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陸小曼:“繁華落盡是滄桑”(3)(3 / 3)

然而,徐誌摩是再也無法陪伴陸小曼逍遙優遊了。往者已矣,生者仍在忍受著人世的痛苦煎熬。

1932年,陸小曼給在海寧硤石召開的徐誌摩追悼會送去了一幅挽聯:

“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複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

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

她原本準備追隨愛人而去的,奈何家裏尚有老母親。那麼,活著的精神支柱,便隻是編就徐誌摩的遺存文字了。

接下來的日子裏,陸小曼一度活在鴉片煙的麻醉裏麵。或許,那時的她,沒有了這種麻醉。,是真的沒了生的希望的。然而,幸運的是,早已相識的翁瑞午,此時成了陸小曼人生的依靠。

翁瑞午是江蘇常熟人,他的祖父翁同和曾做過光緒皇帝的老師,因此也算是出身書香門第。翁瑞午與徐誌摩、陸小曼相識於上海。那時,他總來徐家串門。由於翁瑞午見識較廣,加上口才極佳,唱戲繪畫都極有研究,因此跟徐誌摩夫婦可謂情投意合。

事實上,翁瑞午跟陸小曼關係的密切,開始於他給陸小曼治病。《春申舊聞》曾記載道:“陸小曼體弱,連唱兩天戲便舊病複發,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絕技,是丁鳳山的嫡傳,他為陸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

就是這樣一位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心靈上,都對陸小曼幫助極大的好朋友,在徐誌摩死後,更加成為了陸小曼唯一可以遮風擋雨的那顆大樹。

當時,陸小曼幾乎是眾叛親離。之所以出現這個局麵,一方麵是由於徐家父母本就不喜歡這個媳婦,徐誌摩一死,那就更添了幾分怨氣;另一方麵則是由於徐誌摩的朋友們,大都認為他的死,跟陸小曼的執意不肯北上脫不了幹係。他們認為,正是由於此,才使得徐誌摩經常飛機往返,最終出了大事。

徐誌摩的死,帶給陸小曼的不隻是內傷,還有輿論的外傷。一時間,柔弱的陸小曼幾乎招架不住。就在這個時候,翁瑞午再次來到了陸小曼的身邊。在生活上,他一直供養著她,讓她衣食無憂;精神上,他對她噓寒問暖,驅除憂傷。

不久之後,陸小曼便與翁瑞午同居了。很多年後,陸小曼曾回憶說,她對翁瑞午“隻有感情,沒有愛情”。然而,就是這樣的感情,其實也是人間難得的。試想,這世間有幾個人能真的患難與共呢?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可是,翁瑞午卻在陸小曼大難時走進她的生活,這份感情,是難能可貴的。

患難之中,相互扶持,這份感情,雖然不是愛情,但卻一點不比愛情遜色。它裏麵,凝聚著人世間的真情和大愛。所以說,陸小曼遇見翁瑞午是幸運無比的。從此之後,她不再需要對月形單,因為她有了最可依賴的臂膀。

許多年後,當時光慢慢褪去覆蓋在陸小曼身上的光環,也洗刷了標貼在她身上的各種罵名,我們再來看她時,便會發現她還是那麼的美麗。而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陸小曼始終是問心無愧地活著她自己。

麵對胡適讓她不再跟翁瑞午同居的請求,她曾說:“翁瑞午雖貧困已極,但始終照顧得無微不至,二十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她還曾說:“我的所作所為,徐誌摩都看到了,徐誌摩會了解我,不會怪罪我。”

是的,這就是那不是愛情,卻勝似愛情的一份人間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