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由於種種原因,我國經濟正處在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凡是經曆過那個時期的人,都知道在當時情況下,每一兩糧食,每一尺布,都是多麼的寶貴。
這一天,是部隊換季發夏裝的日子,每人兩套單軍裝,兩套襯衣,兩雙膠鞋。大家到司務長那裏領回新裝,穿在身上試來試去,喜滋滋的。
發到雷鋒的時候,他卻隻要了一套。
司務長很奇怪:“規定可以領兩套,你為什麼不要?”
雷鋒說:“找還有舊軍裝,再領一套新的就夠穿了。國家現在有困難,能給國家省一點就省一點吧。”
戰友們都知道雷鋒平常的生活特別節儉,從來不亂花一分錢,每月六元錢的津貼費,留下交團費和買必要的生活用品的錢,再花一些錢買書,剩下的錢就存入銀行。
雷鋒穿的襪子,早補得成了“四層底”了,還繼續用,軍裝褪了色,起了毛邊,雷鋒把它洗得幹幹淨淨,照樣穿;他用的搪瓷臉盆、漱口杯早舊得斑斑駁駁,他也不換新的……
對於這些,有的同誌並不理解,說雷鋒不懂得生活,不知道什麼是“美”。
雷鋒果真不懂嗎?
在雷鋒的遺物中,有一件質地還算不錯的皮夾克。這是他在鞍山工作的時候買的。雷鋒其實像所有的他那個年齡的青年一樣,不僅懂得生活,而且也愛美。愛美是人類的天性,所有的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美的東西,其中的區別隻在於他們對“美”的認識的不同。
長期以來,雷鋒的光輝形象一直是同“艱苦奮鬥”這四個字聯係在一起的,人們甚至根本無法想像雷鋒會同皮夾克有什麼聯係,因為在那個生活水準普遍較低的時代,皮夾克實在讓人有點“超標”的感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對於雷鋒的這件皮夾克,人們進行過一次討論。
一種意見認為:雷鋒買皮夾克是一種“犯錯誤”的表現,後來雷鋒是將這件事作為一個教訓來引以為戒,變得特別艱苦樸素的。
另一種意見則認為:艱苦樸素並不意味就是“破衣爛衫”。在當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雷鋒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去追求美感,正是熱愛生活的表現。後來環境變化了,成為軍人的雷鋒不穿皮夾克也很正常。革命的英雄人物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們也有正常人的七情六欲,也有追求美和享受生活的權利,追求美,並不影響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更不會影響他的光輝形象。
雷鋒自己是如何認識這個問題的呢?在他參軍後不久的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或許能夠讓人們更深地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戰士那褪了色的、補了補丁的黃軍裝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漬斑斑的藍工裝是最美的,農民那一雙粗壯的、滿是厚繭子的手是最美的。勞動人民那被烈日曬得黝黑的臉是最美的,粗獷雄壯的勞動號子是最美的聲音,為社會主義建設孜孜不倦地工作的人的靈魂是最美的。這一切構成了我們時代的美。如果誰認為這並不是關,那他就不懂得我們的時代。
對於別人的不理解,雷鋒並不過多的用語言去解釋,依然是“我行我素”。
每次吃完飯,雷鋒都要打掃食堂,把掉在桌上的、地上的飯粒拾起來,送到後麵的豬食缸裏;為工地運送水泥,他特意準備一把掃帚,把撒落在車廂裏拘水泥掃攏,存起來;他的車上,有個自備的“百寶箱”,把平時隨手拾來的碎鋼爛鐵、破手套、牙膏皮……都裝在裏麵,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賣給廢品收購站。
有一次,雷鋒和戰友們去參加運動會,頂著炎炎烈日做完規定項目,大家都汗流浹背,口幹舌燥,於是到小賣部買來汽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