三寶 譬如木中本火性
須藉讚等勝勢力 所謂佛種從緣生
佛即是法法即僧 名義有三性不異
三寶常住同真際 亦第一義亦法身
於一佛寶中 有諸身等別
於一大藏中 教理行果分
依佛教修行 三賢及十聖
四果四向等 菩薩聲聞僧
自覺覺他覺行滿 具足三身五智身
菩提大悲以莊嚴 是名大乘之佛寶
無畏無流證教法 實相中道二空理
乃至無量度攝門 皆名大乘之法寶
不畏生死不入流 恒求自苦他安樂
度生大願無窮盡 是名大乘之僧寶
丈六紫金三十二 阿含四諦因緣法
緣覺聲聞四果向 是名小乘之三寶
大日如來金剛尊 密乘四部生圓教
住戒勤修證道等 得大法樂諸品僧
金坭畫像及舍利 三藏名言教證體
剃法染衣現前眾 久住於世持佛法
眾人苦所逼 多皈依諸山
園苑及叢林 孤樹製多等
此皈依非勝 此皈依非尊
不因此皈依 能解脫眾苦
諸有皈依佛 及皈依法僧
於四聖諦中 恒以慧觀察
知苦知苦集 知永超眾苦
知八支聖道 趣安隱涅槃
此皈依最勝 此皈依最尊
必因此皈依 能解脫眾苦
地獄鬼畜生 長壽北俱盧
諸邊地下賤 盲聾喑啞等
世智邪辯才 正法滅盡時
是名曰八難 難聞佛法故
眾同處所依正圓 現生不作五無間
無諸邪見信業果 如是五種內圓滿
大師世俗勝義法 教猶住世證未隱
諸種資緣悉具足 如是名為外圓滿
有情決定死 死來無定期
死至不可拒 死後何所歸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 智者應思
生為苦之因 眾苦所依聚
老病諸愁憂 無常等住地
煩惱複隨生 逼迫身心等
生為死之因 無生何有死
老苦複可憐 盛色日衰減
腰弓頭似銀 麵皺不樂看
念力多忘失 命根快欲斷
壽者複多憂 久憂長不死
四大不均平 逼惱身心苦
肉瘦皮幹枯 動止不自由
威儀難振作 受針灸等痛
樂境欲不與 時時斷命憂
死苦痛舍難 一切攜不去
極可愛自身 眷屬良朋翼
田宅諸財物 勢位巧文藝
父母諸妻子 不能相偕去
死時萬苦煎 死後何處去
大名勢財能 皆不免於此
若仇怨相逢 怖報怨治罰
惡名聲逼命 避免苦複生
由世境所迫 親愛眷屬離
發起愁憂惱 悲哭等痛心
農種不獲實 商賈而失利
欲高位無階 求聞事反違
或心灰意冷 惱喪等難堪
或苦思計較 欲求不得苦
貪著於五蘊 流轉苦增盛
引後有無窮 成現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雖暫時隨己
與樂境共生 舍離苦複起
引起死中後 猶連鎖無盡
果縛未脫離 子縛已早生
流轉盡六道 數數取舍身
積骨過須彌 乳淚勝海深
損益業不定 勝劣趣無憑
獨來亦獨往 無人作伴侶
長劫受重苦 複不作厭棄
亦不求停息 隨風浪起止
諸天戰爭時 斷支殞命等
劣天被驅擯 死住不自在
修羅多嫉妒 熱惱而興鬥
截肢或斷命 雖智不見諦
人苦謂生等 苦逼如鬼獄
或修羅畜生 似天而速壞
畜弱肉強食 困饑渴獵等
耕負任打殺 但念水草淫
餓鬼業由貪 內外自體障
人間月為日 壽命五百年
地獄中輕苦 勝刺三百槊
寒熱等無間 壽命同天量
人生實難得 佛法猶難遇
如須彌引針 盲龜浮木等
此身如聚沫 無常刹那盡
遊履八苦中 流轉六道輪
諸山林園苑 孤樹靈廟等
自苦既未離 他苦雲何濟
悲小雜瞋貪 執我心不平
我諦審諦觀 不能離二苦
唯五智三身 十力四無畏
大悲方便語 慈心利有情
能救濟自他 是正真皈依
此皈依因由 應熟讀深思
決定信樂皈三寶 無諂誑憍從師受
千裏無僧佛前受 後遇僧時速具儀
不皈天神外道等 不惱不害於有情
不與外道等共住 違此三法失皈依
皈敬如來是我師 皈敬正法證教體
現前僧眾賢聖等 直至菩提永皈依
常念三寶聖功德 恩德無邊應供養
於諸眾生發宏願 凡所興求白三寶
晨夕三七作皈禮 守護皈戒如愛命
決定信樂皈三寶 常恒勤修無止息
於戒止持嗬五欲 棄貪瞋等諸蓋纏
了境正信正念心 慧定施戒護願等
三業專一殷勤修 如是功德向三寶
常念三寶恩 殊勝諸功德
孝子念父母 戲語不言舍
念念不去心 道種因積集
加持難思議 他生猶熟客
慧心謂擇法 知功過得失
魔等不動轉 斷除諸惡見
由慧力皈依 心定如山王
諸魔不動搖 違緣心更固
施他量可量 受報有後現
如來正法僧 不可量受現
報恩除罪業 去貪少守護
資福調練身 恒常施不斷
要恭敬淨財 豐盛不儉草
整肅亦莊嚴 親身行為妙
不圖他觀美 不圖他忻讚
善願為他故 正等菩提觀
護三寶護戒 護內心善法
七眾皆有責 各各護不同
立誌光遠 不怯不弱
殷勤策勵 滿四宏願
世世生生 得逢三寶
如法修行 護自三寶
以此聖功德 回向於自他
夢中心常念 究竟無舍離
我及父母眾 恒依止三寶
直至菩提座 永久作皈依
現前大威勢 度自他八苦
王賊兵獄難 水火風饑渴
貧窮諸災厄 應念得消除
諸毒不能害 惡咒不能著
諸天龍鬼神 精祗魔魅等
災星與惡星 藥叉羅刹眾
一切非人禍 災害不能侵
遠危難鬥諍 橫夭決不臨
身強家宅安 財位速成就
求子女眷屬 一一皆如願
日夜身心調 睡眠無惡夢
衣食住病藥 四緣悉隨順
正壽增色力 愚癡者增慧
樂施增富饒 見善且勇為
常逢善知識 有暇聞正法
了知正因果 修為無倒錯
家庭常雍樂 悉作修行侶
得世人尊仰 出言人皆信
能建立三寶 救濟諸苦困
生死若客遊 不憂墮惡趣
能如法修為 由戒生定慧
從初地至十 漸入如來位
度現生父母 並累世宗親
宏願無窮極 行普賢大行
寶相讚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諸一切種諸冥滅
諸謂諸如來 具足三德者 由能破暗昧 故稱為冥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