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具備健康體魄同時擁有健康心理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全麵而優秀的傳媒工作者。這裏,我們針對如何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給傳媒工作者提幾點建議。
一、調整角色:傳媒從業人員不是救世主
信息時代,不僅是新傳播理念的拓展,更是新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在人們思維範式的這種轉換中,傳媒人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長久以來,傳媒人頭頂著無冕之王的光環,站在信息的風口浪尖之上,洞察著世變風雲,傳播著時事民風。現代社會賦予了傳媒業者更多更神聖的職責。
然而,傳媒業者也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跟從事其他職業的人相比,隻是職業不同而已。現在一些從業者,總是喜歡把自己從事的工作神聖化,認為自己必須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潛意識中把自己當成救世主的角色,常常對自己認為的“弱勢群體”施以恩惠,哪怕對於一種原本就病態的目標追求也是在所不惜。2006年6月,一些媒體堂而皇之打著“慈善友助”的大旗幫助楊麗娟實現追星的終生願望,帶給人們更多的是對傳媒職業道德的深思。
二、加強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2006年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針對北京1182名記者身體狀況的調查表明,有54%的記者不參加體育鍛煉。賈亦凡(2000)對上海市新聞從業人員的問卷調查發現,新聞從業人員的睡眠時間普遍不足,685%的人每天睡眠時間不足8小時。35%的人經常熬夜,21%的人吸煙,19.5%的人飲食不周。
來自深圳的另外一份調查顯示,記者不能準時睡覺起床的占80%,一日三餐經常不能準時的比例為73%,經常加班的比例為66.6%;一半以上的人每天使用電腦4小時左右,20%的人超過8小時;25%的記者有吸煙、嗜酒等不良習慣。“極少參加”或“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的分別為46.8%和33.7%。麵對沉重的工作壓力,記者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沒有足夠的重視,更沒有鍛煉身體加強保健的習慣。多數記者在吃身體的“老本”,健康處於透支狀態。
加雷斯·奧卡拉罕是愛爾蘭最受歡迎的電台節目主持人之一。他曾患有嚴重抑鬱症,在工作之餘他幾乎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丈夫和三個孩子的父親。但他堅持不懈地進行有規律的、精力充沛的鍛煉,現在已完全康複了--他完全沒接受過抗抑鬱藥物的治療。
良好的生活習慣,經常性的體育鍛煉,不僅有利於強健體質,減少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的負麵影響,而且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工作靈感。
1.注意合理膳食,均衡營養。生活要有規律,一些記者由於工作時間不固定,往往處於“饑一頓飽一頓”的狀態中。對於不正常飲食時間,可隨身攜帶方便食品。
2.保證睡眠充足。要按時,且不要太飽或太餓時上床。
3.製定切實可行的身體鍛煉計劃,增強體質。如果長期伏案寫作或使用電腦,一定要注意每隔一個小時左右站起來舒展筋骨。運動,是身體最好的藥。
4.學會自我放鬆。當壓力事件不斷出現時,持續數分鍾的放鬆,往往比一小時睡眠的效果還好。在職場上學習讓自己喘口氣也是一門學問。適時適當的休假,讓身心恢複,也可藉此機會思考然後重新出發。如果短期之內沒有休假的機會,一些日常的鬆弛方法,如遊泳、做操、散步、洗熱水澡、聽音樂等也十分有效。此外,還可以學習放鬆訓練的應付壓力技術,如深呼吸、肌肉放鬆等。
三、轉變觀念,正確對待心理谘詢
在我國,由於心理谘詢開展的時間不長,影響還不夠大,社會大眾對心理谘詢的偏見還比較普遍地存在。但在西方發達國家,心理谘詢可以說已經深入千家萬戶。人們一旦遇到諸如情感挫折、人際不和、環境不適、人格障礙、神經症之類的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大多數美國人把接受心理谘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征,心理谘詢已成為他們醫療保險中的一部分。在美國,幾乎每一個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顧問,有人這樣形容說:美國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兩個人扶持的,一個是法律顧問,一個是心理顧問。
當今美國社會,不僅普通公民接受一次心理谘詢如同吃一頓麥當勞那樣自然、簡單,就連堂堂美國總統也擁有自己的心理顧問。早在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就簽署了設置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文件,並將這一文件以法案的形式提交國會批準通過。自此以後,大大小小的心理輔導和治療機構便迅速在美國城鎮發展起來。1972年,聯邦政府批準設立“總統心理健康委員會”作為白宮辦事機構專門為總統提供心理谘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