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紅杏出牆來(1 / 2)

臘月,豹房。

江彬向正德皇帝告別準備回宣府過年時,禮部右侍郎李遜學正巧請奏祭天祈年事宜。江彬頗有些納悶。祭天祈年年年照辦,就算有什麼需要稟報的,也該以奏疏形式令百官知曉。若真有什麼不便明說的,也應由禮部尚書前來奏明。身為禮部右侍郎的李遜學私底下來見正德皇帝,無論如何都有些三不妥。但正德皇帝不願提及的,江彬也沒多問。與李時春在城門彙合後,便一同前往宣府。

李時春見江彬瞧著他馬鞍上拴著的大包小包,不禁赧然道:“婆娘囑咐的。”

說起李時春的這位媳婦,江彬也著實佩服。李時春被一道命令調到京城,但家中安土重遷的老母卻不願離了宣府,這位婦人便二話不說地留下來照顧。對於這位並未讀過書的女子來說,孝道是第一位的,寧願分居兩地也絕不能讓她丈夫有後顧之憂。

李時春看江彬笑了,便隨意問道:“江統帥可有相好的?”

江彬麵上雲淡風輕道:“有。”

李時春想讓江彬見見自家媳婦妹子的心思便隻好擱下,說江彬來日成親定要請他喝酒。江彬依舊是笑,他這輩子,成親就是個牽累。牽累了好人家的姑娘,也牽累了他孤注一擲的執拗,故而看看別家和美便罷,這心思,是動不得的。

兩人到達宣府時是臘月二十四,歲除日。這一日,照例該掃門閭,淨庭戶,掛鍾馗,釘桃符,以祈新歲之安,然宣府尚未從之前韃靼小王子帶來的陰影中走出來,這節過得死氣沉沉。江彬目所能及的,便是幾戶人家拆洗的被褥孤獨地曬在外頭,幾位婦人幫著老嫗抬床架子去井邊洗刷,男孩們一聲不吭地蹲在一遍疏浚暗溝。一切都仿佛被消了音,成了那一個噩夢的延續……

“待明日接玉皇會熱鬧許多。”李時春這句,說給江彬聽,也說給自己聽。江彬知道,看似雲淡風輕的李時春對韃子的恨,絕不比他少上半分。

時候不早,李時春似也知江彬家中無人,便拉著他往他家裏跑,說是要讓江彬見見他老母和媳婦,江彬兩手空空的哪好意思,借口尋個故人先回了趟家。

那坐落於北門的舊宅依舊冷冷清清的,枯萎的雜草垂在原先打理得幹淨的小道上,透過籬笆能窺見菜地裏雜草中夾雜的幾顆枯萎的山藥,挨過凍了,任它爛著。小院裏無人修剪的木槿,枯枝早已伸到了牆外,好似老色衰還招攬著生意的北裏女子,平白的惹人心煩。

這棵木槿,是叔父在江彬年幼時栽下的,有道是“門前不載回頭樹”,這壞了規矩的人,卻是頭也不回地走得杳無音訊了。

江彬站在那一牆之隔的木槿下,看了會兒,又自嘲地笑了會兒,隨後悻悻離去。

因了之前的洗劫,宣府賣年貨的小販比往常要少了許多。江彬買了些臘肉幹貨便去了李時春家裏。李時春正幫著妻子和母親掃年,見了江彬忙停下手中的活兒迎上來招呼。江彬讓他們不必客氣,放下東西就和他們一起布置。

剪窗花、貼年畫、製爆竹……這一番下來,李時春的家人都與這位毫無架子的總兵官熟悉起來。李時春遇到寫對聯可算犯了難,說要找對門大爺求一幅,江彬笑著攔住他,討了口酒喝,要了筆墨揮毫而就一副回文對。李時春雖位及京軍四衛指揮使,卻依舊是個半文盲,隻覺得江彬一手好字頗為賞心悅目,歡歡喜喜地接了,親自貼在了門外。

一直忙活到傍晚,李時春一家留江彬吃飯,飯桌上李時春反複提及江彬對他的照顧,於是,本打算吃完飯便告辭的江彬自是無法如願了。這一晚江彬沒睡踏實,李時春與妻子許久不見,而隔音效果又不怎麼好……

第二日李時春起床,見了眼下圍著青黑的江彬不覺紅了臉。江彬倒不怎麼介意,還道望他早日養個定是名虎將的大胖小子。這日是臘月二十五,傳言天帝玉皇於這一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故而家家祭之以祈福。江彬不信這套,但也無法免俗,被李時春的母親囑咐了一番“這一日言辭得格外謹慎以博取玉皇歡心求個來年降福”後,也隻得點頭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