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在部隊裏(2)(1 / 3)

昨天我們班接到命令,火速開到國境線上觀察敵情。我向組織遞交了決心書,表示要在戰鬥中接受考驗,爭取早日入黨。今晚的行動就是考驗自己的時候,我一定要在戰火中鍛煉成長。當黨和祖國人民需要自己獻身的時候,我一定做到臉不改色心不跳,像董存瑞、黃繼光、劉胡蘭、邱少雲等無數革命先烈那樣,把自己的生命無私地獻給可愛的祖國。

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五日

隨著形勢的發展,我們連已分成兩個連,我們班也要擴編成偵察排。目前的關鍵問題是團結問題。在戰鬥中團結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是能否完成任務的關鍵。我在這方麵的不足是:脾氣有時燥,說話有時不講究方式,不注意場合。

一九七九年一月十九日

昨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了入黨申請書,今後就必須按照黨員八項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要時時處處,而不是一朝一夕;要用行動,而不是華麗的語言,語言代表不了行動,行動是真正響亮的語言。就按自己的決心去做,在戰鬥中接受考驗。

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八日

今天開了個班務會。這個會是我一輩子也忘記不了的。因為我的疏忽導致違反了偵察紀律。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昨天上午,我和副班長、吳、黎四人奉命上山觀察。就在副班長下山去催燒開水的二十分鍾,黎出外觀察,我和小吳在炮樓擦槍,看看沒啥情況,思想麻痹。眼皮好像灌了鉛似的,一會便迷迷糊糊了,直到潘、鍾上來接崗才清醒過來。開始,思想認識不足,經過班務會上孫參謀幫助,思想震動很大,明白自己闖了大禍了,給偵察兵丟臉了,隻恨地上沒條縫鑽進去。再想想急切盼我成為一名好戰士的爸爸、媽媽、妹妹們,熟悉的同學、好友們,還有盼我早日成材的連長,他前幾天還托人捎來一封信鼓勵我好好幹,我卻辜負了他們的殷切期望。我……我怎麼向爸爸媽媽彙報,怎麼向連長、戰友彙報?想到這裏,滿臉愧色,眼睛充滿難過的淚水。但是,我知道親人和首長不需要我的眼淚,而需要行動上的改正。我要永遠記住這個終身難忘的教訓。

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二日

一個人最寶貴的是曆史。有許多人認為財產是最寶貴的,它可以留給後代,以致這個家庭世襲富貴榮華。但我卻認為最有價值的是曆史。它記載著你一生中的功績與過錯;它將象公正的法官對你進行宣判,做出結論。隻要你回憶起曆史,你會得到啟發,取得新的進步。

一九八○年八月十七日

不知為什麼,這一年自己開始考慮許多問題了,對今後人生的漫長道路怎樣走過,如今又從哪裏邁步,感到憂慮。為了忠實地記錄今後能否為社會盡一點公民的責任,為理想中的社會做點貢獻,這是父母養育我成人的惟一願望,這本日記就從今天開始……

班務會上,兩位新同誌做自我批評。聽了這些,我心裏如坐針氈,很不是滋味,簡單粗暴的處理方法使他們受了委屈,自己對不起他們。

要做好思想工作,隻有努力提高理論水平。說話要通俗、誠懇,切不可光一味提出空洞口號。要隨時關心戰士們的切身利益,掌握思想情況,態度懇切,以理服人,不能要態度。急躁粗暴是沒教養,沒水平的體現。出現問題時,既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要注意避免大包大攬。做政治思想工作不是做買賣,不能毫無原則。

一九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今天看了《中國青年》中潘曉的來信,再聯想《中國青年》第五期她的第一封來信中談論到人生的意義這個現實問題,我像許多青年所發表的意見一樣,佩服她的膽量和勇氣,勇於揭示出當前社會的主要弊病,說出了許多人敢想不敢說的話。可是,對於她提出的一些問題,我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的。也許我是在較好的環境中生長的青年,對社會、人生接觸不多,心靈隻損破一層皮,還沒有流血,沒有更大的創傷。像潘曉提出的:“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主觀為自我,客觀為別人”等問題,我認為是否認了公與私之間的距離,似乎人與人之間都充滿了一切為自己的利己氣氛。然而,隻要冷靜地回想一下,那些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而犧牲了自己的烈士們,他們生前默默無聞,可是在生與死的一瞬間,卻毅然把“吱吱”直響的手榴彈、冒著青煙的炸藥包,壓在自己胸前,抓在自己手中,還有像梁英瑞、楊建章、李成文、陶少文等無數英雄好漢,難道他們不留戀人生的歡樂,忍心拋棄年邁的父母、年輕的妻兒?難道他們在告別人間的時候,是想著讓人們來歌頌、讚美自己?我想,這一切都不會成為現實吧。正因為他們犧牲了自己,才換來了“千萬個潘曉”的幸福,換來了整個社會的幸福。這就是大公無私的最好體現。所以對於潘曉同誌所說的那幾個問題,我是不太讚同的。雖然十年動亂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但這個災難已經過去,“欠”的賬已經清算。正如胡喬木同誌在《中國青年》上發表的信中所說的:“我們社會有弊病,同時存在著同弊病做鬥爭的力量,而這個力量已經占上風。……在各個崗位上還有各種各樣的人,……有打擊壞人壞事的積極分子,有好的共產黨員,好的領導,好人好事,並不是像一些青年同誌所感覺的那樣,老是占劣勢,相反,光明總是在鬥爭中不斷增長。”這些話是實話,不是為了安慰誰。是的,社會在隨著曆史潮流而變化,人要往前看,不能往後看,探索人生的意義要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從大多數人的角度,要用新的眼光來探索人生。